绞(拼音:jiǎo)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 [1]。此字始见于《说文解字》小篆,但是产生时间不晚于秦代 [2]。绞的本义为将细线相交扭结而成的绳索。引申为拧、扭、缠绕,又引申为用于纱、毛线等绳索类物品的量词。古代还特指勒死,即用绳缢死犯人的刑罚。
- 中文名
- 绞
- 拼 音
- jiǎo,xiáo
- 繁 体
- 絞
- 部 首
- 纟
- 五 笔
- XUQY(86);XURY(98) [3]
- 仓 颉
- VMYCK [3]
- 郑 码
- ZSOO [3]
- 字 级
- 一级(编号:1763)
- 平水韵
- 上声十八巧,下平三肴 [4]
- 注音字母
- ㄐㄧㄠˇ,ㄒ〡ㄠˊ
- 总笔画
- 3+6(部首+部首外)
- 造字法
- 形声字、会意字
- 结 构
- 合体字,左右结构
- 统一码
- CJK统一汉字-7EDE [3]
- 四角码
- 2014₈
- 外文名
- twist
文字溯源
播报编辑
会意兼形声字。“绞”字始见于《说文去记渗解字》白骗定小篆,但请耻抹一些只婚先秦著作如《论语》《左传》都出现过这个字,因此产求鸦说生时间可能更早。小篆的“绞”字由“糸”和“交”构成,左部的“糸”本是丝的象形,此处作形旁;“交”作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交”本义为交叉、相交,多主才钻用在这个字里也有表意功能,这也可能是许慎为什么把“绞”字归入交部的原因。“糸”与“交”结合表示细丝相交。隶书(图2)由小篆愚燥演变而来。楷书“交”手臂下出现断笔,与下部相合而成“父”形。现代汉字简化时,偏旁“糹”据汉代草隶简作“纟”,“绞”因此类推简化作说拜“绞”。 [2]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jiǎo | 动词 | 用两股以上条状物拧成一根绳索。 | twist | 《礼记·杂记上》“小敛,环绖,公大夫士一也”唐孔颖达疏:“知以一股所谓缠绖者,若是两股相交,则谓之绞。” | |
引申指几种东西扭在一起。 | twist | 萧红《桥·手》:“我再细听了一些时候,就什么也听不清了,只听到嗡嗡的笑声和绞成一团的吵嚷。” | |||
握住条状物的两端同时向相反方向转动,使收到挤压;拧。 | twist;wring | 贾思勰《齐民要术·八和齑》:“生姜。削去皮,细切以冷水和之,生布绞去苦汁。” | |||
缠绕。 | twine; bind | 柳宗元《晋问》:“晋之北有异材……根绞怪石,不土而植,千寻百围,与石同色。” | 绞缠;绞结 | ||
转动轮子而拉动系在另一端的物体。 | 绞盘;绞车 | ||||
犹搅。 | 《封神演义》第七回:“心如刀绞,意似油煎。” | ||||
旧时死刑的一种。用绳子把人勒死。 | gibbet;hang | 《左传·哀公二年》:“若其有罪,绞缢以戮。” | 绞刑;绞杀;绞架 | ||
〈文言〉急切。 | 《论语·阳货》:“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左传·昭公元年》:“叔孙绞而婉。” | ||||
量词 | 用于成绞之物。如纱、毛线等。 | skein | |||
名词 | 古国名。故地在湖北省郧县西北。 | 《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 | |||
xiáo | 形容词 | 〈文言〉苍黄色。 | 《礼记·玉藻》:“麛裘青豻褒,绞衣以裼之。” 《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诸史过者,皆令脱其故衣,更着岑牟单绞之服。” | ||
名词 | 〈文言〉借指苍黄色单衣。 | 陆龟蒙、皮日休《北禅院避暑联句》:“逍遥脱单绞,放旷抛轻策。” | |||
〈文言〉古代丧礼中敛尸用的束带。 | 《礼记·丧大记》:“小敛布绞,缩者一,横者三。” |
[5-7]
古籍释义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交部】古巧切(jiǎo)
缢也。从交从糸。 [8]
说文解字注
“缢也”注:糸部缢下曰:缢,绞也。二篆为转注。古曰绞曰缢者,谓两绳相交,非独谓经死。礼丧服绞带者,绳带也。两绳相交而紧谓之绞。《论语》:直而无礼则绞,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马融曰:绞,剌也。郑云:急也。剌,卢达切,乖剌也。与郑义无异,急则无不乖剌者也。皇侃、陆德明乃读为讥剌,七赐反,其缪甚矣。
“从交糸”注:会意。交糸者,两丝相切也。此篆不入糸部者,重交也。交亦声。古巧切。二部。 [9]
广韵
古巧切,上巧见 ‖交声宵2部(jiǎo)
绞,缚也。又姓,出何氏《姓苑》。古巧切。十五。 [10]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 绞;部外笔画:6
《广韵》《正韵》古巧切。《集韵》吉巧切,并音狡。
《说文》:缢也。《玉篇》:绕也。《广韵》:缚也。《左传·哀三年》:若其有罪,绞缢以戮。注:绞,所以缢人物。
又《论语》:直而无礼则绞。何晏注:绞,绞剌也。疏:绞,剌人之非也。
又国名。《左传·桓十一年》:郑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注:绞,国名。
又姓。《广韵》:出《何氏姓苑》。
又《集韵》《韵会》并何交切,音爻。《礼·玉藻》:绞衣以裼之。注:绞,苍黄之色也。
又《礼·丧大记》:小敛布绞。注:绞,既敛所用束坚之者也。《释名》:已衣所以束之曰绞。绞,交也,交结之也。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纟”窄“交”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交”略低。❷“纟”第二㇜(撇折)在横中线部位。❸“交”,横笔从竖中线起笔,短撇过田字格中心,末两笔分别从横中线、竖中线起笔。 [12]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k | ŏɡ | |
王力系统 | 宵 | k | eau | |
董同龢系统 | 宵 | k | ɔɡ | |
周法高系统 | 宵 | k | raw | |
李方桂系统 | 宵 | k | ragwx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k | au | |
拟音/王力系统 | k | au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k | au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k | au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k | au |
[13-14]
韵书集成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
广韵 | 绞 | 绞 | 效 | 上声 | 三十一巧 | 见 | 开口呼 | 二 | 全清 | 古巧切 | kau | |
集韵 | 爻 | 效 | 平声 | 下平五爻 | 匣 | 开口呼 | 二 | 全浊 | 何交切 | ɣɪau | ||
皎 | 效 | 上声 | 二十九筱 | 见 | 开口呼 | 四 | 全清 | 吉了切 | kiɛu | |||
绞 | 效 | 上声 | 三十一巧 | 见 | 开口呼 | 二 | 全清 | 古 (吉)巧切 | kɪau | |||
教 | 效 | 去声 | 三十六效 | 见 | 开口呼 | 二 | 全清 | 居效切 | kɪau | |||
礼部韵略 | 上声 | 巧 | 古巧切 | |||||||||
增韵 | 上声 | 巧 | 古巧切 | |||||||||
中原音韵 | 狡 | 上声 | 萧豪 | 见 | 齐齿呼 | 全清 | kau | |||||
中州音韵 | 上声 | 萧豪 | 江杳切 | |||||||||
洪武正韵 | 佼 | 上声 | 十三巧 | 见 | 古 | 全清 | 古巧切 | kau/kiau | ||||
分韵撮要 | 绞 | 阴上 | 第十八交绞教 | 见 |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备注 |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tɕiau | 214 | 上声 |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tɕiɔ | 55 | 上声 |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tɕiau | 53 | 上声 |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tɕiau | 42 | 上声 |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tɕiau | 53 | 上声 |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tɕiɔ | 24 | 上声 |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tɕiɔ | 42 | 上声 | |
晋语 | 太原 | tɕiau | 53 | 上声 | |
吴语 | 苏州 | tɕiæ | 41 | 上声 | 文读 |
kæ | 41 | 上声 | 白读 | ||
吴语 | 温州 | kuɔ | 45 | 阴上 | |
湘语 | 长沙 | tɕiau | 41 | 上声 | |
湘语 | 双峰 | tɕiɤ | 31 | 上声 | 文读 |
kɤ | 31 | 上声 | 白读 | ||
赣语 | 南昌 | kau | 213 | 上声 | |
客家话 | 梅县 | kau | 31 | 上声 | |
粤语 | 广州 | kau | 35 | 阴上 | |
粤语 | 阳江 | kau | 21 | 上声 | |
闽语(闽南片) | 厦门 | kau | 51 | 上声 | 文读 |
ka | 51 | 上声 | 白读 | ||
闽语(闽南片) | 潮州 | ka | 53 | 阴上 | |
闽语(闽东片) | 福州 | kieu | 31 | 上声 | 文读 |
kau | 31 | 上声 | 白读 | ||
闽语(闽北片) | 建瓯 | kau | 21 | 上声 |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