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絞(拼音:jiǎo)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1]  。此字始見於《説文解字》小篆,但是產生時間不晚於秦代 [2]  。絞的本義為將細線相交扭結而成的繩索。引申為擰、扭、纏繞,又引申為用於紗、毛線等繩索類物品的量詞。古代還特指勒死,即用繩縊死犯人的刑罰。
中文名
拼    音
jiǎo,xiáo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XUQY(86);XURY(98) [3] 
倉    頡
VMYCK [3] 
鄭    碼
ZSOO [3] 
字    級
一級(編號:1763)
平水韻
上聲十八巧,下平三餚 [4] 
注音字母
ㄐㄧㄠˇ,ㄒ〡ㄠˊ
總筆畫
3+6(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7EDE [3] 
四角碼
2014₈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會意兼形聲字。“絞”字始見於《説文解字》小篆,但一些先秦著作如《論語》《左傳》都出現過這個字,因此產生時間可能更早。小篆的“絞”字由“糸”和“交”構成,左部的“”本是絲的象形,此處作形旁;“交”作聲旁,表示這個字的讀音。“交”本義為交叉、相交,用在這個字裏也有表意功能,這也可能是許慎為什麼把“絞”字歸入交部的原因。“糸”與“交”結合表示細絲相交。隸書(圖2)由小篆演變而來。楷書“交”手臂下出現斷筆,與下部相合而成“父”形。現代漢字簡化時,偏旁“糹”據漢代草隸簡作“糹”,“絞”因此類推簡化作“絞”。 [2]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jiǎo
動詞
用兩股以上條狀物擰成一根繩索。
twist
《禮記·雜記上》“小斂,環絰,公大夫士一也”唐孔穎達疏:“知以一股所謂纏絰者,若是兩股相交,則謂之絞。”

引申指幾種東西扭在一起。
twist
蕭紅《橋·手》:“我再細聽了一些時候,就什麼也聽不清了,只聽到嗡嗡的笑聲和絞成一團的吵嚷。”

握住條狀物的兩端同時向相反方向轉動,使收到擠壓;擰。
twist
賈思勰《齊民要術·八和齏》:“生薑。削去皮,細切以冷水和之,生布絞去苦汁。”

纏繞。
twine;
bind
柳宗元《晉問》:“晉之北有異材……根絞怪石,不土而植,千尋百圍,與石同色。”
絞纏;絞結
轉動輪子而拉動系在另一端的物體。


絞盤;絞車
猶攪。

《封神演義》第七回:“心如刀絞,意似油煎。”

舊時死刑的一種。用繩子把人勒死。
gibbet
《左傳·哀公二年》:“若其有罪,絞縊以戮。”
絞刑;絞殺;絞架
〈文言〉急切。

《論語·陽貨》:“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左傳·昭公元年》:“叔孫絞而婉。”
量詞
用於成絞之物。



名詞
古國名。故地在湖北省鄖縣西北。

《左傳·桓公十一年》:“鄖人軍於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

xiáo
形容詞
〈文言〉蒼黃色。

《禮記·玉藻》:“麛裘青豻褒,絞衣以裼之。”
《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諸史過者,皆令脱其故衣,更着岑牟單絞之服。”

名詞
〈文言〉借指蒼黃色單衣。

皮日休《襄州春遊》詩:“岑牟單絞何曾着,莫道猖狂似禰衡。”
陸龜蒙、皮日休《北禪院避暑聯句》:“逍遙脱單絞,放曠拋輕策。”

〈文言〉古代喪禮中斂屍用的束帶。

《禮記·喪大記》:“小斂布絞,縮者一,橫者三。”

[5-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交部】古巧切(jiǎo)
縊也。從交從糸。 [8] 

説文解字注

“縊也”注:糸部縊下曰:縊,絞也。二篆為轉註。古曰絞曰縊者,謂兩繩相交,非獨謂經死。禮喪服絞帶者,繩帶也。兩繩相交而緊謂之絞。《論語》:直而無禮則絞,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馬融曰:絞,剌也。鄭雲:急也。剌,盧達切,乖剌也。與鄭義無異,急則無不乖剌者也。皇侃、陸德明乃讀為譏剌,七賜反,其繆甚矣。
“從交糸”注:會意。交糸者,兩絲相切也。此篆不入糸部者,重交也。交亦聲。古巧切。二部。 [9] 

廣韻

古巧切,上巧見 ‖交聲宵2部(jiǎo)
絞,縛也。又姓,出何氏《姓苑》。古巧切。十五。 [10]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 絞;部外筆畫:6
《廣韻》《正韻》古巧切。《集韻》吉巧切,並音狡。
《説文》:縊也。《玉篇》:繞也。《廣韻》:縛也。《左傳·哀三年》:若其有罪,絞縊以戮。注:絞,所以縊人物。
又《論語》:直而無禮則絞。何晏注:絞,絞剌也。疏:絞,剌人之非也。
又國名。《左傳·桓十一年》:鄭人軍於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注:絞,國名。
又姓。《廣韻》:出《何氏姓苑》。
又《集韻》《韻會》並何交切,音爻。《禮·玉藻》:絞衣以裼之。注:絞,蒼黃之色也。
又《禮·喪大記》:小斂布絞。注:絞,旣斂所用束堅之者也。《釋名》:已衣所以束之曰絞。絞,交也,交結之也。
又《集韻》居效切,音教。繒黑黃色。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7EDE;下:U+7D5E) 字形對比(上:U+7EDE;下:U+7D5E)

書寫提示

❶“糹”窄“交”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交”略低。❷“糹”第二㇜(撇折)在橫中線部位。❸“交”,橫筆從豎中線起筆,短撇過田字格中心,末兩筆分別從橫中線、豎中線起筆。 [12]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ŏɡ
王力系統
k
eau
董同龢系統
k
ɔɡ
周法高系統
k
raw
李方桂系統
k
ragwx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au
擬音/王力系統

k
au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au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au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au
[13-14]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三十一巧

開口呼
全清
古巧切
kau
集韻
平聲
下平五爻

開口呼
全濁
何交切
ɣɪau
上聲
二十九筱

開口呼
全清
吉了切
kiɛu
上聲
三十一巧

開口呼
全清
古 (吉)巧切
kɪau
去聲
三十六效

開口呼
全清
居效切
kɪau
禮部韻略


上聲





古巧切

增韻


上聲





古巧切

中原音韻

上聲
蕭豪

齊齒呼

全清

kau
中州音韻


上聲
蕭豪





江杳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三巧


全清
古巧切
kau/kiau
分韻撮要

陰上
第十八交絞教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au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ɔ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au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au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au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ɔ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ɔ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tɕiau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tɕiæ
41
上聲
文讀
41
上聲
白讀
吳語
温州
kuɔ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tɕiau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tɕiɤ
31
上聲
文讀
31
上聲
白讀
贛語
南昌
kau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kau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kau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kau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au
51
上聲
文讀
ka
51
上聲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a
53
陰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ieu
31
上聲
文讀
kau
31
上聲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au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0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12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03]
  • 4.    平水韻 十八巧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07]
  •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9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844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912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6[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622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415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07]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00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85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62
  • 13.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0]
  • 14.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0]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7]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9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