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絕經前後諸證

(中醫病名)

鎖定
絕經前後諸證,中醫病名。是指女絕經前後,圍繞月經紊亂或絕經,出現陣發性烘熱汗出、五心煩熱、煩躁易怒、情緒不穩、頭暈耳鳴、心悸失眠、面浮肢腫、或皮膚蟻走樣感等症狀,稱為絕經前後諸證,亦稱“經斷前後諸證”。相當於西醫學更年期綜合證。這些症候往往參差出現,輕重不一,持續時間或長或短,短者僅數月,長者遷延數年。
別    名
經斷前後諸證
中醫學名
絕經前後諸證
疾病分類
婦科-月經病
常見病因
腎陰虛、腎陽虛、心腎不交

絕經前後諸證名詞解釋

是指婦女絕經前後,圍繞月經紊亂或絕經,出現陣發性烘熱汗出、五心煩熱、煩躁易怒、情緒不穩、頭暈耳鳴、心悸失眠、面浮肢腫、或皮膚蟻走樣感等症狀,稱為絕經前後諸證,亦稱“經斷前後諸證”。

絕經前後諸證歷史沿革

本病在古代醫籍無單獨記載,但其症狀常散見在“年老血崩”“年老經斷復來、髒躁”“百合病”等病證中,該病臨牀並不罕見,於六十年代開始,在教材中就有討論。現代婦科專著如《哈荔田婦科醫案醫話選》、《裘笑梅婦科臨牀經驗選》、《百靈婦科》等均有專篇淪述。

絕經前後諸證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學圍絕經期綜合徵、雙側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療後卵巢功能衰竭出現圍絕經期綜合徵表現者,可參照本病辨證治療。

絕經前後諸證病因

本病的發生與婦女絕經前後的生理特點密切相關。七七之年,腎氣漸衰,天癸漸竭,衝任二脈逐漸虧虛,月經將斷而至絕經,在此生理轉折時期,受身體內外環境的影響,如素體陰陽有所偏衰,素性抑鬱,宿有痼疾,或家庭、社會等環境變化,易導致腎陰陽平衡失調而發病。
“腎為先天之本”,又“五臟相移,窮必及腎”,故腎之陰陽失調,每易波及其他臟腑。而其他臟腑病變,久則必然累及於腎,故本病之本在腎,常累及心、肝、脾等髒,致使本病證候複雜。

絕經前後諸證病機

1、腎陰虛
腎陰素虛,精虧血少,絕經前後,天癸漸竭,精血衰少;或憂思不解,積念在心,營陰暗耗;或房事多產,精血耗傷,腎陰更虛;真陰虧損,衝任衰少,臟腑失養,遂致絕經前後諸證。
2、腎陽虛
素體腎陽虛衰,絕經前後,腎氣更虛;或房事不節,損傷腎氣;命門火衰,衝任失調,臟腑失於温煦,遂致絕經前後諸證。
3、腎陰陽兩虛
腎藏元陰而寓元陽,若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真陰真陽不足,不能濡養、温煦臟腑,衝任失調,遂致絕經前後諸證。
4、心腎不交
絕經前後,腎水不足,不能上濟於心,心火獨亢,熱擾心神,出現心腎不交,遂致絕經前後諸證。

絕經前後諸證診斷依據

1、病史
發病年齡多在45-55歲,若在40歲以前發病者,應考慮為“卵巢早衰”。發病前有無工作、生活的特殊改變。有無精神創傷史及雙側卵巢切除手術或放射治療史。
2、症狀
月經紊亂或停閉,隨之出現烘熱汗出,潮熱面紅,煩躁易怒,頭暈耳鳴,心悸失眠,腰背痠楚,面浮肢腫,皮膚蟻行樣感,情志不寧等症狀。

絕經前後諸證病證鑑別

眩暈、心悸、水腫絕經前後諸證的臨牀表現可與某些內科病,如眩暈、心悸、水腫等相類似,臨證時應注意鑑別。
症瘕絕經前後的年齡為症瘕好發期,如出現月經過多或經斷復來,或有下腹疼痛,浮腫,或帶下五色,氣味臭穢,或身體驟然明顯消瘦等症狀者,應詳加診察,必要時結合西醫學輔助檢查,明確診斷,以免貽誤病情。

絕經前後諸證相關檢查(實驗室檢查)

1、婦科檢查
子宮大小正常或偏小,可見陰道分泌物減少。
2、輔助檢查
血清FSH和E2值測定以瞭解卵巢功能。或行血清AMH檢查瞭解卵巢功能。

絕經前後諸證辯證要點

本病發生以腎虛為本,臨證應主要根據臨牀表現、月經紊亂的情況及舌脈辨其屬陰、屬陽,或陰陽兩虛,或心腎不交。

絕經前後諸證治療原則(要點)

本病治療應注重固護腎氣,清熱不宜過於苦寒,祛寒不宜過於温燥,更不可妄用克伐,以免犯虛虛之戒。若涉及他髒者,則兼而治之。

絕經前後諸證症治分類

證名:腎陰虛證
症狀:絕經前後,頭暈耳鳴,腰痠腿軟,烘熱汗出,五心煩熱,失眠多夢,口燥咽乾,或皮膚瘙癢,月經週期紊亂,量少或多,經色鮮紅;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滋腎益陰,育陰潛陽。
代表方:六味地黃丸加生龜甲、生牡蠣、石決明。
常用中藥: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澤瀉。
加減:若出現雙目乾澀等肝腎陰虛證時,宜滋腎養肝,平肝潛陽,以杞菊地黃丸加減;若頭痛、眩暈較甚者,加天麻、鈎藤、珍珠母以增平肝息風潛鎮之效;若腎陰虧,伴情志 不遂,以致肝鬱化熱者,症見頭暈目眩,口苦咽乾,心胸煩悶,口渴飲冷,便秘溲赤,治宜滋陰疏肝,方用一貫煎;若頭暈目眩、耳鳴嚴重,加何首烏、黃精、肉蓯 蓉滋腎填精益髓。
證名:腎陽虛證
症狀:絕經前後,頭暈耳鳴,腰痛如折,腹冷陰墜,形寒肢冷,小便頻數或失禁;帶 下量多,月經不調,量多或少,色淡質稀,精神萎靡,面色晦暗;舌淡,苔白滑,脈沉細 而遲。
治法:温腎壯陽,填精養血。
代表方:右歸丸
常用中藥:熟地、山萸肉、山藥、附子、肉桂、鹿角膠、菟絲子、杜仲、當歸、枸杞。
加減:若腎陽虛不能温運脾土,致脾腎陽虛者,症見腰膝痠軟,食少腹脹,四肢倦怠,或四肢浮腫,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緩,治宜温腎健脾,方用健固湯加補骨脂、淫羊藿、山藥。
證名:腎陰陽倶虛證
症狀:絕經前後,乍寒乍熱,烘熱汗出,月經紊亂,量少或多,頭暈耳鳴,健忘,腰 背冷痛;舌淡,苔薄,脈沉弱。
治法:陰陽雙補。
代表方:二仙湯合二至丸加何首烏、龍骨、牡蠣。
常用中藥:仙茅、淫羊藿、當歸、巴戟天、黃柏、知母。
加減:如便溏者,去當歸,加茯苓、炒白朮以健脾止瀉。
證名:心腎不交證
症狀:絕經前後,心煩失眠,心悸易驚,甚至情志失常,月經週期紊亂,量少或多,經色鮮紅,頭暈健忘,腰痠乏力;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滋陰補血,養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補心丹。
常用中藥:人蔘、玄蔘、當歸、天冬、麥冬、丹蔘、茯苓、五味子、遠志、桔梗、酸棗。

絕經前後諸證其他療法

1、中成藥治療
(1)六味地黃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適用於腎陰虛證。
(2)知柏地黃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適用於用於腎陰虛證。
(3)杞菊地黃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適用於腎陰虛證。
(4)坤泰膠囊每次2g,每日3次,口服。適用於心腎不交證。
2、針灸治療
(1)體針
腎陰虛者取腎俞、心俞、太溪、三陰交、太沖,毫針刺,用補法。腎陽虛者取關元、腎俞、脾俞、章門、足三里,毫針刺,用補法可灸。
(2)耳針
取內分泌、卵巢、神門、交感、皮質下、心、肝、脾等穴,可用耳穴埋針、埋豆,每次選用4-5穴,每週2-3次。

絕經前後諸證轉歸預後

本病持續時間長短不一,短則數月,長者數年,嚴重者甚至可持續5-10年,如未及時施 治或因誤治易發生情志異常、心悸、心痛、貧血、骨質疏鬆症等疾患。

絕經前後諸證預防調護

1、定期進行體格檢查、婦科檢查、防癌檢查、內分泌學檢查。
2、若有症瘕、腫瘤行開腹手術,經量保留或不損傷無病變的卵巢組織。
3、維持適度的性生活,保持心情舒暢,防止心理早衰。
4、參加各項體育鍛煉,增強體質,調節陰陽氣血,注意勞逸結合,生活規律、睡眠充足。
5、飲食應當限制高脂、高糖的攝入,注意補充新鮮水果及鈣鉀等礦物質。
6、進入絕經前後期,每年參見一次婦女病普查,並全面體檢一次。
7、對於40歲前的婦女出現月經後期量少甚或閉經者,要警惕卵巢早衰,及早治療。

絕經前後諸證臨證備要

本病以腎虛為本,腎的陰陽平衡失調,影響心、肝、脾臟,從而發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出現諸多證候。臨牀以腎陰虛居多,由於體質或陰陽轉化等因素,亦可表現為偏腎陽虛,或陰陽兩虛或心腎不交,並由於諸種因素,絕經前後常可兼夾氣鬱、血瘀、痰濕等複雜病機。本病證候複雜,常寒熱錯雜,虛實並存,涉及多個臟腑,故在治療時要注意同時兼顧。

絕經前後諸證文獻摘要

1、《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 裏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當以温經湯主之。”
2、《景嶽全書·婦人規》:“婦人於四旬外,經期將斷之年,多有漸見阻隔,經期不至者。當此之際,最宜防察。若果氣血和平,素無他疾,此固漸止而然,無足慮也。若素多憂鬱不調之患,而見此過期阻隔,便有崩決之兆。若隔之淺者,其崩尚輕;隔之久者,其崩必甚,此因隔而崩者也。”
[1-3] 
參考資料
  • 1.    張玉珍.《中醫婦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
  • 2.    張景嶽(明).《景嶽全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08月
  • 3.    傅青主.《傅青主女科》: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