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結腸袋

鎖定
指在大腸(除直腸、肛管和闌尾),由橫溝隔開向外膨出的囊狀突起。此現象系因結腸帶短於結腸而造成,結腸袋是識別大腸和小腸的重要結構之一。當結腸袋被鋇劑充盈時,具有特徵性的X線象:結腸的陰影呈邊緣整齊的串珠狀。
中文名
結腸袋
外文名
haustra of colon

結腸袋結腸袋出現的年齡

1、結腸袋出現於胚胎第10週末,坐高56mm的階段。系膜帶較網膜帶和獨立帶為早。研究者發現結腸繫膜帶出現於胚胎第10週末,而其他兩結腸帶在坐高68mm階段出現,即較前者遲一週。
2、結腸袋縫隙中的環走肌和結腸帶中的縱走肌隨胎齡的增長而增厚。結腸袋縫隙的數目和深度亦與胎齡的增長相應。
3、Pace報告結腸袋出現的胎齡在胚胎第11周,坐高60mm階段為近似,Pace報告之前,Scammoni報道結腸袋在出生後第六個月出現;Bosulog山提出在出生後10-14天的嬰兒才出現結腸袋;Keith提出確認結腸袋是在胚胎第七個月,Lauge-Hansen報道結腸袋開始形成是在胚胎第六個月;Arey提出結腸的環走皺襞出現於胚胎第八個月,他們是在解剖鏡下觀察的,缺乏組織學證據。

結腸袋結腸袋形成的原因

(一)環走肌分佈不均勻是結腸袋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者曾提出:環走的薄的肌束插入於主要的獨立的環走肌層之間是結腸袋縫隙持續存在的原因,在結腸袋成囊狀膨大處環走肌較薄,其平均厚度為0.0124士0.00467mm;而在結腸袋縫隙處環走肌增厚,其平均厚度為0.0172士0.00636mm。組織學證明增厚的環走肌帶着粘膜和粘膜下層向腸腔內陷而形成了環走的結腸皺裝,因而在外觀上出現了分節狀的結腸袋。結腸袋縫隙中環走肌增厚的厚度為0.0125-0.1375mm,它們的厚度隨年齡的增長而遞增,從整體上看,結腸袋縫隙的深度也確實與年齡成正比。
(二)結腸的縱走肌纖維與壞走肌纖維互相交織是結腸袋縫隙持續固定出現的形態學基礎。有研究者提到結腸的縱走肌纖維與環走肌纖維之間有互相交織的肌束,尤其在結腸帶附近,縱走肌向環走肌發出肌纖維而且互相交織。研究者觀察到在結腸袋縫隙處結腸縱走的肌纖維可分兩部分,靠近漿膜層的縱走肌互相平行,沿腸管的縱軸行走,而靠近環走肌的內層縱走肌發出肌纖維與環走肌相交錯。在無結腸袋縫隙處的縱走肌呈有規則的相互平行,並無與環走肌相交錯的纖維。認為在結腸蠕動時縱走肌和環走肌同時收縮,而那些交錯的纖維使結腸袋縫隙在固定的部位重複出現。
(三)結腸帶的出現與結腸帶的形成緊密相關:在顯微鏡下觀察結腸袋出現於胚胎第10週末,結腸帶出現於第11周,兩者幾乎是同時出現的,因此研究者不同意結腸袋的形成是由於縱走肌發育相對遲緩的傳統説法,而認為其成因可能由於結腸帶收縮,使結腸帶的長度短於腸管的長度而誘發了結腸袋縫隙的出現。
(四)結腸袋的形成可能與功能相關:草食的兔子和羊的結腸袋甚為明顯,但什食動物、如狗、貓等結腸袋趨向退化。有書中提到結腸袋的形成與主食物的種類有關。愛斯基摩人世世代代攝動物飲食,不吃蔬菜、水果,因此他們的結腸短而光滑;而烏干達農民以蔬菜、薯類、豆和一些植物的根莖為主食,結腸不但長而且結腸袋也很明顯。從上述論點來看,結腸袋的形成與它的功能也有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