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結構膠

鎖定
結構膠是指強度高(壓縮強度>65MPa,鋼-鋼正拉粘接強度>30MPa,抗剪強度>18MPa),能承受較大荷載,且耐老化、耐疲勞、耐腐蝕,在預期壽命內性能穩定,適用於承受強力的結構件粘接的膠粘劑
中文名
結構膠
產品優點
耐老化、耐疲勞、耐腐蝕
性能數據
壓縮強度>65MPa
應用領域
金屬、陶瓷、塑料、橡膠

結構膠用途優點

結構膠 結構膠
非結構膠強度較低、耐久性差,只能用於普通、臨時性質的粘接、密封、固定,不能用於結構件粘接。
結構膠強度高、抗剝離、耐衝擊、施工工藝簡便。用於金屬、陶瓷、塑料、橡膠、木材等同種材料或者不同種材料之間的粘接。可部分代替焊接、鉚接、螺栓連接等傳統連接形式。結合面應力分佈均勻,對零件無熱影響和變形。
在工程中結構膠應用廣泛,主要用於構件的加固、錨固、粘接、修補等;如粘鋼,粘碳纖維,植筋,裂縫補強、密封,孔洞修補、道釘粘貼、表面防護、混凝土粘接等。

結構膠發展歷史

1978年:法國人馬爾嘎帶着結構膠(西卡杜爾31#膠)來到中國。
1980年,建設部正式下達了“建築結構膠粘劑研製及應用技術推廣”的課題,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與遼寧建築科學研究所共同攻關,於1983年完成了課題,研製出中國第一個實用型——JGN型建築結構膠粘劑,開創了中國化學法加固的先河,填補了國內建築物粘鋼加固補強的空白。
1990年:中國工程建築標準化協會標準《混凝土結構加固技術規範》(CECS25:90)將粘鋼加固技術正式納入規範並將JGN系列建築結構膠列為指定使用產品。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城鄉環保部科技局印發《建築結構膠粘劑與其應用技術》鑑定證書的通知。
1996年:中國科學院應市場發展要求相繼研製成:應用於動荷載構件的建築結構膠,應用於潮濕環境下的建築結構膠,應用於混凝土表面修補的建築結構膠,應用於高温條件下的建築結構膠,應用於灌注式的建築結構膠等各種結構補強膠粘劑。
1997年:經應用調研及大量實踐表明,化學式粘鋼加固法在加固技術領域裏已成為主導趨勢,工藝精良技術曰益成熟,具有施工簡便,技術可靠,人力物力時間成本低,節省使用空間等優越性,已越來越受到廣大結構設計者的認可。
2000年:結構膠迅速發展到新舊建築物的混凝土植筋錨固、化學法粘鋼、化學錨栓加固、粘碳纖維布(板)、材料抗衝磨、裂縫灌漿防腐防水等加固補強項目中,成為日後建築界不可缺少的重要建築加固補強材料。
2006年: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範GB50367-2006實施,這必將對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結構膠生產現狀

現在國內使用的結構膠基本上都是國外進口的,國內也有生產,如果要投資生產結構膠,投入還是比較大的,要有反應釜、研磨機、萬能試驗機、老化試驗箱、拉力計等先進的生產、檢測設備。

結構膠使用方法

不同類型的結構膠使用方法不同,但大體一致。
以襄樊聯基膠粘劑廠生產的BD811高強度結構膠為例説明其用法。
結構膠 結構膠
1. 表面處理:對待修補或需粘接部位進行粗化處理,再用清洗劑進行清洗。
2. 配製:按質量比A:B=4:1或體積比3:1將A、B兩組份混合均勻,並在規定操作時限內用完。
3. 塗敷:將調好的膠均勻塗敷於待粘物表面。
4. 固化:20~25℃固化24小時或20~25℃固化2小時+80℃2小時後可投入使用,若温度低應採用加熱或延長固化時間來促進固化。

結構膠分類

高性能硅酮結構膠
高性能硅酮結構膠是一種單組分、中性固化、專為建築幕牆中的結構粘結裝配而設計的。可在很寬的氣温條件下輕易地擠出使用,依靠空氣中的水分固化成優異、耐用的高模量、高彈性的硅酮橡膠。
產品對大部分的建築材料,不需用底漆,都能產生優越的粘結性。
它具有下列優越的產品特性:
1、容易使用:可以隨時擠出使用。
2、中性固化:適用於大多數建築材料而不會產生不良反應或腐蝕作用。
3、優異的粘結性:無需底漆,可與大多數建築材料形成很強的粘結力。
4、極佳的耐老化穩定性。
5、固化後即具有高模量性能,又可承載接口±25%的伸縮位移能力。
結構性裝配須提前將材料樣品和裝配圖紙送與樂翔公司測試與審核。
中性透明硅酮結構膠
一種單組份、中性固化、專為建築幕牆中的玻璃結構粘結裝配而設計的。可在很寬的氣温條件下輕易地擠出使用。依靠空氣中的水分固化成優異、耐用的高模量、高彈性的硅酮橡膠。產品對玻璃不需用底塗,能產生優越的粘結性。它具有下列優越的產品特性:
1.容易使用:可以隨時擠出使用
2.中性固化:對夾膠玻璃膠層無影響
3.優異的粘結性;
4.極佳的耐老化穩定性;
5.固化後即具有高模量性能,又可承載接口±25%的伸縮位移能力;
6.結構性裝配須提前將材料樣品和裝配圖紙送與樂翔公司測試與審核。

結構膠建築結構膠

結構膠用途發展

建築結構膠粘劑因其優異性能,廣泛地應用於施工安裝、裝修、密封、結構粘接劑等領域中,建築行業在成為中國優先發展的支柱產業時,中國建築膠粘劑無論在品種上還是產量上都得到迅速的發展。
現代建築的發展方向將是設計標準化、施工機械化、構件預製化及建材的輕質、高強和多功能化。而建築結構膠粘劑的廣泛應用,將加快此四化的進程,並且在提高施工速度、美化建築物、改進建築質量、節省工時與能源環保、減少污染等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義,因此建築用膠粘劑已成為重要的化學建材之一。

結構膠研製歷史

建築結構膠粘劑起步較晚,發展很快。建築結構膠粘劑的出現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1978年由法國援建的遼陽化纖總廠一座變電所大樓的承載梁,因設計上配筋不足,樓房建成後有幾根梁出現裂紋,後經法方採用法國西卡杜爾31#建築結構膠粘劑,將鋼板粘貼在梁的底部進行補強,修補了裂紋,達到原設計強度,使其恢復正常使用功能,收到了省工、省資、可靠及安全的效果。之後於1980年,建設部正式下達了“建築結構膠粘劑研製及應用技術推廣”的課題,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與遼寧建築科學研究所共同攻關。於1983年完成了課題,研製出中國第一個實用型JGN型建築結構膠粘劑,填補了中國在加固補強材料的空白。

結構膠市場推動

市場需要促進了推廣研究應用JGN型建築結構膠粘劑於1983年鑑定不久,承擔本課題的單位——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與遼寧建築科學研究所即進行了加固建築構件和多種工程的試用與推廣工作。由於在應用此膠對建築物加固粘接時,不僅使加固的構件達到或超過原設計水平,提高了強度、剛度、穩定性和整體性之外,還能延長使用壽命、安全可靠,而且因施工簡便、工期短而節省了時間與資金,它還具有不破壞原有結構、不佔用空間、加固後外部美觀、密封防漏及防腐等多項功能,因而很快得到各方面的關注。使加固技術得以在國內迅速推廣應用。新的加固材料的研製是推動加固技術發展的動力。檢測鑑定技術的發展依賴於檢驗測試儀器的發展,加固技術的發展依賴於新材料的發展。由輕質、抗腐蝕、耐高温的新材料構成的效果好、易施工的加固方法可推動加固材料的發展,加固改造理論的提高是加固技術發展的先決條件。目前的加固基本上是針對構造和承載能力不足的構件,缺乏從結構總體上的把握與判別,如建築抗震設計中的概念設計,混凝土結構設計中的強柱弱梁強節點。加固後構件的承載能力提高,防火等級大幅度下降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從總體上把握,靠加固理論的提高來解決,加固改造技術的提高還體現在施工技術改善和提高及施工機具上。
1996年,中國膠粘劑的生產量為133萬噸,其中建築膠粘劑佔40萬噸;2000年膠粘劑生產量為243萬噸,建築膠粘劑近70萬噸,佔合成膠粘劑的1/3還強;預計到2005年膠粘劑將達354萬噸,建築膠粘劑約達到110萬噸。其產品結構也將有較大的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用於建築結構的粘接、加固與維修的建築膠粘劑將在近三、四年裏增長加3倍以上,並且應用領域將進一步擴大。可以預見,此類膠種發展時間雖然不長,但增長速度最快,該膠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形勢,建築行業迅猛發展,與此同時仍有大量的老舊建築物需要進行維修加固與改造,如冶金工業部需要加固的老廠房就達300-400萬平方米。有一些新的建築物也因用途變更、存在缺陷,需要進行改造與加固,此時期的市場需求大大促進建築結構膠粘劑的推廣與應用。1985年,中國全年建築結構膠粘劑也就幾十噸之多,到1990年已經達到幾百噸,又因為市場的需要,除了加固用建築結構膠粘劑之外,還出現了長樁接長建築結構膠粘劑、用於修補的修補膠粘劑等。建築結構膠粘劑不但產量大增且品種不斷豐富,進入一個迅速發展時期。

結構膠結構類型

建築結構膠粘劑首先在原研究單位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得以形成系列,除原有的JGN-I、JGN-II型外,又出現修補型、金屬粘接型、耐温型等。這幾年重慶新星膠業與隆昌承華化工也相繼推出了性能良好的建築結構膠粘劑系列,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和全國各地的建築加固、維修工程。其建築結構膠粘劑品種含蓋了建築領域的方方面面。此外還如鞍山鋼鐵公司研製的JC-I型、北京冶金建築研究總院YJS-I型、蘇州混凝土製品所的ET型、武漢水利電力學院WSJ型、江蘇崑山匯麗研究所的JGN-WL型、山西省建科院JGN-8型、北京東洋機械公司的DJR系列建築結構膠粘劑、深圳琥固珀膠粘劑系列.上海吳江建築結構膠粘劑、廈門中連公司的ZL型建築結構膠粘劑以及武漢航務二局科研所的短樁接長建築結構膠粘劑等等,國外有喜利得、慧魚、愛牢達等頂尖工藝品牌。遼寧旅順軍艦修造廠粘貼鋼板的現場取樣分析表明,JGN的剪切強度不但沒有下降,反而略有提高。從國外經驗看,美國自二十世紀30年代至今也未出現任何老化問題;法國西卡杜爾結構膠,自60年代也未出現任何問題;澳大利亞悉尼歌劇在74年應用了粘鋼加固法至今仍無任何問題,眾多的成功經驗使大多數結構師認同了JGN,熟悉了粘鋼法。在應用技術、品牌質量上都漸漸走向成熟,向更高的水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