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結構失調型通貨膨脹

鎖定
結構失調型通貨膨脹是經濟學術語,指在假定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由於需求的組成結構發生變化而導致的物價總水平的上漲。
中文名
結構失調型通貨膨脹
前    提
假定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不變
原    因
需求的組成結構發生變化
導    致
物價總水平的上漲。

結構失調型通貨膨脹定義

在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可能會相應地發生變化,一些部門興起,而另一些部門衰退,於是一部分社會需求將由一個部門轉到另一個部門。需求增加的部門,產品價格和工資上漲,而需求減少的部門,由於工資和價格的剛性,其工資和價格並不隨之而下降,或者下降的幅度很小,從而最終造成物價總水平的上漲。

結構失調型通貨膨脹分析介紹

經濟結構部門結構失調引致的物價總水平持續上漲。分析此類通貨膨脹的理論認為:在一個均衡的經濟體系中,各部門(行業)的內部供求均衡和部門之間的比例適當,是價格總水平穩定的基礎。如果某一部門的成本(包括勞動成本)大幅度上升或產品出現嚴重短缺,也就是説存在結構失調,則恢復原結構或建立穩定的新結構的各種活動會導致價格總水平上漲。

結構失調型通貨膨脹相關定義

鮑莫爾的不均衡增長模式
美國經濟學家W.J.鮑莫爾1967年首次提出結構學派通貨膨脹模型。指出結構性通貨膨脹是如下四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即:①工業部門和服務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存在差別;②上述兩部門貨幣工資增長率趨向一致;③上述兩部門的產品價格不同,收入彈性也不相同;④價格和工資的浮動是有限的,特別是貨幣工資具有下降剛性。由於存在上述因素,貨幣工資增長率的一致性必然導致對服務部門有一個持續的成本壓力,而服務部門勞動生產率增長,相對於工業部門而言,一般是緩慢的或長期不變的。另一方面,該部門廠家在定價時一般實行加成原則,即在增長的單位成本之上再加一固定利潤率。這樣,成本上升必然導致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上述服務部門的假設可以推廣至其他生產率相對較低的部門。
“瓶頸”式結構型通貨膨脹
這種結構失調型通貨膨脹主要發生在中央計劃經濟體制下。長期存在的總需求過大,會導致某些部門(行業)急劇擴張,從而使一些基礎設施和原材料極度短缺;基礎行業的發展相對落後,就形成了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這時,由於需求得不到滿足,投資品和消費品的價格會全面上漲,而原材料短缺又會使原材料價格上漲,所以會從成本方面推動全面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結構長期失衡。
北歐學派的結構型通貨膨脹模式
該理論以“小國開放經濟”為分析對象。它假定一國經濟分為兩個部門:開放部門和非開放部門。開放部門參與國際交換,其產品價格與國際市場上同類產品的價格相同,即開放部門的通貨膨脹率與世界通貨膨脹率相同。非開放部門產品的價格實行成本和固定利潤率加成定價法,因而取決於國內生產成本的變化,由此,非開放部門的通貨膨脹率取決於該部門貨幣工資增長率與勞動生產率增長率之差。同時,“公平原則”或工會力量的存在將導致國內不同部門的貨幣工資率趨向一致。這樣,兩個部門不同的勞動生產率就會使兩個部門有不同的通貨膨脹率(由不同的定價機制和共同的貨幣工資率引起),從而,國內通貨膨脹率便等於開放部門和非開放部門通貨膨脹率的加權平均數,其權數就是兩個部門的產品各自在國內市場上的比重。其結論是:小國開放經濟的國內通貨膨脹率取決於國民經濟中開放部門和非開放部門的結構比例係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