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結構係數

鎖定
結構係數是指參與團聚化的黏粒與黏粒總量的比值,亦稱結構因素。它是定量判別土壤顆粒團聚程度的一種指標,最早由德國學者法格列爾提出。在文獻中K值常以百分含量表示。結構係數越大,微團聚體的水穩性越強,形成團聚體的潛在能力越大,反之則越小。應用土壤微團聚體和機械分析結果表示土壤團聚作用的方式很多。 [1] 
中文名稱
結構係數
英文名稱
structure coefficient
定  義
按卡欽斯基概念,顆粒分析中黏粒含量減去微團聚體分析中黏粒含量與顆粒分析中黏粒含量的百分比。
應用學科
土壤學(一級學科),土壤物理(二級學科)
中文名
結構係數
別    名
結構因素
常見的有團聚度由貝弗爾提出,即以機械分析中粒徑小於0.05的含量,除以微團聚體分析中粒徑大於0.05mm的含量而得;分散係數,以粒徑<0.001mm的黏粒含量除以同粒徑微團聚體含量而得。20世紀50年代初以來,中國較多采用土壤結構係數或分散係數作為評價土壤結構性的指標之一。一般黏質紅壤、黑土以及富含有機膠結物的土壤結構係數較大,而有機質和黏粒含量較少的結構係數較小。荒地土壤表層的結構係數較大,隨着不合理的開墾而快速下降。改善土壤管理和土壤培肥,可明顯增加結構係數。
參考資料
  • 1.    周健民.土壤學大辭典: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