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結構主義語言學

鎖定
結構主義語言學或稱結構語言學,是指20世紀以費爾迪南-德-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為代表以及受這種理論影響而進行的語言理論研究。
中文名
結構主義語言學
外文名
Structural linguistics
別    名
結構語言學
誕生時間
1916年

目錄

結構主義語言學概念

1916年,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出版,標誌着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誕生,其反對對語言現象進行孤立的分析,主張系統的研究。在這本著作中,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論,為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20世紀三十年代,在他的理論基礎上發展出幾個結構主義學派,即布拉格功能語言學派、丹麥(哥本哈根語符派和美國描寫語言學派等。
索緒爾語言理論的突出特點是:嚴格區分語言和言語,明確限定語言學的研究對象;與歷史比較語言學相反,結構主義語言學重視共時語言(也就是口語)的研究,特別着重於分析、描寫語言的結構系統;從不孤立地看待語言要素,認為語言的一切都奠定在關係的基礎上。
結構主義語言學在20世紀上半期成為語言學的主流,儘管它的各個學派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們的基本觀點是一致的,就是認為,語言是一個完整的符號系統,具有分層次的形式結構;在描寫語言結構的各個層次時,特別注重分析各種對立成分。這種觀點強烈地影響了人文科學的其他部門,如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等。
20世紀40年代以後,在歐美佔統治地位的結構主義發展到美國的描寫語言學,走上了着重語言內向研究的道路。1957年,喬姆斯基出版《句法結構》一書,標誌着轉換生成語言學的誕生
美國結構主義學派,也稱為美國描寫語言學派,代表人物布龍菲爾德(Bloomfield),1933年出版《語言論》,提出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研究語言的基本原則和描寫語言規則的總框架,是美國結構主義學派的綱領性著作。

結構主義語言學分類

結構主義語言學內部分類
一、布拉格音位學派:又稱“結構—功能學派”或“功能學派”,主要研究語音學(以音位學為主)。其先驅者是馬太修斯,成員主要有雅科布遜、特魯別茨柯伊、哈弗阿奈克等。成立於1926年,活動中心在布拉格語言學會。他們強調語言內部各成分的功能,強調語言各成分的對比,並通過對比構成總的模式或體系。在音位與音位區別特徵理論方面取得突破,還注意將功能注意原理應用於解釋句法和文章結構上。
二、哥本哈根語符學派:也叫丹麥學派。這一學派主要研究語言的符號性質,以及從符號的角度確定語言在人文科學中的地位,從形式和實體方面來分析語言,給語言的本質以更嚴密準確的分析,從而形成一個嚴密的語符學理論體系。創始人主要有布龍達爾、烏爾達勒和葉爾姆斯列夫。它以1931年哥本哈根語言學會的成立為誕生標誌。把語言學的問題歸結為結構問題,即語言的形式問題,認為語言只是一種內容形式和表達形式所構成的符號;在對語言進行形式化描寫時,注重語言的可計算與精確化,這對後來歐美理論語言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美國結構語言學派:它以面向語言材料、注重語言結構的形式描寫著稱。這一學派的先驅是鮑厄斯,代表人物布龍菲爾德,他的《語言論》是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奠基性著作。它是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最大的一派,又成為美國描寫語言學派,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學者在調查美洲印第安語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語言學流派。他們重視口語、重記錄實際語言與重共時描寫,重視形式分析,甚至有些人排斥語言的意義,在結構分析中,主要是研究分佈情況和運用替代的方法,常常採用直接成分分析法來分析結構層次,他們在描寫中注重分佈,並在其基礎上對語言各單位進行切分、歸併分類和組合,並重建了語音和語法相結合的語素音位概念。他們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