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結構主義學派

鎖定
結構主義學派(Structuralist School) 該學派的最大特點是運用結構分析法。1945年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在他的《語言學和人類學中的結構分析》;文中首先提出把音位學中的結構分析法運用到人類學研究中去的觀點。
中文名
結構主義學派
外文名
Structuralist School
特    點
運用結構分析法
提出時間
1945年

結構主義學派起源

西方人類學和民族學界中運用結構分析法的流派。1945年,法國人類學家C.萊維-斯特勞斯在他的《語言學和人類學中的結構分析》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音位學中的結構分析法運用到人類學研究中去的觀點。50年代以後,他的觀點得到普遍響應,除法國外,在美、英、聯邦德國、意大利、瑞士等國掀起了結構主義熱,日本、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學術界也受到了這種觀點的影響。到70年代初,這股結構主義的思潮不僅在人類學、民族學以及社會學領域盛極一時,而且還衝擊了哲學史學心理學文學藝術電影醫學等領域,甚至連時裝設計、廣告、通訊報道等也受到了影響。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中,由於受結構主義熱的影響,還出現了“結構-馬克思主義”學派。

結構主義學派形成

結構主義學派的出現,是與西方人類學和民族學走下坡路息息相關的。西方民族學一向是以到往日的殖民地、今日的第三世界國家進行實地調查研究為主的。但是,兩次世界大戰,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殖民地人民迅速覺醒,紛紛擺脱殖民統治,建立了獨立國家。他們反對曾為殖民統治服務過的西方民族學家對他們進行調查,從而迫使西方民族學家把研究的重點轉向理論分析。結構主義正是迎合了這種轉變的需要而產生,實際上是想在解決西方民族學走下坡路的問題上發揮作用。
結構主義學派雖然形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但與戰前的老學派特別是法國社會學年刊學派、美國歷史學派和英國功能學派有着密切的聯繫。
結構主義的中心課題就是從混亂的社會現象中找出秩序。這種秩序即社會的無意識結構,它們不能從現實社會中被直接觀察到,而要人類學家通過建立概念化的模式才能認識。這種通過建立模式來理解社會結構的全部過程,就是結構學派的基本方法。這種方法在親屬關係和神話的研究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結構主義者在這兩個領域的研究中,提出了許多與以往研究很不相同的觀點和結論。

結構主義學派學派影響

50年代後在美、英、德、意、瑞、土等國掀起結構主義熱,日本、蘇聯及東歐也受到影響。70年代初結構主義思潮不僅在人類學、民族學及社會學領域盛及一時,而且衝擊了哲學、史學、心理學。文學、藝術等領域,西方甚至出現了“結構一馬克思主義”學派。結構主義的中心課題是從混亂的社會現象中找出秩序。這種秩序即社會的無意識結構,他們不能從現實的社會中被直接觀察到,要人類學家通過建立概念化的模式才能認識。這種通過模式來理解社會結構的全部過程,就是結構學派的基本方法,這種方法在親屬關係和神話的研究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結構主義者在這兩個領域的研究中,找出了許多與以往很不相同的觀點和結論。
自70年代中期開始,結構主義熱潮已漸趨冷落。但結構主義對於現代許多社會思潮都產生過重要影響。

結構主義學派代表人物

結構主義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了萊維-斯特勞斯外,還有英國的社會人類學家E.R.利奇等人。但他們對某些具體問題持有不同的觀點。

結構主義學派代表作品

結構主義學派的主要代表著作有萊維-斯特勞斯的《親屬關係的初級結構》(1949)、《結構人類學》(第一卷1958、第二卷1973)、《神話集》(共四卷,1964、1966、1968、1971),利奇的《緬甸高地的政治制度》(1954)、《克勞德·萊維-斯特勞斯》(197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