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終南山

(唐代王維詩作)

鎖定
《終南山》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首聯寫終南山的遠景,渲染高聳入雲、連綿不絕的渾茫氣象。頷聯由遠及近,寫登山途中的感受:攀行山間,回望來路,白雲青靄蒼茫成片,然而身在其中,卻又無影無蹤。頸聯由高而下,寫登上山巔的觀感,突出終南山的遼闊幽深。尾聯勾勒了一幅深山問路圖,寫出高山大壑帶給人心的荒遠幽深之意。此詩寫景由遠及近,移步換形,有聲有色,寫出了終南山景物的千形萬態。全詩筆力勁健,氣韻生動,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作品名稱
終南山
作品別名
終南山行
終山行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王維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終南山作品原文

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峯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1] 

終南山註釋譯文

終南山詞句註釋

終南山:在陝西省西安市南,為秦嶺主峯之一。古人又稱秦嶺山脈為終南山。秦嶺綿延八百餘里,是渭水漢水的分水嶺。
⑵太乙:亦作“太一”,既是終南山的主峯,又是終南山的別名。《元和郡縣誌》卷一:“終南山在(京兆府萬年)縣南五十里。按經傳所説,終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近天都:猶言高與天連。天都,天帝所居之處。這裏指帝都長安。
⑶“連山”句:極言終南山之廣。連山,一作“連天”。接,一作“到”。海隅(yú),海邊。終南山並不到海,此為誇張之詞。
⑷回望合:四望如一。
青靄(ǎi):山中的嵐氣。南朝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左右青靄,表裏紫霄。”靄,雲氣。入看,逼近看。
分野:古天文學名詞。古人將天上星宿和地上區域聯繫起來,把地上某一區域劃在某一星空的範圍之內,稱為分野。中峯:指終南山的主峯太乙峯。此句意謂僅太乙主峯一山,已屬於不同的分野,這就突出了終南山區的大。
⑺壑(hè):山谷。殊:不同。
⑻人處:有人居住的地方。
⑼隔水:一作“隔浦”。樵夫:打柴的人。 [2]  [3-4]  [5]  [6] 

終南山白話譯文

巍巍的終南山緊靠着長安帝都,連綿不斷的山峯彷彿直達海隅。
走出山來回頭一望見白雲合攏,進入山中青青的煙霧若有若無。
中央山峯就是兩個星區的分野,各個山谷的氣候各異陰晴懸殊。
想找個有人居住的地方去投宿,隔着清淺的山溪尋問打柴樵夫。 [7] 

終南山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寶三載(744)之間,王維曾隱居於長安附近的終南山,此詩當為隱居終南山期間所作。王維是一個思想矛盾十分尖鋭的詩人,他本身很聰慧,很早就入仕,但他長期處於出世入世的矛盾中,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而想要真正歸隱又無法做到,所以他只好“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了。 [4]  [5] 

終南山作品鑑賞

終南山文學賞析

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別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餘於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為詩人兼畫家的王維,很懂得此中奧秘,因而能用短短四十字,為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先用誇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只能得之於遙眺,而不能得之於逼視。所以,這一聯是寫遠景。“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説它“近天都”,其實是藝術誇張。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峯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説它“近天都”,正是以誇張寫真實。“連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省天水市,東止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遠遠未到海隅。説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説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更不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誇張而愈見真實。
頷聯寫近景,“白雲回望合”一句,“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為“回頭望”,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瀰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它景物,彷彿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匯成茫茫雲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遊山經驗的人都並不陌生,而詩人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青靄入看無”與“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靄,彷彿繼續前進,就可以摸着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這一聯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頗富含藴。即如終南山中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於茫茫“白雲”、濛濛“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正因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於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雲”“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於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説,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裏為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頸聯高度概括,尺幅萬里。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於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峯變”一句來表現。遊山而有“分野中峯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峯”,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於“近天都”的“中峯”,才能收全景於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眾壑殊”,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
尾聯看似與全詩無關,卻是神來之筆,寫出了高山大壑帶給人心的荒遠幽深之意。玩其語意,還可以領會到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省略了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遊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遊,而山景之賞心悦目,詩人之避喧好靜,也不難於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峯”,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樵夫”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詩人尋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裏欣然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總的來看,詩人由遠及近、由外入內、由低到高,從不同的視角,抓住不同的特徵,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渲染出終南山的神韻。全詩善於“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餘於象”的藝術效果。 [4]  [8] 

終南山名家點評

南宋劉辰翁《王孟詩評》:語不必深闢,清奪眾妙。
明代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王摩詰“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孟浩然“再來迷處所,花下問漁舟”,並可作畫。末語流麗。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陰晴眾壑殊”一語蒼然入雅。
明代李攀龍《唐詩選》:玉遮曰:“入看無”三字妙入神。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蔣一梅曰:三四真畫出妙境。周敬曰:五六直在鮫宮蜃市之間。周啓琦曰:摩詰終南二詩,機熟脈清,手眼俱妙。
明代邢昉唐風定》:右丞不獨幽閒,乃饒奇麗,但一出其口,自然清冷,非世中味耳。
明代王夫之唐詩評選》:工苦,安排備盡矣。人力參天,與天為一矣。“連山到海隅”非徒為窮大語,讀《禹貢》自知之。結語亦以形其闊大,妙在脱卸,勿但作詩中畫觀也,此正是畫中有詩。
明代王夫之《姜齋詩話》:“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
清代吳喬圍爐詩話》:《古今詩話》雲:“王右丞《終南山》詩,譏刺時宰,其曰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言勢位盤據朝野也;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言徒有表而無裏也;分野中峯變,陰晴眾壑殊,言恩澤未遍及也;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言托足無地也。”餘謂看唐詩常須作此想,方有入處。而山谷又曰:“喜穿鑿者棄其大旨,而於所遇林泉人物,以為皆有所託,如世間商度隱語,則詩委地矣。”山谷此論,又不可不知也。
清代徐增而庵説唐詩》:此總是見終南山之深大莫測。是詩如在開闢之初,筆有鴻蒙之氣,奇觀大觀也。
清代黃生唐詩摘鈔》:首言高,次言大,三、四承高説,五、六承大説。此立柱應法。回望處白雲已合,入看時青靄卻無,錯綜成句。此法與倒裝異者,以押韻不動也。題中無‘遊’字,結處補其意,然三、四已暗藏針線矣。
清代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結見山遠人稀。
清代張謙宜《絸齋詩談》:於此看“積健為雄”之妙。“白雲”兩句,看山得三昧,盡此十字中。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遠,“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無所不包,手筆不在杜陵下。或謂末二句似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
清代李因培唐詩觀瀾集》:屈注天潢,倒連滄海。而俯視一氣,盡化煙雲。一結杳渺寥泬,更有憑虛御風之氣。
清代王堯衢古唐詩合解》:通首總見終南山之高深,前寫其大概,後寫其幽勝。
清代顧安《唐律消夏錄》:通首俱寫終南山之大。全是白雲、青靄,一中峯而分野已變,歷眾壑而陰晴復殊,遊將竟日尚無宿處,其大何如?
清代黃培芳《批唐賢三昧集箋註》:神境。四十字中無一字可易,昔人所謂四十位賢人。一結從小處見大,錯綜變化,最得消納之妙。
清代巢父《唐詩從繩》:此尾聯補題格。中四句分承説,此立柱應法。回望處白雲已合,入看時青靄卻無,錯綜成句,此法與倒裝異者,以神韻不動也。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得此形容,乃不同尋常登眺(“青靄”句下)。
清代延君壽老生常談》:《終南山》詩,結句稍弱,由於前半氣盛。
清代吳瑞榮《唐詩箋要》:結語宛有畫。
清代何文煥《歷代詩話考索》:《終南山》詩,或謂維譏時,此等附會大可恨。
近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吳曰:壯闊之中而寫景復極細膩(“青靄”句下)。吳曰:接筆雄俊(“分野”句下)。 [2]  [9] 

終南山作者簡介

王維 王維
王維(約701—761),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中年後居藍田輞川,過着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世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為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具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8] 
參考資料
  • 1.    (清)彭定求等編. 全唐詩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293.
  • 2.    張勇編著. 王維詩全集 匯校匯注匯評[M]. 武漢:崇文書局, 2017:130-132.
  • 3.    馬茂元選注. 唐詩選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120-121.
  • 4.    馬瑋主編. 王維詩歌賞析[M]. 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2017:115-117.
  • 5.    王宗康主編;薛佩生副主編. 經典古詩五百首 上[M].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2019:52.
  • 6.    周掌勝選編;周掌勝註釋;彭萬隆評析. 全圖本國學經典叢書 新編千家詩評註 全圖本[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8:50.
  • 7.    劉首順著. 唐詩三百首全譯[M]. 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238.
  • 8.    俞平伯,蕭滌非,周汝昌,施蜇存等撰寫. 唐詩鑑賞辭典 1[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7:155, 179-181.
  • 9.    陳伯海主編;孫菊園,劉初棠副主編;陳伯海書系主編;朱易安,查清華副主編. 唐詩匯評 增訂本 1[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486-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