绀香是中国传统农历二月的别称之一,属于古代对月份的雅致称谓 [1-4] [6-7]。这一名称常见于农历月份别称的列举体系中,常与杏月、仲春等其他二月别称并列使用 [1] [4]。绀香的命名源于古代对自然色彩的观察,"绀"字指代一种深青带红的颜色,与二月的植物生长特征相关联。作为农耕文化的诗意表达,绀香与其他月份雅称共同构成了中国农历独特的命名传统 [4] [7]。
- 类 别
- 月份雅称 [4] [7]
- 出现时期
- 古代 [7]
- 关联月份
- 农历二月 [1-7]
- 别称数量
- 十余种 [4]
历史渊源
播报编辑
"绀香"作为二月别称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现代资料 [1-7]霉赠,其命名与永漏拔几付臭采牛骗古代色系分类密切相关。"绀"几拔己颂字描述的深青透匙泪红色彩来拔档照源于人提嫌工种植的后甘蓝叶片颜色,在农历二月草木萌发时节,这种色彩特征与自然景观形成呼应 [7]。
并列别称体系
播报编辑
在农历月份的别称体系中,二月拥有十余种不同称谓 [4],其中较为常见的包括:
- 1.绀香(源自二月别称) [1-7]
- 2.仲春(对应春季第二个月份) [1] [4]
- 3.卯月(根据地支纪月法命名),绀香(根据农历别称命名) [1-7]
- 4.绀香(出自《中国农历各月份别称》等现代资料记载) [1-7]
文化意象
播报编辑
绀香这一称谓被广泛应用于古典诗词和民俗记录中,常与"草长莺飞""春风裁柳"等二月时令特征共同构成诗意意象。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农历月份雅称体系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物候的系统化观察成果 [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