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紹興香糕

鎖定
紹興香糕是浙江省紹興地區的特色傳統糕點。用精白粳米磨成米粉,配上適量的中藥丁香砂仁白芷豆蔻、大茴和研成粉末的食用香料,再拌以純白沙糖,和粉成型後,放到白炭火上烘焙,這樣焙制的香糕黃而不焦,硬而不堅,上口鬆脆香甜,並有解鬱、和中、開胃、健脾之功能。紹興香糕品種多樣,以精製桂花香糕最佳。
紹興香糕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以前做為貢品進貢朝廷,如今是紹興的特產之一。味道香甜,造型美觀,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中文名
紹興香糕
分    類
糕點
口    味
香甜或者椒鹽
主要食材
粳米,丁香,砂仁,白芷,豆蔻,大茴
別    名
進京香糕
創始人
孟憲正
產    地
紹興

紹興香糕產品概況

紹興香糕 紹興香糕
紹興香糕是紹興名點,它的歷史十分悠久。紹興香糕是清朝皇宮的八大貢品之一,早有“進京香糕”之美譽。浙江紹興製作香糕始於清嘉慶初年,至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創始人是孟憲正,孟憲正所在的“王金四房”年糕店,原來專營年糕、印糕。有一年,特多雨水,這家店生意清淡、店內積壓了許多印糕。孟憲正眼看這批糕點有變質的危險,只好將印糕暫時用炭火烘焙,以便多貯存幾日。不料,焙製出的印糕顏色由白轉黃,質地由軟變硬,而且還飄散出陣陣的米香味兒,一品嚐,味道比原來的印糕還好。孟憲正受到啓發,便以香糕為名,獨家經營,並當街掛出“孟大茂香糕店”的牌子。從此,紹興香糕成了傳統特產
香糕原料粳米 香糕原料粳米
紹興香糕用精白粳米磨成米粉,配上適量的中藥丁香砂仁白芷豆蔻、大茴和研成粉末的食用香料,再拌以純白沙糖,和粉成型後,放到白炭火上烘焙,這樣焙制的香糕黃而不焦,硬而不堅,上口鬆脆香甜,並有解鬱、和中、開胃、健脾之功能。紹興香糕品種多樣,以精製桂花香糕最佳,1984年被商業部評為優質產品和浙江省優質產品。
香糕的規格品種很多,味道也有香甜、椒鹽之分。黃色的有琴糕、朝笏糕(其形似朝笏),白色的有雞骨糕和含有桂花香味的桂花糕等。其原料以精白米、糖為主,輔以丁香白芷豆蔻等中藥製成的香料,因此,兼有甜、香、脆諸特點。清代曾列為紹興八大貢品之一。
解放前,紹興城內水澄巷有一家孟大茂香糕店,以葫蘆為記,自辦工場,製作的各色香糕,均屬上乘,遠銷外地。因生意興隆,被人覬覦,結果不但紹興有“孟大茂”“孟泰茂”等香糕店出現,而且杭州、上海等地也出現“孟大茂分設”等香糕店,急得真正的孟大茂只得在商標上印上“本店只此一家,並無分設”的聲明。 [1]  .

紹興香糕產品傳説

紹興香糕 紹興香糕
傳説在很久以前,杭州西湖邊的城隍山下住着一個姓孟的紹興人。由於他年紀輕,大家便叫他小紹興。小紹興每天半夜就起牀,磨米粉,蒸鬆糕,天亮後再挑起糕擔沿銜叫賣,以此來養活自己和瞎眼的母親。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由於杭州有春節登山的習慣,以討“步步登高”的吉利,城隍山上山下,遊人如織。小紹興的鬆糕賣得很快,不大一會兒功夫,就賣得僅剩了一小塊破碎的鬆糕了。小紹興想起母親還未吃飯,便留下了這塊破角糕,準備帶回去給母親吃。當他走到城隍廟時,只見一個白髮銀鬚的老人,頭枕在口對口地對在一起的兩隻破碗上,伸手向他乞討。原來這是上八洞仙呂洞賓,因見人間鬧,便下凡來看看。當時,小紹興並不知道這就是呂洞賓。他見老人衣衫襤褸,瘦骨嶙峋,非常同情,便摸出幾文銅錢給老人。誰知老人不要銅錢,卻要討塊鬆糕吃。小紹興便拿出留給母親的破角糕,遞給了老人。老人不客氣地吃了下去。
小紹興回到家裏以後,把此事告訴了母親。母親十分讚許。從此,小紹興天天走過廟門口,只要看見那老人,便送給他一塊鬆糕。
有一天,老人見小紹興愁眉不展地遞給他一塊糕,便問道:“你有什麼不如意的事嗎?”
小紹興答道:“連日陰雨,生意清淡,鬆糕賣不出去。我娘吃了賣剩的糕,得了重病,茶飯不思。”
老頭聽了哈哈大笑:“彆着急,要吃的沒有,良藥我可有。”説着,從懷裏掏出個葫蘆,交給小紹興。吩咐他做鬆糕時,將葫蘆裏的藥放到鬆糕裏,他娘吃了這種糕病就會好。説完話,一陣風起,老人就不見了。小紹興方知遇到了神仙,想到老人那口對口對在一起的破碗,猛然醒悟到這就是呂洞賓。於是高高興興地回到家,按照呂洞賓指點的方法制鬆糕。他先把葫蘆裏的藥倒出一點兒,放進糕粉裏,製成糕胚,放到旺火上蒸熟蒸透。待糕冷卻後再一塊一塊地排放在炭火上,烘成金黃色。烘烤出來的鬆糕散發出一股奇香。三天三夜水米末進的老母親聞到這股異香,頓時覺得腹中飢餓,即叫小紹興把糕拿來吃。老母親吃下糕後,第二天病就好了。從此,小紹興就一直用這個辦法制糕。由於這種糕奇香撲鼻,食之松甜可口,大家都贊不絕日。於是改鬆糕名為“香糕”。因為香糕是小紹興做出來的,又被稱做“紹興香糕”。
後來,人們才明白,香糕裏放進去的藥,原來是中藥裏的砂仁。砂仁性温,能理氣寬胸,健脾和胃,增進食慾,適用於脾胃氣滯以及消化不良等症。作為一種療效食品,香糕更受人歡迎了。

紹興香糕產品製作

紹興香糕是紹興的獨特風味。這種香糕相傳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解放前,香糕也普隨華僑傳至南洋一帶。就是在紹興本地,人們也常以此糕作為親友間互相饋贈的禮品。
甲級白粳米75.4千克 白砂糖24.1千克 糖桂花300克 香料150克
製作方法:
1.先把米淘洗乾淨,用適量水(約3~5%)浸泡10~16小時,使米粒含水量達26.8%左右,磨成細粉,用529目羅過篩,粗粉重磨。
2.將過篩的細米粉與砂糖拌和,燜2~5小時,使糖溶化,再用36目篩過細,以60~100℃的炭火烘烤。但不宜過幹,以免飛散損失。
3.然後拌入香料,入模切成片,蒸30~40分鐘。
4.取出後用80~100℃的文火烘烤12~15分鐘,使水分蒸發,再以100~120℃的爐火烘烤6~8分鐘,翻轉再烘烤5~7分鐘即為成品。

紹興香糕營養價值

粳米蛋白質中,含賴氨酸高的鹼溶性谷蛋白佔80%,賴氨酸含量高於其它穀物,氨基酸組成配比合理,比較接近世界衞生組織認定的蛋白質氨基酸最佳配比模式,粳米蛋白質的生物價(BV值)為77,蛋白質效用比率(PER值)為2.2(小麥為1.5,玉米為1.1),蛋白質的可消化性超過90%,均高於其它穀物,因此粳米蛋白質的營養價值高。
粳米可提供豐富B族維生素粳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強志、和五臟、通血脈、聰耳明目、止煩、止渴、止瀉的功效;米粥具有補脾、和胃、清肺功效。

紹興香糕產地介紹

“悠悠鑑湖水,濃濃古越情”。紹興以其人文景觀豐富、水鄉風光秀麗、風土人情誘人而著稱於世,自古即為遊客嚮往的遊覽勝地。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勝蹟。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建都紹興,卧薪嚐膽時,“越池”一度成為我國東部政治文化中心。漢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稱吳州唐朝又改稱越州,南宋時改為紹興府,沿襲至今。紹興人傑地靈,歷史上湧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如秋瑾魯迅蔡元培周恩來等。

紹興香糕產品特點

香糕方方正正,白中透焦黃;質地細膩,入口酥散,香甜。
一是松、脆、香、甜,它既不硬,卻也不易碎,放入口個嚼,則極為鬆脆,而且氣味香甜,耐人尋味。
二是質地純粹,食用安全。加工過程中,經過4次篩選,除去雜質,二次高温蒸烘滅菌,符合食品衞生要求。用香糕作下酒物,與白酒一起食用,還能祛風寒、治腹瀉、療胃病。
三是甜度適宜,容易消化。嬰幼兒及老年無齒者食用甚宜,若佐以精茶,唇齒芬芳,風味尤佳。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紹興香糕堅持繼承、創新、發展,邁出了新的步伐,產品在原來的基礎上,注意營養,利用蛋、奶、鈣質等,生產鈣奶、蛋黃、奶味香糕等新品種,還利用氨基酸強化生產賴氨酸智兒香糕,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紹興香糕品種甚多,有桂花香糕、砂仁琴糕、蛋黃香糕、松花琴糕、鹹味雞骨糕、薄片朝笏糕等。明、清兩代,薄片朝笏糕是貢品,為紹興八大貢品之一。紹興香糕,選料講究,要有上等粳米,碾成精白米粉,伴上優質白砂糖,加上各種輔料,製成糕坯,再放在烘箱中烘。在制糕坯、上烘箱幾道工序上,上等師傅能烘出香脆而不焦,酥鬆而不斷的上等香糕來,如果師傅手藝不高,烘成焦而硬的次品,就會無人問津。

紹興香糕產品典故

紹興香糕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相傳第一批香糕是偶然製成的。當時紹興城內長橋附近,有一家叫“王金四房”的年糕店,生產印糕(潮糕),由於這家糕店,粉白糖足,加工講究,供不應求。 有一天,因氣候突變,這家糕店的印糕當天沒有售完。店主怕印糕隔夜變味,影響聲譽,便用火將它焙乾。誰知經過烘焙的印糕,其味香脆可口,遠比印糕為佳。第二天上市供應,被顧客搶購 一空。店主見有利可圖,以後就生產經過烘焙的印糕出售。不久,各年糕店也竟相仿製。因印糕經過烘焙,鬆脆香甜,後來就稱之為香糕了。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