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紹興灘簧

鎖定
流行於紹興地區的説唱形式。俗稱紹興鸚哥戲或秧歌戲。早先是一旦、一醜表演的對子戲,其戲班即稱鸚哥班,1957年改名為紹興灘簧
中文名
紹興灘簧
簡    介
流行於紹興地區的説唱形式
俗    稱
"紹興鸚哥戲"或"秧歌戲"
改    名
1957年為"紹興灘簧
紹興灘簧
演唱者加入紹興縣曲藝工作者協會。流行範圍除紹興地區外,杭嘉湖一帶及蘇州、上海也曾演出過,通常是後場樂師2人(1人操琴、1人敲鼓板),演員2人或4人,多則6人。演出場所,過去大多在農村搭"稻桶台"或平地演唱,新中國成立後創建的紹興灘簧劇團,在紹興五星書場等處演出。演出劇目,藝人中素有"七十二鸚哥戲"的説法。如《大采桑》、《磨豆腐》、《打窗樓》、《雙落髮》等。內容多為平民百姓的世俗情態或男女私情,較多的只是一個細節或一情節,具有嬉謔、調弄、滑稽、逗鬧的特色,頗受羣眾喜愛。唱調即鸚哥調,併兼有一種附屬唱調,稱為走板,也有小調俗曲。1961年冬,紹興縣曾開辦鸚哥戲培訓班,結業後組織紹興灘簧劇團,除演出傳統戲外,還上演了《半把剪刀》、《雷鋒》等劇。“文革”後劇團解散,演職員改行轉業。1978年恢復建制後赴滬演出過。1981年該團解散。目前除業餘演唱者外,已無專業戲班和專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