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駝背大麻哈魚

鎖定
駝背大麻哈魚(學名:Oncorhynchus gorbuscha)是鮭科、大麻哈魚屬魚類。一般個體重為1.5千克。體梭形,側扁。口端位,尾叉淺。脂鰭位背部尾柄上,臀鰭基部末端之前,脂鰭末端遊離成屈指狀。側線完全,體被圓鱗,鱗細小。與大麻哈魚比較,駝背大麻哈魚的頭較短,繁殖期雌性的頭則較尖。背鰭位於背部中央。繁殖期雄性個性變化顯著,體高增大,頭後背鰭前部似駝峯隆起成佝僂狀;吻變窄向前伸的很長,上、下吻端向內彎曲成鉗形,口不能閉合,頜骨向後延伸過眼後,上、下顎及犁骨上有發達的尖齒。繁殖期雌性個體除體色外形態變化不大。體背部青黑,體側及腹部銀白;背部及尾鰭上有橢圓、半圓等不同形狀的黑斑點,也有的個體背部無黑斑點;繁殖期全體變黑。
駝背大麻哈魚是大麻哈魚屬中生活週期最短的種類,僅在海域生活1年即性成熟溯河洄游,進入中國江河的是生殖產卵洄游羣體,每年9月上旬溯河,9月中旬數量增加,9月末數量明顯減少,至10月上旬結柬。主要以捕食小型魚、蝦類為食。駝背大麻哈魚廣泛分佈於北太平洋;在中國僅分佈於綏芬河、圖們江水系。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外文名
Humpback
別    名
細鱗大麻哈魚
駝背鮭
羅鍋子
小鱗齊目魚
中文學名
駝背大麻哈魚
拉丁學名
Oncorhynchus gorbusch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鮭形目
鮭科
大麻哈魚屬
駝背大麻哈魚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Walbaum,1792

駝背大麻哈魚形態特徵

背鰭Ⅲ~Ⅳ,10~12;臀鰭Ⅱ~Ⅲ。13~15;胸鰭13~14,腹鰭9~10。側線鱗
。鰓條骨13~15枚。鰓耙28~32枚。幽門盲囊105~210枚。脊椎骨67~69枚。 [3] 
駝背大麻哈魚
駝背大麻哈魚(9張)
體長為體高的3.7~6.9(4.6±0.3)倍,為頭長的4.0~5.9(4.9±0.4)倍,為尾柄高的12.8~16.6(14.3±0.6)倍,為尾柄長8.9~10.8(9.7±0.6)倍;頭長為吻長的2.3~3.7(3.0±0.4)倍,為眼徑的5.4~7.8(7.4±0.4)倍,為眼間距的1.8~3.0(2.5±0.2)倍。 [3] 
一般個體重為1.5千克。體梭形,側扁。口端位,尾叉淺。脂鰭位背部尾柄上,臀鰭基部末端之前,脂鰭末端遊離成屈指狀。側線完全,體被圓鱗,鱗細小。與大麻哈魚比較,駝背大麻哈魚的頭較短,繁殖期雌性的頭則較尖。背鰭位於背部中央。繁殖期雄性個性變化顯著,體高增大,頭後背鰭前部似駝峯隆起成佝僂狀;吻變窄向前伸的很長,上、下吻端向內彎曲成鉗形,口不能閉合,頜骨向後延伸過眼後,上、下顎及犁骨上有發達的尖齒。繁殖期雌性個體除體色外形態變化不大。 [3] 
體背部青黑,體側及腹部銀白;背部及尾鰭上有橢圓、半圓等不同形狀的黑斑點,也有的個體背部無黑斑點;繁殖期全體變黑。 [3] 

駝背大麻哈魚生活習性

駝背大麻哈魚是大麻哈魚屬中生活週期最短的種類,僅在海域生活1年即性成熟溯河洄游,進入中國江河的是生殖產卵洄游羣體,每年9月上旬溯河,9月中旬數量增加,9月末數量明顯減少,至10月上旬結柬。溯河距離比大麻哈魚短,僅洄游到江河下游河段。在黑龍江水系只洄游到下游河段。海洋生活階段的水温在13℃以下;進入淡水產卵繁殖的水温8℃以下。幼魚棲息水域條件同大麻哈魚,以捕食小型魚、蝦類為食。 [4] 

駝背大麻哈魚分佈範圍

駝背大麻哈魚廣泛分佈於北太平洋;在中國僅分佈於綏芬河、圖們江水系。 [3] 
駝背大麻哈魚分佈圖 駝背大麻哈魚分佈圖

駝背大麻哈魚繁殖方式

駝背大麻哈魚繁殖習性

駝背大麻哈魚一生只生殖1次,性成熟年齡為1齡(即出生後第二年)。溯河生殖羣體由1+齡(1週年)魚組成,性成熟個體平均體長為43.5(43~45.5)釐米,平均體重為960(875~1100)克。生殖力為0.1~0.14萬粒,乎均為0.12萬粒。成熟卵徑為5.9~6毫米,為沉性卵,性比為1:1,產卵期在9月上旬至下旬。產卵場位於河流下游,水質澄清,水流較急,水深0.7米左右,沙礫底質。產卵行為同大麻哈魚,產卵後將受精卵覆蓋,雌雄親魚不久死亡。受精卵在冬季冰下孵化,至翌年2~3月份孵化仔魚。稚魚以底棲動物和水生昆蟲為食,5月初降河入海,降河期較大麻哈魚稚魚為早。 [4] 

駝背大麻哈魚增殖放流

  1. 種苗:為獲得增殖放流的種苗,世界各國都採用人工繁殖技術,方法同大麻哈魚。採捕進入河流產卵的性成熟親魚(不成熟可短期蓄養),立即削腹取卵,同時擠壓雄魚腹部採精,給卵子授精。人工授精的雌雄魚比例可採用3:1,受精率可達95%以上。受精卵在水中經1小時膨脹後,放入孵化器孵化,孵化器同大麻哈魚。孵化密度為3000粒/0.3平方米,孵化水温控制在6~8℃,水流量控制在60~80升/分鐘以上,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受精卵經480℃·日孵出仔魚,孵化率可達95%以上。仔魚經350℃·日上浮為稚魚。 [4] 
  2. 稚魚的飼養:為提高放流的迴歸率,必須將放流的稚魚飼養到能抵抗敵害的規格。日本放流的稚魚體長3.4~5.8釐米,體重0.34~1.94克。中國黑龍江所培育放流的稚魚體長為6釐米,體重1.7克。稚魚培育池水深0.5~0.7米,水温為4~6℃,溶氧量5毫克/升,流量80~100升/分鐘。稚魚行動機敏,不易攝食顆粒飼料,需採用強化飼養措施。飼養密度為1~1.5萬尾/平方米,投餌量佔體重2~3%,每日投餵4~6次。稚魚經1~2個月飼養,於江河解凍流冰的5月初放流降河。 [4] 

駝背大麻哈魚保護現狀

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綏芬河和圖們江水系中已很少見。在芬河原來無該魚,在農業部漁業局的支持下,1987年10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從俄羅斯的薩哈林地區引進該魚發眼卵93.3萬粒,放在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渤海冷水魚試驗站孵化並飼養到稚魚;1988年2月運至綏芬河放流72萬尾。放流稚魚採用剪尾鰭上葉標誌,以便檢查和統計放流後迴歸的數量和效果。1989年6-8月有明顯的迴歸效果,在中國境內河段的調查統計和從漁民和市場採集到的尾鰭標誌的尾數佔該年捕撈尾數的比例,計算出的迴歸率為0.023%(俄羅斯迴歸率為0.01~6.65%)。綏芬河放流前駝背大麻哈魚數量很少,放流後其數量比放流前增加了30倍,放流增殖效果顯著。 [4]  [3] 

駝背大麻哈魚主要價值

駝背大麻哈魚是世界名貴經濟魚類,在北太平洋的大麻哈魚屬中,駝背大麻哈魚是資源量和漁獲量最多的種類。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