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細葉泥炭蘚

鎖定
細葉泥炭蘚(Sphagnum teres (Schimp.) Ångstr. ex Hartm.),中藥名。為苔蘚類泥炭蘚科泥炭蘚屬細葉泥炭蘚的全草分佈於陝西、遼寧、內蒙古、黑龍江及西藏。日本、朝鮮、前蘇聯遠東地區及西伯利亞、北歐、北美洲均有分佈。具有清熱明目,退雲翳,消腫之功效。用於角膜白斑,目赤腫痛。
中文名
細葉泥炭蘚
拉丁學名
Sphagnum teres (Schimp.) Ångstr. ex Hartm.
植物界
真蘚門
泥炭蘚綱 [3] 
泥炭蘚目
泥炭蘚科
泥炭蘚屬
細葉泥炭蘚

細葉泥炭蘚入藥部位

全草。

細葉泥炭蘚性味

味微苦、淡,性平。

細葉泥炭蘚歸經

歸肝經。

細葉泥炭蘚功效

清熱明目,退雲翳,消腫。

細葉泥炭蘚主治

用於角膜白斑,目赤腫痛。

細葉泥炭蘚相關配伍

治目赤腫痛,角膜白斑:滿天星12g,雲霧草9g,木賊6g,千里光6g,太白黃連、太白茶各3g。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細葉泥炭蘚用法用量

9-12g。

細葉泥炭蘚採集加工

全年可採集全草,陰乾。

細葉泥炭蘚形態特性

植物體外觀綠色到褐綠色。莖皮部3-4層大型無色細胞,表皮有單孔;中軸黃色或紅褐色。幼枝莖頂端集成頭狀。在形成過程中逐漸形成側枝;側枝4-5枝成束,其中2-3為強枝,強枝短而傾垂,弱枝細長而附莖下垂。莖葉大,舌狀,長1.3-1.4mm,基部寬約1mm,先端圓鈍,基部具銷蝕狀毛邊;枝葉卵狀披針形,上部急尖,稍背仰,邊緣內卷,長1.1-1.6mm,寬0.6-1mm;無色細胞菱形,無螺紋或略具螺紋。輪生叢狀枝5條,2-3條強枝。腹面上部無色細胞具大型厚邊角隅對孔,漸基部大型邊孔數目增多;綠色細胞偏於葉片背面,在橫切面上呈梯形,內方裸露或為無色細胞包被。雌雄異株。雄苞葉與枝葉同形;雌苞葉呈長闊舌形。孢子灰褐色,具細疣。

細葉泥炭蘚生長環境

生於濕地或沼澤地。分佈於陝西、遼寧、內蒙古、黑龍江及西藏。日本、朝鮮、前蘇聯遠東地區及西伯利亞、北歐、北美洲均有分佈。

細葉泥炭蘚相關論述

《陝西中草藥》:“清熱明目,退雲翳,消腫。治角膜白斑,目赤腫痛。”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