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細胞融合技術

鎖定
細胞融合技術是用自然的或人為的方法,使種類不同的兩種生物細胞直接融合,產生能夠同時表達二者有益性狀新雜種細胞的技術。自然進行的細胞融合,即卵子和精子受精形成合體,只能發生在同一種生物或親緣關係很近的生物種之間。然而,細胞融合技術的問世不僅為細胞學、遺傳學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而且開創了動物、植物育種和工業生產的新局面。 [1] 
中文名
細胞融合技術
實    質
種類不同的兩種生物細胞直接融合
方    法
自然的或人為的方法
細    胞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細胞
技    術
化學和物理因素的誘導技術
作    用
製備單克隆抗體

細胞融合技術簡介

有性繁殖時發生的精卵結合是正常的細胞融合,即由兩個配子融合形成一個新的二倍體。而細胞融合為在自然條件下或用人工方法(生物的、物理的、化學的)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細胞合併形成一個細胞的過程。其中人工誘導的細胞融合,在六十年代作為一門新興技術而發展起來。由於它不僅能產生同種細胞融合,也能產生種間細胞的融合,因此細胞融合技術目前被廣泛應用於細胞生物學和醫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基因型相同的細胞融合成的雜交細胞稱為同核體(homokaryon);來自不同基因型的雜交細胞則稱為異核體(heterokaryon)。 [2] 

細胞融合技術融合技術

人工細胞融合一般都採用化學和物理因素的誘導技術。如目前化學誘導常用促融合劑聚乙二醇(PEG);物理誘導採用電融合。為了改善和提高細胞融合的有效性,植物和微生物細胞的融合必須先除去細胞壁,使其成為原生質體。因此,對於植物和微生物來講,細胞融合常被稱為原生質體融合。細胞融合技術是在20世紀60年代建立和發展起來的。1960年,首先發現兩種不同類型的細胞,在混合培養過程中,會自發融合形成融合細胞。同時發現,紫外光滅活的仙台病毒可以誘發艾氏腹水瘤細胞相互融合。1965年,採用滅活的仙台病毒誘導產生了第一個種間異梭體。一年後,又進一步使用仙台病毒獲得了能夠增殖的雜種細胞。此後,人工誘導體細胞融合方法作為一種新的生物工程技術已廣泛地用於種內、種間、屬間、科間乃至動、植物的雜種細胞的構建。該法無論在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或工、農、醫等應用方面,均具有廣闊的前景。 [1] 

細胞融合技術歷史發展

19世紀30年代,科學家們相繼在肺結核,天花,水痘,麻疹等疾病患者的病理組織中觀察到多核細胞。
19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在蛙的血細胞中也看到了多核細胞的現象,但是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沒有給予足夠重視。
1962年,日本科學家發現日本血凝型病毒能引起艾氏腹水瘤細胞融合的現象。
1965年,英國科學家進一步證實了滅活的病毒在適當的條件下也可以誘發動物細胞融合。
後來科學家又成功誘導了不同種動物的體細胞融合,並且能將雜種細胞培養成活。細胞融合技術不斷改進,現在已廣泛應用於細胞學,遺傳學,免疫學,病毒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工作中。

細胞融合技術意義價值

細胞融合不僅可用於基礎研究,而且還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在植物育種方面已經成功的有蘿蔔+甘藍、粉藍煙草+郎氏煙草、番茄+馬鈴薯等等。細胞融合另一個重要應用就是製備單克隆抗體。單克隆抗體可以用作診斷試劑,治療疾病和運載藥物,具有準確,高效,簡易,快速等優點。
⒈理論上説任何細胞,都有可能通過體細胞雜交而成為新的生物資源。這對於種質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具有深遠的意義。
⒉融合過程不存在有性雜交過程中的種性隔離機制的限制,為遠緣物種間的遺傳物質交換提供了有效途徑。
⒊體細胞雜交產生的雜種細胞含有來自雙親的核外遺傳系統,在雜種的分裂和增殖過程中雙親的葉綠體、線粒體DNA亦可發生重組,從而產生新的核外遺傳系統。
⒋淋巴細胞雜交瘤和單克隆抗體的製備。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