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紫菀屬

鎖定
紫菀屬(學名:Aster L.)是菊科下的一屬。多年生草本,亞灌木或灌木。莖直立。葉互生,有齒或全緣。頭狀花序作傘房狀或圓錐傘房狀排列,或單生,各有多數異形花,放射狀,外圍有1-2層雌花。總苞半球狀,鍾狀或倒錐狀;總苞片2至多層,外層漸短,覆瓦狀排列或近等長。花托蜂窩狀,平或稍凸起。雌花花冠舌狀,舌片狹長,白色,淺紅色、紫色或藍色;兩性花花冠管狀,黃色或頂端紫褐色,通常有5等形的裂片。花葯基部鈍,通常全緣。瘦果長圓形或倒卵圓形,扁或兩面稍凸,有2邊肋,通常被毛或有腺。 [2] 
紫菀屬是紫菀族中最大的屬。由於不同學者對屬的範圍的觀點不同,所包括的種的數目也不一致。據較近的估計有250種(Burges及Alexander, 1933, Cronquist,1933),600種(Core, 1955)或1000種(Phillips, 1950)。狹義的紫菀屬在中國近百種。廣泛分佈於亞洲、歐洲及北美洲。中國有92種,39變種。深圳有4種,3變種。 [2]  該屬物種喜歡潮濕、排水良好的土壤;土壤過濕會導致腐爛。 [6]  [8] 
該屬植物中紫菀為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具有潤肺下氣,止咳祛痰之功效,主治支氣管、咳嗽、肺結核和咯血等症,民間一般用作治療毒蛇咬傷和呼吸系統感染等。藥用乾燥根莖及根,在中藥處收方及中成藥中用量大,同屬植物中有很多種可混作紫菀用,如山紫菀等。 [3]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紫菀屬
拉丁學名
Aster L.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桔梗目
菊科
紫菀屬
約250種,600種或1000種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亞    科
管狀花亞科
紫菀族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模式種
雅美紫菀(Aster amellus L.)

紫菀屬植物學史

紫菀屬名Aster來源於拉丁語中的“star”。 [6]  對於紫菀屬的範圍有不同的觀點。廣義的紫菀屬還包括其他鄰近的屬。這些鄰近的屬在中國有東風菜屬(Doellingeria)、女菀屬(Turczaninowia)、莎菀屬(Arctogeron)、狗娃花屬(Heteropappus)、馬蘭屬(Kalimeris)、裸菀屬(Gymnaster)、紫菀木屬(Asterothamnus)、乳菀屬(Galatella)、麻菀屬(Linosyris)、巖菀屬(Krylovia)、鹼菀屬(Tripolium)、翠菊屬(Callistephus)等,在這裏都不列入紫菀屬中。至於華菀屬(Wardaster Small)主要以花葯基部有稍尖的附片與紫菀屬為區別,但稍尖的附片在個別的紫菀屬植物中也可見到,似仍應列入紫菀屬。 [2] 

紫菀屬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亞灌木或灌木。莖直立。葉互生,有齒或全緣。頭狀花序作傘房狀或圓錐傘房狀排列,或單生,各有多數異形花,放射狀,外圍有1-2層雌花,中央有多數兩性花,都結果實,少有無雌花而呈盤狀。總苞半球狀,鍾狀或倒錐狀;總苞片2至多層,外層漸短,覆瓦狀排列或近等長,草質或革質,邊緣常膜質。花托蜂窩狀,平或稍凸起。雌花花冠舌狀,舌片狹長,白色,淺紅色、紫色或藍色,頂端有2-3個不明顯的齒;兩性花花冠管狀,黃色或頂端紫褐色,通常有5等形的裂片。花葯基部鈍,通常全緣。花柱分枝附片披針形或三角形。冠毛宿存,白色或紅褐色,有多數近等長的細糙毛,或另有一外層極短的毛或膜片。瘦果長圓形或倒卵圓形,扁或兩面稍凸,有2邊肋,通常被毛或有腺。 [2] 
紫菀屬

紫菀屬產地生境

廣泛分佈於亞洲、歐洲及北美洲。 [2]  在在大多數生長條件下都可以找到該屬物種。該屬物種喜歡潮濕、排水良好的土壤;土壤過濕會導致腐爛。一些紫苑需要營養豐富的土壤;其他紫苑則需要缺乏有機物質的貧瘠土壤。大多數紫苑都應該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生長,尤其是在陰涼或多風的地方。林地物種可以忍受陰涼,但需要早霜才能開出最漂亮的花。 [6]  模式種雅美紫菀生長於沼澤地和湖邊,主要在石灰石土壤上。 [5] 

紫菀屬下級分類

紫菀屬是紫菀族中最大的屬。由於不同學者對屬的範圍的觀點不同,所包括的種的數目也不一致。據較近的估計有250種(Burges及Alexander, 1933, Cronquist,1933),600種(Core, 1955)或1000種(Phillips, 1950)。狹義的紫菀屬在中國近百種。 [2] 
3組
#
中文名
學名
描述
1
紫菀組
Sect. Aster
總苞片上部或外層全部草質,邊緣有時狹膜質。
2
正菀組
Sect. Orthomeris A. Gray
總苞片幹膜質或厚幹膜質,或有時上部草質。
3
山菀組
Sect. Alpigenia Benth.
總苞片2-3層,等長,或有時外層稍短,非覆瓦狀排列,冠毛1或2層,外層短毛狀或短膜片狀;頭狀花序單生於莖端或單生於傘房狀分枝的頂端;總苞片全部或上部草質,基部革質,邊緣有時寬或狹膜質。
參考資料: [1] 

紫菀屬主要價值

該屬植物中紫菀Aster tataricus L. f.)為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具有潤肺下氣,止咳祛痰之功效,主治支氣管、咳嗽、肺結核和咯血等症,民間一般用作治療毒蛇咬傷和呼吸系統感染等。藥用乾燥根莖及根,在中藥處收方及中成藥中用量大,同屬植物中有很多種可混作紫菀用,如山紫菀等。紫菀屬植物是重要的祛痰止咳藥之一,其化學成分豐富,含有單萜皂苷,三萜及其皂苷(羊毛脂烷型、木栓烷型、齊墩果烷型及烏蘇烷型等),肽類,香豆索,蒽醌,黃酮,有機酸,酚類及甾醇等。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