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紫菀

(菊科紫菀屬植物)

鎖定
紫菀(Aster tataricus L. f.),菊科紫菀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粗壯;基部葉在花期枯落,長圓狀或橢圓狀匙形;下部葉匙狀長圓形;中部葉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總苞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花柱附片披針形;瘦果倒卵狀長圓形,紫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5]  李時珍説,以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得名“紫菀”。 [6] 
紫菀在中國分佈於華北、東北及安徽北部、河南西部、陝西、甘肅南部,主產於東北、華北、西北;國外分佈於朝鮮、日本及蘇聯西伯利亞東部。 [5]  紫菀喜温暖濕潤氣候,耐寒,耐澇,除鹽鹼地外均可栽種,尤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粗性土不宜栽培。 [7]  紫菀一般生於海拔400~2000米的低山陰坡濕地、山頂和低山草地及沼澤地。 [5]  紫菀多采用根狀莖繁殖。 [8] 
根據國家衞健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的文件,紫菀在限定使用範圍和劑量可做藥食兩用。 [9]  《本草正義》中記載,紫菀具有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主治咳嗽有痰、肺癰、胸痹及小便不通等。 [7]  [9]  除藥用外,紫菀還可作為秋季觀賞花卉,用於佈置花境、花地及庭院。 [10]  紫菀花的花語是機智,相傳受到紫菀祝福而生的人,往往能言善道,機智過人,朋友也會對他順從恭敬。 [11] 
中文名
紫菀
拉丁學名
Aster tataricus L. f. [15] 
別    名
青苑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14] 
菊目
菊科
紫菀屬
紫菀
分佈區域
中國、朝鮮、日本及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

紫菀植物學史

紫菀名稱由來

紫菀,《説文》:“宛,屈草自覆也。”李時珍《本草綱目》:“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青與紫色近,故亦稱青菀。 [6]  [12] 

紫菀品種考證

紫菀始載於《本經》,列為中品。《本草經集註》曰:“紫菀,近道處處有,生布地,花亦紫,本有白毛,根甚柔細。”所述與現代商品紫菀一致。但歷代本草收載的紫菀不止一種,《本草圖經》載:“紫菀,三月內,布地生苗葉,其葉三四相連,五月六月內開黃紫白花,結黑子,本有白毛,根甚柔細,二月三月內取根,陰乾用。”所附成州紫菀、解州紫菀、泗州紫菀圖的植物形態皆不相同。可知古代所用紫菀,花已有黃、紫、白三種。按成州即今甘肅省成縣,所產紫菀開紫白色花,有基生葉,與今所用紫菀相近。 [12] 

紫菀植物別稱

青菀《吳普本草》,紫《別錄》,返魂草根、夜牽牛《斗門方》,紫菀茸《本草述》,關公須《植物名實圖考》。 [12] 

紫菀形態特徵

紫菀 紫菀
紫菀,菊科紫菀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斜升。莖直立,高40-50釐米,粗壯,基部有纖維狀枯葉殘片且常有不定根,有稜及溝,被疏粗毛,有疏生的葉。基部葉在花期枯落,長圓狀或橢圓狀匙形,下半部漸狹成長柄,連柄長20-50釐米,寬3-13釐米,頂端尖或漸尖,邊緣有具小尖頭的圓齒或淺齒。下部葉匙狀長圓形,常較小,下部漸狹或急狹成具寬翅的柄,漸尖,邊緣除頂部外有密鋸齒;中部葉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無柄,全緣或有淺齒,上部葉狹小;全部葉厚紙質,上面被短糙毛,下面被稍疏的但沿脈被較密的短粗毛;中脈粗壯,與5-10對側。脈在下面突起,網脈明顯。 [1]  [5] 
頭狀花序多數,徑2.5-4.5釐米,在莖和枝端排列成復傘房狀;花序梗長,有線形苞葉。總苞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7-9毫米,徑10-25毫米;總苞片3層,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頂端尖或圓形,外層長3-4毫米,寬1毫米,全部或上部草質,被密短毛,內層長達8毫米,寬達1。5毫米,邊緣寬膜質且帶紫紅色,有草質中脈。舌狀花約20餘個;管部長3毫米,舌片藍紫色,長15-17毫米,寬2.5-3.5毫米,有4至多脈;管狀花長6-7毫米且稍有毛,裂片長1.5毫米;花柱附片披針形,長0.5毫米。 [1]  [5] 
瘦果倒卵狀長圓形,紫褐色,長2.5-3毫米,兩面各有1或少有3脈,上部被疏粗毛。冠毛污白色或帶紅色,長6毫米,有多數不等長的糙毛。花期7-9月;果期8-10月。紫菀多采用根狀莖繁殖。 [1]  [8] 

紫菀近種區別

紫菀
西伯利亞紫菀
圓苞紫菀
葉有6-10對羽狀脈;總苞片頂端尖或圓形。
莖基部無纖維狀枯葉殘片;總苞徑10-13毫米;葉有6-7對羽狀脈,且側脈在遠離邊緣處相連接。
葉有離基三出脈;總苞片頂端圓形。
紫菀 紫菀
西伯利亞紫菀 西伯利亞紫菀
圓苞紫菀 圓苞紫菀

紫菀分佈範圍

紫菀在中國分佈於華北、東北及安徽北部、河南西部、陝西、甘肅南部,主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及南部、山西、河北、河南西部(盧氏)、陝西及甘肅南部(臨洮、成縣等)等地;國外分佈於朝鮮、日本及蘇聯西伯利亞東部。生於低山陰坡濕地、山頂和低山草地及沼澤地,海拔400-2000米。 [1]  [7] 

紫菀生長習性

紫菀喜温暖濕潤氣候,耐寒、耐澇、怕乾旱。冬季氣温-20℃時根可以安全越冬。除鹽鹼地外均可栽種,尤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粘性土不宜栽培。忌連作。 [12] 

紫菀栽培技術

紫菀選地整地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塊作為栽植地塊,種植前深翻土壤30cm以上,結合耕翻,每畝(667m)施入腐熟廄肥3000kg、過磷酸鈣50kg,翻入土中作基肥,於播前再淺耕20cm,整平耮細後做寬1.3m的高畦,畦溝寬40cm,四周開好排水溝。 [2] 

紫菀栽植保苗

栽植保苗 栽植保苗
春天土壤解凍10cm後,選擇粗壯、紫紅色、節密而短、具休眠芽的根狀莖作種栽,取其中段,將其截成5~7cm的小段,每段有2~3個休眠芽,隨切隨栽。栽植時,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5~30cm開橫溝,溝深5~7cm,種根芽眼向上,按株距15~17cm的規格順溝擺放1~2段,覆土與畦面齊平,栽後稍加壓實,澆水1次,再蓋一層草保温、保濕。齊苗後揭去蓋草,保墒、保苗。 [2] 

紫菀田間管理

齊苗後淺鬆土、除草,結合鬆土每畝追施腐熟人畜糞水1000~1500kg;當苗高7~9cm時結合中耕每畝追施腐熟人畜糞水1500kg;封行前結合中耕除草每畝施腐熟堆肥300kg、腐熟餅肥50kg,於植株旁開溝施入,施後蓋土。封行後若有雜草用手拔除。雨後或灌溉後及時疏溝排水,遇旱灌溉。發現抽薹及時剪除。 [2] 

紫菀採收加工

10月下旬至翌年早春,待地上部分枯萎後,挖掘根部,除去枯葉,將細根編成小瓣狀,曬至全乾。 [12] 

紫菀病蟲防治

病害有白絹病、褐斑病,可噴1∶1∶100倍波爾多液或多抗黴素200倍液。蟲害有地老虎、蠐螬、菜青蟲等為害。 [12] 
根腐病
主要危害植株莖基部與蘆頭部分。發病初期,根及根莖部分變褐腐爛,葉柄基部產生褐色梭形病斑,逐漸葉片枯死、根莖腐爛。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l1000倍液或50%的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
黑斑病
發病初期葉片出現紫黑色斑點,後擴大為近圓形暗褐色大斑。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65%的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的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天1次,連噴3次。
銀紋夜蛾
幼蟲咬食葉片,造成空洞或缺刻。防治方法:用90%的敵百蟲晶體1000倍液噴霧殺除。 [2] 

紫菀主要價值

紫菀藥用

根據國家衞健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的文件,紫菀在限定使用範圍和劑量可做藥食兩用。 [9]  《本草正義》中記載,紫菀具有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主治咳嗽有痰、肺癰、胸痹及小便不通等。 [7]  [9] 
性味:苦,温。
中藥 紫菀 實拍
功能主治:温肺,下氣,消痰,止咳。治風寒咳嗽氣喘,虛勞咳吐膿血,喉痹,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3錢;或入丸、散。
藥理作用:
祛痰作用:中醫認為紫菀具有温肺,下氣,消痰、止咳嗽的功能。實驗表明,水煎劑有祛痰作用而無鎮咳及平喘作用;苯及甲醇提取物也有祛痰作用。
抗菌作用:紫菀在體外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及霍亂弧菌等7種革蘭氏陰性腸內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並有對抗致病性真菌的作用。
抗病毒作用:水煎劑在雞胚尿囊中對流感病毒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抑制腫瘤的作用:據報道分離出的表無羈萜醇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瘤作用;也有報道從紫菀根的正丁醇提取部分分離出的環肽類化合物對S180有抗腫瘤活性。
毒性:紫菀皂甙有溶血作用,製劑不宜靜脈注射。
各家論述:
《本草經疏》:“紫菀,觀其能開喉痹,取惡涎,則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温,肺病咳逆喘嗽,皆陰虛肺熱證也,不宜專用及多用,即用亦須與天門冬、百部、麥冬、桑白皮苦寒之藥參用,則無害。”
《本草通玄》:“紫菀,辛而不燥,潤而不寒,補而不滯。然非獨用、多用不能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兩立效。”
《本草正》:“紫菀,辛能入肺,苦能降氣,故治咳嗽上氣、痰喘,惟肺實氣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膿血者,乃可用之。觀陶氏《別錄》謂其補不足,其亦言之過也。”
《藥品化義》:“紫菀,味甘而帶苦,性涼而體潤,恰合肺部血分。主治肺焦葉舉,久嗽痰中帶血,及肺痿,痰喘,消渴,使肺竅有清涼沛澤之功。...用入肝經,凡勞熱不足,肝之表病也;蓄熱結氣,肝之裏病也;吐血衄血,肝之逆上也;便血溺血,肝之妄下也;無不奏效。因其體潤,善能滋腎,蓋腎主二便,以此潤大便燥結,利小便短赤,開發陰陽,宣通壅滯,大有神功。同生地、麥冬入心,寧神養血。同丹皮、赤芍入胃,清熱涼血。其桑皮為肺中氣藥,紫菀為肺中血藥,宜分別用。”
《本草逢原》:“紫菀,肺金血分之藥,《本經》止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取性疏利肺經血氣也。去蠱毒痿躄者,以其辛苦微温,能散結降氣,蠱毒自不能留,痿躄由肺熱葉焦,紫菀專通肺氣,使熱從溲便去耳。《別錄》療咳唾膿血,大明消痰止渴,皆滋肺經血氣之效。《金匱》澤漆湯用以治咳血而脈沉者,咳屬肺,脈沉則血分之病也。亦治下痢肺痛,與紫參同功。”
《本草正義》:“紫菀,柔潤有餘,雖曰苦辛而温,非爆烈可比,專能開泄肺鬱,定咳降逆,宣通窒滯,兼疏肺家氣血。凡風寒外束,肺氣壅塞,咳嗆不爽,喘促哮吼,及氣火燔灼,鬱為肺癰,咳吐膿血,痰臭腥穢諸證,無不治之。而寒飲蟠踞,濁涎膠固喉中如水雞聲者,尤為相宜。惟其温而不熱,潤而不燥,所以寒熱皆宜,無所避忌。景嶽謂水虧金燥,咳嗽失血者,非其所宜;石頑謂陰虛肺熱乾咳者忌之;蓋恐開泄太過,重傷肺金,又恐辛温之性,或至助火。要之虛勞作嗽,亦必有濁痰阻塞肺竅,故頻頻作咳,以求其通,不為開之,咳亦不止,以此温潤之品,泄化垢膩,順調氣機,而不傷於正,不偏於燥,又不犯寒涼遏抑、滋膩戀鬱等弊,豈非正治?且柔潤之質,必不偏熱,較之二冬、二母,名為滋陰,而羣陰膩滯,阻塞隧道者,相去猶遠。惟實火作咳,及肺癰成膿者,則紫菀雖能泄降,微嫌其近於辛温,不可重任,然借為嚮導,以搗穴犁庭,亦無不可。總之,肺金窒塞,無論為寒為火,皆有非此不開之勢。” [3] 

紫菀觀賞

紫菀可作為秋季觀賞花卉,用於佈置花境、花地及庭院。花序大,色淡雅,藍紫色舌花與黃色管花,互為襯托。 [10]  [13] 

紫菀鑑別

紫菀性狀鑑別

根莖一規則塊狀,長2-5cm,直徑1-3cm;表面紫紅色或灰紅色,頂端殖留莖基及葉柄殖痕,中下部叢生多數細根;質堅硬,斷面較平坦,顯油性。根多數,細長,長6-15cm,直徑1-3mm,多編成辮狀;表面紫紅色或灰紅色,有縱皺紋;質較柔韌,易折斷,斷面淡棕色,邊緣一圈現紫紅色,中內有細小木心。氣微香,味甜、微苦。以根長、色紫紅、質柔韌者為佳。

紫菀顯微鑑別

根橫切面:表皮細胞類圓形或類方形,多脱落或皺縮,內含紫紅色色素。下皮細胞1列,略切向延長,側壁及內壁增厚,有的內含紫紅色色素。皮層寬廣,有少數厚壁細胞,散在;油管呈類圓形或扁圓形,直徑30-75μm,位於皮層內側,常與韌皮部束同數並相對;內皮層明顯。中柱小,中柱鞘1-2列細胞;初生木質部4-6原型。中央常有髓。本品薄壁細胞含菊糖。 [4] 

紫菀植物文化

傳説
傳説為痴情的女子所化,為了早猝的愛人,在秋末靜靜開着紫色的小花等待愛人漂泊的靈魂。
另一個傳説是死去的人為了告慰愛人,在秋天時候,墳墓的周圍就會開出淡紫的小花。活着的愛人看着這小花,就象見到曾經的愛人一樣,沉浸在美麗的回憶與思念中。
花語
紫菀花的花語是機智,相傳受到紫菀祝福而生的人,往往能言善道,機智過人,朋友也會對他順從恭敬。 [11] 
參考資料
  • 1.    紫菀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蔣學傑;盧世恆;紫菀標準化種植[J];特種經濟動植物;2011-01-10
  • 3.    紫菀  .中醫藥網[引用日期2014-06-19]
  • 4.    紫菀  .中醫世家[引用日期2014-06-20]
  • 5.    紫菀 Aster tataricus|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8]
  • 6.    (明)李時珍. 明清名醫全書大成 李時珍醫學全書[M]. 2015
  • 7.    紫菀的用法  .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引用日期2023-03-08]
  • 8.    紫菀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3-08]
  • 9.    紫菀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引用日期2023-03-08]
  • 10.    謝曉亮,楊太新主編. 中藥材栽培實用技術500問[M]. 2015
  • 11.    微縮百科編委會著. 微縮百科系列叢書 微縮百科之世界花卉 上[M]. 2015
  • 12.    紫菀  .南京中醫藥大學藥用植物園[引用日期2023-03-10]
  • 13.    周旭昌,吳炳強,王永明主編.中國長白山野生食療觀賞植物圖譜大全:延邊大學出版社,2016.11:第568頁
  • 14.    紫菀 Aster tataricus|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03-14]
  • 15.    紫菀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1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