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紫穗槐豆象

鎖定
紫穗槐豆象,拉丁學名:Acanthoscelides pallidipennis Motschulsky,屬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鞘翅目豆象科,是一種有害的入侵生物,原產於美洲。
中文學名
紫穗槐豆象
拉丁學名
Acanthoscelides pallidipennis Motschulsky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鞘翅目
豆象科
分佈區域
美洲 天津

紫穗槐豆象生物簡介

[1] 
入侵時間及地點:1980年河北,1998年南昌和山東日照,美國傳入。
傳播途徑:無意引進,隨入境貨物和動植物進入。主要通過種子的調運進行傳播。
寄主:紫穗槐,加州紫穗槐。 [2] 

紫穗槐豆象分佈範圍

在我國主要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寧夏、陝西、新疆等省區。 [3] 

紫穗槐豆象形態特徵

紫穗槐豆象形態圖(圖一) 紫穗槐豆象形態圖(圖一) [4]
成蟲:體長2.1-2.8mm。頭長而寬,密佈刻點;表皮黑色,僅口器部分有時顯褐色;額區及頭頂疏生白色至淡黃色細毛,額中脊不明顯。觸角11節,向後幾乎伸達鞘翅肩胛部;基部4節(有時也包括第5節)紅褐色,其餘節暗褐至黑色;基部3-4節絲狀,末節端部尖,其餘節鋸齒狀。前胸背板圓錐形;表皮黑色;兩側密被白色或淡黃色毛,中區有時着生黃褐色毛,在基部邊緣及中線處有時着生白色毛,形成較明顯的中縱線。小盾片近似方形,密被白色至淡黃色毛。鞘翅長約等於兩翅總寬;行紋深,行紋內刻點粗大;肩胛突出,色暗而有光澤;表皮大部呈紅褐色,通常在近基緣、側緣及翅縫處黑色;上面密被白色或淡黃色毛,在翅的基部、中部和端部散佈不太明顯的黃褐色毛斑。腹部及臀板被均一的白色毛;胸部腹板表皮黑色;腹部腹板及臀板表皮多呈黑色,部分個體呈紅褐色。雄蟲腹部第1腹板中部扁平,中央有一個由細而短的茸毛構成的白色圓形毛斑,且第5腹板端緣顯著凹入;雌蟲第1腹板中部不扁平,無上述圓形毛斑,第5腹板端緣不明顯內凹,以上特徵可區分兩性成蟲。足紅褐色。後足腿節基部有時色暗;腿節與基節約等寬,近端部有小齒突3個;脛節具前縱脊、後縱脊及側縱脊,端部通常有3個小齒及1個大齒,大齒長約為第1跗節長的1/4。
雄性外生殖器:由腹面觀,外陽莖瓣端部尖,兩側緣稍凹,基部與陽莖幾乎等寬;內陽莖有1個大的楔形骨片,骨化極強,其餘微刺呈毛狀,組成1對帶狀物。陽基側突端部稍膨大,頂端着生數根剛毛;兩陽基側突基部癒合,約在端部1/3處開始分離。 [2] 
卵:長橢圓形,長0.5mm,寬0.2mm。淡黃色,半透明,孵化前顏色稍變深。少數卵的一端帶有1-2根透明長絲,其長度約為卵長的1-1.5倍。
幼蟲:初孵幼蟲淡乳黃色,長0.4-0.5mm。頭部和單眼深褐色。共4齡。1齡有稀疏、淡色、較長剛毛,胸足3對。2齡後胸足開始退化。老熟幼蟲無足,黃色,體長2.4-3mm;蟲體柔軟,肥胖;氣門圓形。
蛹:乳黃色。長2.7mm,寬1.6mm。複眼U形。初期為淡紅色,接近羽化時複眼、觸角、足腿節及勝節的端部顏色均逐漸變至深褐色。氣門圓形。 [3] 

紫穗槐豆象生活習性

紫穗槐豆象示意圖(圖二) 紫穗槐豆象示意圖(圖二) [5]
該蟲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年2代,以2-4齡幼蟲在野外紫穗槐宿存莢果種子或倉貯種子內越冬。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種子內化蛹,蛹期8-10天。新羽化成蟲在被害種子內停留3-5日後飛出。羽化孔邊緣不整齊,圓形,直徑0.8-1mm,羽化孔多位於種莢上端1/4處。6月中旬始見第一代成蟲,6月下旬為成蟲羽化盛期。成蟲飛翔力強;喜在紫穗槐花序和種莢間爬行,受驚後有墜地假死習性;晴天氣温較高時活動力增強。成蟲壽命17-34天。成蟲取食紫穗槐花蜜,啃食花瓣和幼嫩種莢皮。室內飼養條件下對水、糖蜜水及陽光均有正趨性。成蟲由羽化孔鑽出後即可交尾,交尾在上午10時左右最多,一般歷時8-39分鐘。交尾後3日開始產卵。7月初成蟲開始產卵,卵產在前一年宿存莢果的花等與種莢間縫隙中。多單產,有時也產在種莢表面老羽化孔中,一般1個種莢上產卵2-5粒。7月上旬始見幼蟲,初孵幼蟲直接咬穿卵亮底部蛀入種子,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幼蟲老熟並化蛹。8月上、中旬第二代成蟲羽化,8月中旬始見第二代成蟲在當年成熟的紫穗槐種莢上產眠8月下旬始見越冬代幼蟲,9月中旬以2-4齡幼蟲越冬,1頭幼蟲只危害1粒種子。紫穗槐種子內的該蟲在常温倉貯條件下,可正常發育並完成全部生活史,並可繁殖後代,反覆危害。此蟲的發生與紫穗槐平茬關係密切。平茬的林分發生少,危害輕。 [3] 

紫穗槐豆象防治方法

1、監測。在紫穗槐的開花結莢期,仔細觀察花序中是否有成蟲訪花或產卵。也可通過捕蟲網捕獲部分成蟲;或採集去年的舊莢,看莢上是否有成蟲羽化孔。
2、檢驗。用肉眼觀察紫穗槐莢上是否有成蟲羽化孔。
3、過篩法。通過過篩檢查混在種子內的成蟲。用孔徑為2.2mm、2.0mm及1.0mm的3個篩子及篩底,上下疊加過篩。
4、染色檢驗法。可將種子浸入1%碘化鉀溶液中染色1.5min,再移入0.5%氫氧化鉀溶液中處理0.5min,取出後用清水沖洗0.5min後,將種皮有異常變化的種粒挑出,再進行剖檢。被害種子接近種託處有1個直徑1mm左右的黑色圓點。
5、比重檢驗法。將種子樣品放入清水內,用玻璃棒充分攪拌,靜止10min後將漂浮的種子撈出進行剖檢。
6、X光檢驗。將被檢查的種粒粘在9mm×12mm的白紙板上,用X光機檢查,種仁為一均勻白色實體者為健康種子;種仁顏色灰暗者為未成熟的乾癟種子;種仁內有一弓形彎曲的幼蟲影象者為被害種子。
7、處理:恆温下,用70℃的熱水處理種子5-10min,60℃的熱水處理10-20min;用微波處理,當種温達60℃後持續3-5min,溴甲烷、硫酰氟每立方米用藥30-35g,氯化苦每立方米40ml,磷化鋁每立方米9-12g,重蒸48-72h;低温條件下溴甲烷及磷化鋁的用量可提高到35-40g,重蒸72-96h。以上方法均可全部殺滅幼蟲。在種子含水量小於12%時不影響發芽率。
8、其他防治方法。營造喬灌混交林,結合割條生產,有計劃地做好紫穗槐林的平茬更新復壯,或全面採淨當年的莢果加以處理;種子入庫前用25%敵百蟲粉劑拌種,種子與藥劑的重量比為400︰1;林內噴灑50%倍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磷胺乳油1000倍液毒殺成蟲,50%殺螟松乳油500倍液毒殺卵和幼蟲。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