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紫洪山村

鎖定
紫洪山村位於紹興蘭亭鎮的東南部,離蘭亭風景區約10里路,是一個華僑、港胞比較多的僑村。紫洪山村有“五古”:古嶺道、古民居、古樹、古溪、古民風。如古嶺道,至存有紫洪嶺、陳家嶺、妃子嶺和王塢嶺,儘管現已棄用,但保存完好,特別是陳家嶺和妃子嶺,古意濃郁,古道幽深。而古建築是紫洪山村最大的特色,尚存20多個明清風格的古建築羣,其中12處保存較完整,而且每處都有典故和特色。2016年11月9日根據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名單在住房城鄉建設部網站公示,紹興市柯橋區蘭亭鎮紫洪山村擬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 
中文名
紫洪山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蘭亭鎮
電話區號
0575
郵政編碼
312045

紫洪山村村情介紹

2002年由原紫洪、高灣、裏鄭,安山,下家塢五個行政村合併成的紫洪山村。全村現有總農户451户,人口1302人;水田面積724畝、山林面積8293畝,其中竹林面積近5000畝,是一個山多田少人口密度不高的山區村。

紫洪山村經濟

一、外出經商
紫洪山村 紫洪山村
祖輩以來,由於資源薄弱,村民外出謀生經商,遠赴海外境外及全國各地。紫洪山村現今是紹興柯橋區有名的僑鄉,被譽為“省五星級僑界之家”的山村,全區百分之七八十的旅港僑胞都從這裏走出去,紹興旅港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章傳信就是紫洪山人。
二、竹林經濟
在縣林業局領導和鎮黨委政府的關心重視和關愛下,我村申報落實了紹興縣林業“精品基地”工程項目,投資75餘萬元,建造一條山林作業道路長2000米,寬1.2米的山林作業道路。開山1200畝,及時施肥。道路建設已全面順利竣工,村裏將組織所有竹農開山,施肥,提高竹林肥力,從而進一步提高竹林的經濟效益,待這項工程項目完工以後,我鎮總面積達3.2萬畝的毛竹基地將得到全線貫通。機動車能直接通到竹山裏,就能徹底改變竹子運輸全靠人力搬運的老方法。將大大提高勞動效率,減輕勞動強度,增加村民特別是竹農的經濟收益。預計到時每年能新增竹筍產量800餘噸,新增產值160餘萬元,這項工程是一項惠民富民的實事工程。

紫洪山村歷史文化

一、古嶺道
紫洪山存有四條古嶺道,紫洪嶺、陳家嶺、妃子嶺和王塢嶺,這些古嶺道是過去村民走向外部的通道,雖然村子通上了公路,嶺道已經冷落了,但保存完好,特別是陳家嶺和妃子嶺,古意濃郁,古道幽深。
妃子嶺,原本是無名的荒山野嶺。相傳南宋小康王遭金兵南下,逃至會稽一山嶺,幸遇當地兩砍柴女子搭救,方得以脱險。後小康王登基,派人四處尋訪恩人,才知兩位女子已被金兵殺害,於是追封未婚女子為妃子娘娘,封其嫂為陳周娘娘。原本無名的荒山嶺取名為妃子嶺。當地百姓為紀念這兩位女子,在嶺上建了妃子廟。每年農曆二月廿六和六月初五,是兩妃子的生日,妃子嶺廟會熱鬧非凡,香火極旺,祈求平安!
陳家嶺古嶺道:村民保護嶺道呵護有加,他們説,要將嶺道保存下去,要讓後人知道紫洪山人在海外發展有了令人羨慕的經濟實力,但他們原來都是普普通通的村名,有的還是吃不飽飯的窮人,他們從古嶺道出去,憑的是勤勞和智慧,才打下了一片天地。陳家嶺古嶺道是紫洪山四條古嶺道中的其中一條。這條路原來在公路未通之前,紫洪山人出市都要經過這條路。古嶺道用小石塊和條石鋪就,由於當年走的人多,石塊都已磨的很光滑了。這條古嶺道南起紫洪山北到坡塘,全長8公里,是當年紫洪山到紹興城的必經之路。不過去紹興城那得需要起個大早,早上三四點鐘就要趕路,到了坡塘正好天亮,然後坐埠船到紹興南門,然後進城。這樣一去一回,需要整整一天時間,回到家裏常常已經是黃昏時分了。
二、古橋:起鳳橋
紫洪山村 紫洪山村
這座橋叫“起鳳橋”。紫洪山周圍都是丘陵,土層很淺薄,難以生根,所以自古以來,這裏的鄉民都只能到外面去謀生。為了給外出謀生的紫洪山人一個好的祝願,先輩們在這裏造了一座小橋,取名“起鳳”,祝願從這裏走出去的人像是鳳凰起飛,前程似錦。
三、古建築、古民居
古建築是紫洪山村最大的特色,尚存20多個明清風格的古建築羣,其中12處保存較完整,而且每處都有典故和特色。
張小泉台門有一個特色,他的建築用材遵循着一種叫“縱櫟橫松”的原則。所謂縱櫟橫松,就是這個宅院,縱向的柱子用櫟樹,橫向的梁木用松樹。這時因為櫟樹耐濕,用它做柱子,下端不容易黴爛,而松樹只要不進水千年不爛,所以是做橫樑的好材料。
紫洪山村 紫洪山村
張小泉台門的正廳看上去似乎有點幽暗,但我們任能感到她昔日的豪華,抬頭望去,上面的橫樑不是圓木而是方木,可以想見,這些橫樑原本都是粗大的圓木,是經過取捨加工形成方形的,説明當年的用材很講究。主人建房時講究的不只是用材,還有用工,這上面的門眉雕刻的十分精細,兩條鯉魚鱗片斑斑十分逼真,而且還賦有寓意。
四、古樹
走進村口,就看見一個高大的銀杏樹。村名説,這棵樹已經有1000多年了,是紫洪山村的象徵。遠處在外的回鄉人只要看到這棵樹,就如同看到了家。
紫洪山村 紫洪山村
五、醬文化村
醬文化起源早於酒文化。醬缸與酒缸、染缸並稱為紹興三缸的醬缸。“揚州三把刀,紹興三隻缸”,是多少年來流傳着的一句俗語,其中有一隻指醬缸。紹興醬缸文化起源可追溯到6000年以前,比黃酒起源還早。從製作工藝流程來看,黃酒工藝就是從醬、醋工藝中而來的。從邏輯上看,醬與醋是生活必需品,而酒是屬於奢侈品,酒的出現與發展也應該晚於醬與醋。
“天下醬人出會稽”,中國的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無數代紹興人的傳承,紹興獨特的“醬缸文化”是整個中國醬文化的縮影。紹興的松盛醬園、仁昌醬園、咸亨醬園、稽山醬園、沈通美醬園……都曾名震南北。而據專家考察發現,蘭亭鎮的紫洪山村就是曾經著名的醬文化村,村中大部分人以制醬為業,紫洪山醬人的足跡曾遍佈中國大江南北,成為各地醬作坊的老師傅。

紫洪山村旅遊開發

紫洪山村已被列入2014年浙江省第二批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一般村名單,《紫洪山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規劃》也已於2014年11月完成。
規劃範圍為紫洪山村全域,包括紫洪、安山、裏鄭、高灣、下家塢5個自然村及周邊山體水域,總面積6.08平方公里,其中5個村莊建成區為紫洪山歷史文化村落的重點保護規劃範圍。規劃目標是打造“竹海僑鄉、溪山古道”的特色古村落,即以紫洪山村良好的山水風光作為村莊景觀資源和生態屏障,以區域旅遊為依託,融合古村落台門文化、僑胞文化、宗教文化、古樹、古道等歷史古蹟,將紫洪山打造成為以現代竹產業為依託,以宗教文化、僑胞文化為主線,結合歷史建築與自然山水的特色古村落。
根據規劃的描述,紫洪山未來將形成“一心一帶五片”的結構。一心指以紫洪山村旅遊接待中心和村委組成的綜合服務中心,通過對現狀村委辦公樓及空地的改造,形成村莊服務中心,並提供旅遊服務功能;一帶指紫洪山公路綠化景觀帶;五片指5個居住片,根據各自然村的不同特色,在保護利用上有所側重。其中,重點保護片為紫洪山片,主要以旅遊接待、公共服務功能及居住功能為主,準備修復古建築、拓寬道路、對不協調的現代民居進行整治、規劃廣場公園、新建農貿市場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