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索(拼音:suǒ)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幾股細繩纏繞在一起的大繩;有的字形像用手搓繩。“索”的本義指粗繩,泛指繩索,引申指搜求、摸索。又引申為索取。又指孤獨。 [3] 
中文名
拼    音
suǒ
部    首
糸、十 [5] 
五    筆
FPXI [1] 
倉    頡
JBVIF [1] 
鄭    碼
EDWZ [1] 
筆    順
橫、豎、點、橫鈎、撇折、撇折、點、豎鈎、點、點
字    級
一級(編號:1851) [2] 
平水韻
入聲十藥、入聲十一陌 [4] 
總筆畫
6+4
統一碼
7D22
筆順編號
1245554234
注音字母
ㄙㄨㄛˇ
四角碼
4090₃
造字法
象形字或會意字
字形結構
獨體字或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䌇、𡩡、𢱢、𥿟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6]
“索”字的甲骨文字形有三種形狀。在圖1和圖2的甲骨文中,中間的一豎像繩索的經,周圍的稜線像幾股大繩將經線纏繞的形狀,索的頂端分叉的三筆是經和繞繩的端頭。整個字形的形狀就是繩索的樣子。圖3的甲骨文則在圖1的基礎上加了一雙手的樣子,兩隻手在繩索的兩邊,表示在用手整理繩索。圖A的甲骨文在中間加了一個“H”形符號,大概是表示絞索的工具。
戰國文字作圖4,中間符號兩端延長,像個房頂的樣子;小篆沿襲戰國文字,將兩端延長的部分與主體分離。《説文解字》説“索”字“從𣎵、糸”,“𣎵”即戰國文字中圖B構件的訛變。秦漢隸書沿襲戰國文字,繩索上方的端頭演變為“十”字,中間像房頂的部分演變成“冖”,下方的繩索形狀就演變成“糸”,這樣字形的演化就成為楷書字形的“索”。 [3]  [16] 
“索”這個漢字的造字,一方面留下古人搓繩的形象圖示,一方面表明搓繩的方式,體現了造字中的形象化思維。由“索”的造字本義,慢慢發展出相關的意義。搓繩是有方法的,這個方法抽象出來,就可以表示“法度”之義。《左傳·定公四年》中有“皆放以商政,疆以周索。”“索”就是“法度”的意思,“法度”之義當由“搓繩”引申而來。凝聚在“索”字古字形中的表意痕跡,一直在後來的使用中不乏線索。順着“繩索”的紋路,能找尋到繩索的源頭,找到繩索發端的地方,所以“索”有一引申義“探尋”,與思考有關的詞就是“思索”。中國人認為“思考”是有章法的,一般都形象地與絲線聯繫起來,如“思緒”“思維”等。“求索”“探索”中的“索”都是“搜尋”之義。有個成語“按圖索驥”有順藤摸瓜一樣的比喻,“索”意為“尋找”。“索引”按字面意思是“用繩索牽引”,將一些信息根據需要,以一定的方式編排,方便查找,也就有了“檢索”的途徑。尋求的目的是得到。索又當“要”“取”講。要求錢財物品可叫“需索”,而用威脅手段向別人索要財物叫“勒索”。
“索然”,本來是“像繩索一樣”,引申指“沒有變化、沒有趣味”。“索性”這個詞本來指根據繩索的性質行事,引申指根據事物的性質行事,慢慢演變為副詞“乾脆”。 [3]  [1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粗繩。泛指繩索。
rope
《尚書‧五子之歌》:“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
《墨子‧尚賢中》:“傅説被褐帶索,庸築乎傅巖。”
船索;絞索;麻索
像繩索或鏈條似的東西。
chain
宋·汪元量《鶯啼序‧重過金陵》詞:“因思疇昔,鐵索千尋,謾沈江底。”
毛澤東《七律·長征》詩:“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索道;鐵索
人的髮辮。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越鐸〉出世辭》:“越人於是得三大自由,以更生於越,索虜則負無量罪惡,以底於亡。”
法度。
《左傳‧定公四年》:“皆啓以商政,疆以周索。”
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滎陽市。
《漢書‧高帝紀上》:“五月,漢王屯滎陽……與楚戰滎陽南京索間,破之。”
古地名。索縣。在今湖南省漢壽縣東。
《續漢書·郡國志四》:“漢壽故索,陽嘉三年更名,刺史治。”
姓氏用字。
動詞
絞合使緊。
tighten;
twist
戰國·屈原《離騷》:“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尋找;搜尋。
search;
try to find out
戰國·宋玉《九辯》:“國有驥而不知乘兮,焉皇皇而更索?”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索之吾中國,則兩紀均於黃海沿岸遇之。”
索引;索求;搜索;按圖索驥
探求;思考。
seek
《逸周書‧小開》:“不索禍招,無日不免。”
索秘;求索;探索;探賾索隱
要求;求取。
demand;
ask for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政事》:“﹝賀太傅﹞索筆足之曰:‘不可啼,殺吳兒。’”
《百喻經‧伎兒作樂喻》:“譬如伎兒,王前作樂,王許千錢。後從王索,王不與之。”
索要;索取;索價;勒索
選取。
choose
《左傳·襄公二年》:“齊侯伐萊,萊人使正輿子賂夙沙衞,以索馬牛,皆百匹。”注:“索,簡擇好者。”

觸摸;觸碰。
《聊齋志異·查牙山洞》:“憶路急奔,不敢手索壁,恐觸鬼者物也。”
選擇。
《左傳‧襄公二年》:“齊侯伐萊,萊人使正輿子賂夙沙衞以索馬牛,皆百匹。”
《管子‧禁藏》:“故曰:‘譽不虛出,而患不獨生,福不擇家,禍不索人,此之謂也’。”
搜查。
《禮記‧月令》:“﹝仲夏之月﹞關市毋索。”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鄉者疑車中有人,忘索之。”
聘娶。
《三國志‧魏志‧袁術傳》:“術欲結布為援,乃為子索布女,布許之。”
《隋書‧房陵王勇傳》:“皇后忿然曰:‘睍地伐漸不可耐,我為伊索得元家女,望隆基業。’”
盡;空。
exhausted
《尚書‧牧誓》:“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史記‧滑稽列傳》:“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
須;應;得。
must
宋·范仲淹《知府大卿書》:“東山惟寇盜可虞,常索用心,與南中不侔。”
清·洪昇《長生殿‧聞樂》:“楊妃已回唐宮,我索向月主娘娘覆旨則個。”
用同“縮”。收縮。
唐·長孫無忌、歐陽詢《互嘲》詩:“索頭連背暖,漫襠畏肚寒。”
形容詞
離散;孤獨。
漢·王充《論衡‧問孔》:“如自知未足,倦極晝寢,是精神索也。”
晉·陸機《答賈長淵》詩:“分索則易,攜手實難。”
索處;離羣索居
沒有意味。

《紅樓夢》第八四回:“寶玉聽了,心中索然,又不好就走。”
索然
副詞
索性;乾脆。
straightforward
《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早知死後無情義,索把生前恩愛勾。”
煞。確是;真是。
certainly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三折:“想老丞相在京時……那般受用快活。今日在此閒居,索是憂悶也。”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二回:“這希銓也索作怪,娶了親來,並不曾圓房,卻同一個朋友同起同卧。”
量詞
古用繩計量長度,因以為計量單位。
《大戴禮記‧主言》:“然後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十尋而索,百步而堵,三百步而裏,千步而井。”
宋·王禹偁《畬田詞》之一:“各願種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滿青山。”
計算錢幣的單位。古代以繩索穿銅錢,每千文為一索,或稱一貫。
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十:“王將明當國時,公然受賄賂,賣官鬻爵,至有定價,故當時為之諺曰:‘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
用於其他成串的東西。
唐·白居易《夜宴醉後留獻裴侍中》詩:“翩翩舞袖雙飛蝶,宛轉歌聲一索珠。”
前蜀·貫休《題弘顗三藏院》詩:“水精一索香一爐,紅蓮火舌生醍醐。”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𣎵部】蘇各切(suǒ)
艸有莖葉,可作繩索。從𣎵、糸。杜林説:𣎵亦朱木字。 [9] 

説文解字注

艸有莖葉,可作繩索。當雲:“索,繩也。”與糸部“繩,索也”為轉註。而後以“艸有莖葉,可作繩索,”發明從𣎵之意。今本乃淺人所刪耳。《爾雅》曰:“紼,繂也。”謂大索。經史多假索為𡩡字,又水部曰:“澌,水索也。”索訓盡。
從𣎵糸。𣎵糸者,謂以艸莖葉糾繚如絲也。《詩》曰:“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以艸者,如𦳋稈、茅、麻是,以竹者,竹部之筊是。以木者,椶、櫐之屬是。穌各切,五部。
杜林説,𣎵亦朱木字。未詳,疑當作“索亦朱巿字”。巿者,篆文韍也。杜林説索為韍字。從糸,𣎵聲。與杜林説構為桷字、𦥘為貶損字、畁為麒麐字、鼂為朝旦字正同。 [10] 

廣韻

蘇各切,入鐸心 ‖ 索聲鐸部
索,盡也。散也。又繩索。亦姓,出燉煌。蘇各切。又所戟切。六。
山戟切,入陌生 ‖ 索聲鐸部
𡩡,求也。山戟切。又蘇各切。六。
索,上同。
【校釋】蘇各切,鐸韻蘇各切無“𡩡”字,當指“索”字。
山責切,入麥生 ‖ 索聲錫部
𡩡,求也。取也。好也。
索,上同。 [12]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索;康熙筆畫:10;部外筆畫:4
《廣韻》蘇各切。《集韻》《韻會》昔各切,竝音𧛻。《説文》作𣑇,草有莖葉可作繩索。從𣎵、糸。《韻會》:隷作索。《小爾雅》:大者謂之索,小者謂之繩。《急就篇》注:索,總謂切捻之令緊者也。《書·五子之歌》:若朽索之馭六馬。《詩·豳風》:宵爾索綯。
又《易·震卦》:震索索。疏:心不安之貌。《釋文》:懼也。
又《書·牧誓》:惟家之索。傳:索。盡也。又《周禮·夏官·方相氏》:以索室毆疫。注:索,廋也。
又《禮·檀弓》:吾離羣而索居。注:索,散也。
又《左傳·昭十二年》:八索九丘。《書·序》:八卦之説,謂之八索。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武都郡有索縣。又姓。《左傳·定四年》:殷民七族,有索氏。
又《廣韻》山戟切。《集韻》色窄切,並音色。同𡩡,求也。《禮·曲禮》:大夫以索牛。注:索,求得而用之。
(sù)又《集韻》蘇故切,音素。《釋名》:索,素也。八索,著素王之法也。屈原《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注:索,音素。○按,《説文》:在木部,今並附入。索從𣎵,《説文》:在𣎵部。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小”第二筆楷體是點。“冖”寬、扁,“糸”窄、長,“冖”罩住“糸”。頂部“十”的豎筆在豎中線;“冖”的點筆在橫中線。“糸”,兩㇜(撇折)折點上下對齊;第一㇜(撇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下側;“小”的亅(豎鈎)在豎中線。 [5]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s
ɑk
王力系統
s
ak
董同龢系統
s
ɑk
周法高系統
s
ak
李方桂系統
s
ak
西漢



東漢





ak


a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藥鐸

ɑk
北魏後期北齊
藥鐸

ɑk
齊梁陳北周隋
藥鐸

ɑ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s
ɑk
擬音/王力系統

s
ɑk
擬音/董同龢系統

s
ɑk
擬音/周法高系統

s
ɑk
擬音/李方桂系統

s
âk
擬音/陳新雄系統

s
ɑk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十九鐸

開口呼
全清
蘇各切/所戟切
sɑk
𡩡
入聲
二十陌

開口呼
全清
山戟切/蘇各切
ʃɐk
入聲
二十一麥

開口呼
全清
山責切
ʃæk
集韻
去聲

合口呼
次清
蘇故切
so
入聲

開口呼
次清
昔各切
sɑk
入聲

開口呼
次清
色窄切
ʃak
禮部韻略

入聲





昔各切


入聲





色窄切

增韻

入聲





昔各切


入聲





色窄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上聲
皆來

開口呼

全清

ʂai

入聲作上聲
蕭豪

開口呼

全清

sɑu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皆來





葉篩上聲


入作上聲
蕭豪





葉嫂


入聲作上聲
歌戈





思寡切

洪武正韻

入聲
六藥


全清
昔各切
sak

入聲
七陌


全清
色窄切
ʃə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十剛講降角
陰入
第十五登等凳德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14]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09]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11-15]
  • 3.    胡文華著.漢字中的思維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121-125
  • 4.    平水韻 十藥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11-15]
  • 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33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9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746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257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591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32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942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880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507;510;515
  • 13.    索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11-15]
  • 14.    索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11-15]
  • 15.    索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11-15]
  • 16.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51
  • 17.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3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40-4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