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索縣漢代城址

鎖定
索縣漢代城址,俗名崆嚨城,又名漢壽城,位於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韓公渡鎮城址村,是漢朝時期的古城遺址。 [3] 
索縣漢代城址包括城址區和相關遺址,城址區又包括大小二城、城垣、城門、瞭望台、護城河五部分;相關遺址包括崆嚨觀遺址、張家咀墓羣、五坡嶺墓羣、龍家山遺址,為索縣城遺址的附屬遺存或墓葬區,遺存面積共計約69.6萬平方米。索縣漢代城址內採集漢磚、漢瓦和代陶器殘片,曾挖出有銘文“漢壽”字樣的古磚。出土有大量灰陶罐、豆等東周楚國遺物,據此可以推知此城在東周時就已修建。索縣漢代城址自西漢置索縣至隋並置武陵縣的780多年間,一直為索縣(後改為漢壽縣)縣治。遺址佈局規整、保存基本完好,作為漢代湘北地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1]  [6]  [8] 
2013年5月,索縣漢代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索縣漢代城址
地理位置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韓公渡鎮城址村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376-1-37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索縣漢代城址歷史沿革

索縣漢代城址城牆 
索縣漢代城址城牆 (1張)
據《常德府志》載“漢壽城本名索縣城,武陵郡治焉,漢順帝陽嘉三年更名為漢壽,移荊州刺史於此”。 [1]  [4]  [8] 
20世紀80年代,在索縣漢代城址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麻面鼎足,説明早在45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 [4] 
索縣漢代城址考古勘探發掘工作 索縣漢代城址考古勘探發掘工作
2018年10月6日開始,在索縣漢代城址村五組蓮子包範圍內,經過近50天的考古發掘,已勘探面積近1萬平方米,搶救性清理發掘面積約1200平方米,清理漢代磚室墓葬4座,出土器物11件(套),出土器物中有陶器、滑石器、銅錢等。 [5] 
2024年2月,索縣漢代城址入選湖南省第一批省級大遺址名單 [9] 

索縣漢代城址遺址特點

綜述
索縣漢代城址城內佈局 索縣漢代城址城內佈局
索縣漢代城址包括城址區和相關遺址,城址區又包括大小二城、城垣、城門、瞭望台、護城河五部分;相關遺址包括崆嚨觀遺址、張家咀墓羣、五坡嶺墓羣、龍家山遺址,為索縣城遺址的附屬遺存或墓葬區,遺存面積共計約69.6萬平方米。 [6-7]  [8] 
大、小二城
索縣漢代城址航拍圖 索縣漢代城址航拍圖
大、小二城,東西並列,坐北朝南向,東為大城,西為小城,中間有城垣相隔,城內地勢平坦,海拔30~35米。大小城四周有由粘土夯築而成的城垣,城垣外側為護城河,城址區面積約54萬平方米。大城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南北長約600米(含城垣),東西寬約400米(含城垣),面積約24萬平方米;小城平面略呈梯形,南北長約500米(含城垣),東西寬約300米(含城垣),面積約15萬平方米。大小二城內發現有5處大型夯土台基,考古推測這些土台上很可能存在大型的建築遺蹟,不排除其中存在官署一類設施的可能性,尚待進一步的考古工作。其中大城有3處,位於大城城址的中部偏北,累計面積約9400平方米;小城有2處,位於小城城址的南部,累計面積約4160平方米。在大城城址的北部發現有一處密集瓦片堆積區,面積約2萬平方米。經2016年1~4月考古鑽探發現,在大城城垣的內側可能存在壕溝,因未進行考古發掘,壕溝的寬度和深度暫無法確定,需進一步的考古工作。 [6-7]  [8] 
城垣
索縣漢代城址 索縣漢代城址
大小城的四周有由粘土夯築而成的城垣,大城城垣殘高1~6米、殘上寬7~48米,殘下寬15~55米;小城位於大城的西側,共用大城的西城垣,其他三向城垣殘高2~4米、殘上寬11~40米,殘下寬13~52米。大城的東、西、南、北城垣上的四處城門仍依稀可見,經考古勘探推斷,東、西兩門為陸門,南、北兩門為水門。小城只發現南、北、東三處城門,其中東門與大城的西門重合,南、北門分別位於小城的東南角和東北角,均為水門。大小二城的城垣四角發現有明顯高出現存牆體的土台,共計6個,考古推測在城垣的拐角處應當存在瞭望台一類的軍事設施,現存殘高7~10米。 [6]  [8] 
護城河
護城河 護城河
大小城的四周外緣以及小城內有護城河,現狀以帶狀或連續池塘的形式存在。護城河最窄處寬15米,最寬處位於大城東側,達138米。通過衞星影像圖和1967年拍攝的衞星影像圖相比對,最寬處應為1967年後人為擴挖所致,由於無法確定大城東側護城河原始邊界,護城河面積暫且按現水域面積統計,約15萬平方米。 [6]  [8] 
崆嚨觀遺址
崆嚨觀遺址面積約21000平方米,位於城址東部的一處高台地上,觀宇已毀,基址尚存,地面遍地漢磚漢瓦;甚至大城東段城牆上修建較早的房屋的大量階沿石和柱礎都是從崆嚨觀所搬,再經加工打製而成,階沿石和柱礎上仍可見雕刻的花紋圖案。 [6]  [8] 
張家咀墓羣
張家咀墓羣面積約69000平方米,位於城址的東部,為距離城址最近的墓葬區之一,地表暴露有漢晉時期的墓磚,同時在當地村民挖魚塘的位置也發現一些戰國時期的陶片,推測這一區域在戰國時期當為城址外圍的生活區,漢晉時期淪為墓葬區。 [6] 
五坡嶺墓羣
五坡嶺墓羣面積約40000平方米,位於城址的北部,為距離城址最近的墓葬區之一,從調查情況來看,暴露出較多漢晉時期的墓磚,可推斷此墓羣當以東漢及以後的墓葬為主,同時,還發現此處存在戰國至漢代的遺址。因此,推測這一區域在戰國至西漢時期為城址外圍普通聚落區,至東漢以後淪為墓葬區。 [6] 
龍家山遺址
龍家山遺址面積約26000平方米,位於小城西段護城河外側,經考古鑽探發現有大型的戰國時期夯土台遺蹟。 [6] 
城外的水系
城址的北面存在一條人工開挖的河道將城址西側的黃蠟溪和北壕溝相連通,由於這條河道與北壕溝的連接處是位於大城的東北角,因此推測這條河道開挖的時間是與修築大城基本同時的,結合現存地勢分析,其應當為引水河(溝);同時,結合地勢及衞星圖片推測,在城址的西南面可能還存在一條排水河(溝),當然由於這一區域還尚未進行鑽探,故暫不能確認。此外,經鑽探,初步確認城址的南面存在大面積的水域,有可能就是當時七里湖的一部分。 [6] 

索縣漢代城址文物遺存

索縣漢代城址內採集漢磚、漢瓦和代陶器殘片,曾挖出有銘文“漢壽”字樣的古磚。出土有大量灰陶罐、豆等東周楚國遺物,據此可以推知此城在東周時就已修建。 [7]  [8] 

索縣漢代城址研究價值

索縣漢代城址自西漢置索縣至隋並置武陵縣的780多年間,一直為索縣(後改為漢壽縣)縣治。遺址佈局規整、保存基本完好,作為漢代湘北地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1] 

索縣漢代城址保護措施

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
索縣漢代城址保護範圍:四向以原索縣城護城河外緣外擴10米為界。
索縣漢代城址建設控制地帶:東至張家嘴東側;南至邊魚嶺與地下尾交界處;西至中鼻堰西側;北至黃臘溪北側。 [1]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索縣漢代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索縣漢代城址旅遊信息

索縣漢代城址地理位置

索縣漢代城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韓公渡鎮城址村。

索縣漢代城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索縣漢代城址,路程約26.1千米,用時約4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