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索存壽

鎖定
索存壽生於1910年,遭遇極苦,他原籍廣東番禺,本姓鍾,幼年被遺棄,被竹板藝人索來順收養,隨養父學説書,後拜“豫”字輩評書藝人名下,排名索存壽,演説《三俠五義》,曾流動於河北、東北及沿海地區,受盡難言的痛苦。
索華順的兒子就是索存壽先生,他也是存字輩的,他拜的是張二爺(誠潤)的徒弟朱豫章先生。朱先生的把杆兒書目就是《包公案》和《小五義》,所以索存壽他的拿手書目是《包公案》。他和姜、顧二位年齡差不多,也比我大十幾歲。他高個兒,瘦巴兒,有點啞嗓子,略有些天津字。但他不是天津人,習慣做派有自己一套,據説他籍貫是廣東。
中文名
索存壽
籍    貫
天津
性    別
國    籍
中國
出生年月
1910年
職    業
演藝 評書藝人

目錄

索存壽簡介

民國初年的時候,天津有一位評書老藝人叫王順元,他的《濟公傳》很有名,有“活濟公”之稱。他有個徒弟叫索華順,也説評書,可能在1920年左右從藝,1939年離開天津去外埠演出,隔了一、二年又回來了繼續上地,不久就病故了。
索先生出來很早,應該在1927年前後從藝,他的藝齡很長,經常在外圍的書場説書,雖不很火,但比較規矩。1933年,我父親拜師以後,第一處就是去的河東地道外,正好那時候索存壽在那上呢,正和他那對着,沒幾天就把索先生給“刀了”,索先生就去別的地方上去了,所以索先生從藝要不我父親早。解放後他參加了河東區書曲隊,後來負責工會工作。

索存壽生平

索存壽生於1910年,遭遇極苦,他原籍廣東番禺,本姓鍾,幼年被遺棄,被竹板藝人索來順收養,隨養父學説書,後拜“豫”字輩評書藝人名下,排名索存壽,演説《三俠五義》,曾流動於河北、東北及沿海地區,受盡難言的痛苦。解放前定居在天津河東區地道外。天津解放了,一掃舊社會的殘渣餘孽,藝人從此翻身得解放,都表現出難以言表的喜悦心情,解放初期黨對民間文藝實行扶植和發展政策,索存壽積極參加工會工作,組織藝人學習黨的文藝政策,在演出上歌頌人民歌頌黨。1950年天津市文藝工會組建基層工會組織,河東區地道外為第三十八基層委員會,索存壽任組織委員、工會主席。1956年3月河東區人民政府在地道外組建民間專業藝術團體——河東區書曲隊,索存壽積極響應是組建人之一,仍為工會主席。1956年7月河東區政協建立,索存壽選被推薦為第一屆政協委員,也是文革前歷屆區政協委員。1959年在河東區書曲隊、前進京劇團、新華評劇團和紅雲北方越劇團的基礎上,組建了河東區藝術團,索存壽被選為該團工會主席。多年來,他為黨、為藝人作了大量的有益工作。
索存壽為天津評書界著名演員之一,他善説短打和公案書,曾受著名評書藝人邊豫棠的藝術指導,一部《包公案》(三俠五義)在河東站住了腳,他在評書藝術上別具一格,在演出風格上講究帥、穩。颱風落落大方,在發音吐字上,講究穩準,注重抑揚頓措,一句砸一坑,在刻畫人物,抒情説景上,善用贊賦,貫口活,使其活靈活現,使聽眾如臨其境。在人物對話上善用“變口”的表演方式,從不用“包拯説”、“白玉堂説”等舊式,用一種語言,一種表情,一招一式,或在眉宇之間的變化,能使聽眾知道是書中某個人物的出場,他表演的包拯,舒眉、揮手、攏髯,如包拯那種鐵面無私,剛正不阿形象再現。他演的白玉堂那種堂堂義氣,豪爽性格被他説活。在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他整理演出了《水滸》和新書《林海雪原》在河東區有他的眾多聽眾,被稱“老河區”。
索存壽在文革期間,始終保持着老藝人那種耿直性格和遠見多識,堅持公正坦白的工作作風,對人從不落井下石,因而得到同事們的好評。1970年河東文藝界普遍轉業,索存壽因年滿60週歲退休怡養天年,壽終於河東,享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