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紡墜

鎖定
紡墜是一種古老的紡紗工具,它的出現至少可追溯到新時石器時代。
中文名
紡墜
説    明
最古老的紡紗工具
出現時期
石器時代
作    用
提高了紡紗的效率和質量
拼    音
fǎng zhuì

紡墜基本信息

根據考古資料,在全中國三十幾個省市已發掘的早期居民遺址中,幾乎都有紡墜的主要部件紡輪出土。有的用獸骨製成,也有的由拈杆插在紡輪中間形成的。紡輪有石質、骨質、陶質和玉質等,形狀有圓形、球形、錐形、台形、蘑菇形、四邊形和齒輪形等,有的輪面上還繪有紋飾。早期的紡輪比較厚重,適合紡粗的紗線,新石器時代晚期,紡輪變的輕薄而精細,可以紡更纖細的紗。

紡墜詳細信息

紡墜 紡墜
紡墜的工作原理是用一手轉動拈杆,另一手牽扯縴維續接。由於紡墜紡紗效率較低紗線的拈度也不均勻,因此出現了根據紡墜工作原理製作的單錠手搖式紡車,由一個錠、一個繩輪和手柄組成。紡車的使用提高了紡紗的效率和質量,並根據織物的要求,紡制粗細不同的紗線。經過不斷的改進,單錠改為多錠,手搖改為腳踏,腳踏紡車是我國古代紡織機械史上的重要發明。元代出現了腳踏五錠麻紡車,每晝夜能紡二斤紗。還有以人力、蓄力或水力引動的大紡車,有三十二枚紗錠,一晝夜能紡一百斤紗,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紗機械。在西方,直到1769年,英國人阿克萊才製出“水車紡機”,比中國的水轉大紡車晚了幾個世紀。
紡墜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原始社會的紡織生產,對後世紡紗工具的發展影響十分深遠,並且它作為一種簡便的紡紗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幾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紀,西藏地區一些遊牧藏民,仍在用它紡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