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素琴傳

鎖定
《素琴傳》是唐代司馬承禎創作的一篇散文。主要論述了琴作為器具所藴含的文化意義,以及琴具的取材,製作等工藝程序。
作品名稱
素琴傳
作    者
司馬承禎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全唐文》
作品體裁
散文

素琴傳作品原文

素琴傳
桐琴字清素,臨海桐柏山靈墟之木也。其先自開闢之初,稟角星之精,含少陽之氣,昭生厚土,挺出崇嶽。得水石之靈,育清高之性,擢幹端秀,抽枝扶疏。盤根幽阜,藏標散木,經億萬歲,人莫之識,唯鳳從之遊,以棲蔭焉。神茂靈嗣,子孫彌遠。承先胄之喬者,聚於魯郡嶧山之陽,分株徙植,略遍諸嶽。既因地受氣,亦殊體異材,雲和空桑,冬夏異奏,繞樑焦尾,世代奇聲。昔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以諧八音,皆相假合,思一器而備於律呂者,編斫眾木,得於梧桐,製為雅器,體名曰“琴”。琴者禁也。以禁邪僻之情,而存雅正之志,修身理性,返其天真。
夫琴之制度,上隆象天,下平法地,中虛合無外響(闕)暉暉有十三,其十二法六律六呂。其一處中者,元氣之統,則一陰一陽之謂也。而律管有長短,故暉間有賒促,當暉則鳴,差則否,亦猶氣至灰飛,時移景正。神理不測,其在茲乎?上為人頸人肩,取其發聲之位也。中為鳳翅,取其來儀之音也。末為龍齗,取其幽吟之感也。其餘形制,各因用立名。施以五絃,繩繰有差,品以五音,調韻成弄。於是奏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黃帝作清角於西山,用會鬼神。虞舜以南風之詩,而天下理。此皇王以琴道致和平也。故曰“琴者樂之統”,君臣之恩矣。師曠為晉平公奏清徵,元鶴二八,降於廊門。再奏之,引頸而鳴,舒翼而舞。瓠巴鼓琴,則飛鳥集舞,潛魚出躍。師文各叩一弦,乃變節候,改四時。總諸弦,則景風翔,慶雲浮,甘露降,醴泉湧。此明閒音律者,以琴聲感通也。黃老君彈雲和流素之琴,真人拊雲和之琴,《內經》號“琴心”,文涓子著《琴心論》,此靈仙以琴理和神也。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而絃歌不輟。原憲居環堵之室,蓬户甕牖褐塞匡坐而絃歌,此君子以琴德而安命也。許由高尚讓王,彈琴箕山;榮啓期鹿裘帶索,攜琴而歌,此隱士以琴德而興逸也。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峨峨洋洋,山水之意,此琴聲導人之志也。有撫琴見螳螂捕蟬,蔡邕聞之,知有殺音,此琴聲顯人之情也。是知琴之為器也,德在其中矣。琴之為聲也,感在其中矣。無成與虧,雅量貞固;有操而作,響應通變。至於五性有殊,習之而愈勵,則箕子以全忠,子夏以明孝。六情有偏,聽之而更切,則景公之酣樂,漢祖之傷心。與夫冥寂之士,怡閒之居者,希音通於反聽,太和衝於浩然,則孫登之神遊宇外,稷公之道長邱中。猗歟!夫子之所玩也。宏矣深矣!
予以癸卯歲居靈墟,至丙午載,有桐生於階前。迨壬子祀,得七歲,而材成端偉,枝葉秀茂。松竹為林,堅貞益其雅性;飆澗為友,清泠葉其虛心。意欲留之棲鳳,而鳳鳥未集;不若採以為琴,而琴德可久。候瓊霜之既降,俟圭葉之凋去,定陰陽之向背,揆長短之尺寸。爾乃取其元幹,不暇待其孫枝,以甲寅年,手操斤斧,自勤斫削,重其清虛,外運力思。然琴之體,既有人肩,而無其首。尚象之義,將為未備。斯所以圓其首,曲其翅,方其肩,短其足。自餘改制,頗殊舊式。七月丙戌朔七日壬辰造畢。於是施軫珥,調宮商,叩其音韻,果然清遠。故知彼羣山之常材,此台嶽之秀氣,用白賁之全質,施綠綺之華彩。遁世無悶,有託心之所;寂慮怡神,得導和之致。與其遊靈溪,登華峯,坐皓月,凌清飆,先奏《幽蘭白雪》,中彈《蓬萊操白雪引》,此二弄自造者。其木聲也,則琅琅鏘鏘,若球琳之並振焉。諸弦合附,則采采粲粲,若雲雪之輕飛焉。眾音諧也,則喈喈噰噰,若鸞鳳之清歌焉。因時異態,變化不窮,觸類通神,幽興無已。非絲桐之奇致,何感會之若是?取聲之入神者清角清徵,體之全真者素也。故云“見素”,字以厥義,式表其德。敬而友之,期乎益矣!
夫木之為用也多矣,樂之為聲也眾矣,未若以桐制琴之為也。何者?咸池率舞,資八音之協;簫韶來儀,備九成之奏。而桐樹自延于丹鳳,琴聲乃降諸元鶴,為感通之所致。斯在樂之特優,豈不以其象法天地;其音諧律呂,導人神之和,感情性之正者哉?自古賢人君子,莫不操之以無悶,玩之而無斁。左琴右書,蓋有以也。清素者,以山名桐柏,而桐樹生焉。地號靈墟,而靈氣出焉。故有將遽長佳材,則成雅器,調高方外,弄送邱中。同心之言,得意於幽蘭矣!歲寒之操,全貞於風松矣!相與為冥寂之友者,淡交於琴乎? [1] 

素琴傳作者簡介

司馬承禎(647—535),字子微,河內温(今河南温縣)人。周晉州刺史琅琊公裔玄孫。少好學,薄於為吏,於二十一歲遂為道士,事潘師正,於嵩嶽傳其符篆及辟穀導引服餌之術。 [2] 
參考資料
  • 1.    王水照. 傳世藏書.集庫.總集 7-12 全唐文 1-6[M].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第6618頁
  • 2.    潘雨廷著,潘雨廷著作集 9,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09,第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