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紙箋加工技藝

鎖定
紙箋加工技藝,安徽省巢湖市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紙箋加工技藝源遠流長,早在東漢即已出現了砑光、防蛀和染色技藝。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施膠、施粉及唐代的蠟箋、粉蠟箋、泥金箋、冷金箋等紙箋加工技藝精巧而細緻,為宋、元、明、清各代紙箋加工技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歷史上,南唐的澄心堂紙及明代的宣德紙製造工藝名動一時,對後世紙箋加工技藝的革新與發展有着重要影響。傳統加工紙工藝特徵明顯,主要有配料、染色、施膠施粉、施蠟、砑光砑花、拱花拓印、刻紙.雕板、恆版水印、灑金銀、託裱描繪、染潢防蛀等十多種工藝程序。
2008年,紙箋加工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129。 [1] 
中文名
紙箋加工技藝
批准時間
2008年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Ⅷ-129
遺產類型
傳統技藝
申報地區
安徽省巢湖市
非遺保護單位
安徽省掇英軒書畫用品有限公司

紙箋加工技藝歷史淵源

紙箋加工技藝是在傳統造紙工藝的技術基礎上進行延伸和發展後形成的一種工藝門類,即通過一些工序將傳統的手工紙做成有特殊功能的加工紙,因此又經常被稱為傳統加工紙工藝。其目的是為了提高紙的實用性,延長紙的壽命,使紙更適合書寫、繪畫、印刷等,同時提高傳統手工紙的人文內涵和藝術觀賞性。歷史上皇帝的詔書敕令,朝臣的奏摺、各州府的公文,民間的書信等大多用加工後的熟紙,眾多的文獻資料與名人字畫也依靠它才得以流傳下來。 [2] 
中國傳統加工紙工藝歷史久遠,早在東漢時期就出現了研光、染潢防蛙及染色工藝。魏晉時期,紙張的纖維比較粗,空隙較大,直接書寫會涸滲,於是造紙師就用填粉和膠加研光的工藝創造出了“粉箋”。 [2] 
唐代是加工紙的開創性時期,後來歷代的名箋名紙的來源基本上都能追溯到唐代。隋唐時期,大運河給南北物質、文化、技術等方面的交流﹑融合提供了便利。唐代中期,社會,經濟、文化的穩定繁盛,皇宮內府三省三館中均設有熟紙匠,以將生紙變熟,供皇室及官府文書使用。這些都為紙箋的製造與加工技術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同時促進了中國很多地方加工紙工藝的產生與發展,為後來紙箋加工技藝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基礎。 [2] 
宋元時期,加工紙基本上是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如“謝公十色箋”“金粟山藏經箋”就分別從“薛濤箋”“蠟箋”的加工工藝發展而來。元代的“明仁殿紙”“端本堂紙”也源於唐代的粉蠟箋加工工藝。 [2] 
明代永樂、宣德年間,是加工紙工藝發展的重要時期。宣德皇帝朱瞻基作為帝王兼畫家,下令要全面提高宮廷用紙的質量,把南唐澄心堂紙及宋代各種加工紙作為標準,徹底改進宮中用紙的質量。這個時期的造紙及加工工藝除直接傳承唐宋以外,還開創了很多加工紙的新工藝,故而能使“宣德紙”獨領風騷100多年。 [2] 
清代康乾盛世期間,對紙張質量的要求標準之高不言而喻。這個時期,皇宮內府不計成本地大量依式仿製前代各個時期的名紙名箋,加工紙的工藝發展達到空前的水平,可以説是加工紙工藝的集大成時期。同時,清代的加工紙還將繪畫與民俗圖案等有機融合起來,這不但使加工紙的文化內涵更為豐富,還使加工紙的品種日益繁多。除皇宮內府有專門作坊生產御用紙外,各手工紙產區及手工紙集散地也都有不同種類的傳統加工紙生產。 [2] 
鴉片戰爭至新中國成立的百餘年間,中國處在黑暗的動盪年代,內憂外患,加工紙行業無以為繼,大多傳統加工紙工藝逐漸流失。直到改革開放後,市場上對傳統加工紙的需求才逐漸回升。 [2] 
在宣紙的產地安徽涇縣,造紙工藝及加工工藝淵源深厚,歷史悠久。改革開放以後,國內外對加工紙的需求逐年上升,從而激活了傳統加工紙的恢復與發展。安徽涇縣百嶺軒、載元堂,合肥安徽十竹齋,合肥工藝美術廠,巢湖書畫社等都相繼恢復了傳統加工紙的生產。20世紀80年代末,涇縣百嶺軒一些技術工人與合肥十竹齋及合肥工藝美術廠的部分八傳人員重新組合,成立合肥漢韻堂工藝廠。1992年,合肥掇英軒文房用品統技研究所又從漢韻堂分離出來。1994年,生產基地遷到巢湖市,後更名為巢湖市掇英軒文房用品廠。 [2] 
巢湖市掇英軒成立後,在繼承傳統加工紙工藝的基礎上,致力於加文花工紙工藝的研究與開發,恢復了失傳多年的加工紙工藝。如手繪描金粉逝善蠟箋、硃砂箋、絹本宣、羊腦箋的傳統工藝。這不但恢復了很多傳統的加工紙品種,而且在加工技藝上也逐漸提升,成為國內紙箋加工技藝的重要代表。 [2] 
紙箋加工技藝

紙箋加工技藝工藝特徵

傳統加工紙工藝特徵明顯,主要有配料、染色、施膠施粉、施蠟、砑光砑花、拱花拓印、刻紙.雕板、恆版水印、灑金銀、託裱描繪、染潢防蛀等十多種工藝程序。不同的加工紙品種需要採用不同的加工工藝,但一般從中選取一兩種或多種進行交叉結合,綜合使用,便可以衍生出品種繁多的傳統加工紙。這些工藝基本以手工操作,由工藝師憑自身的經驗來不斷調整,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製作,這些工藝主要依靠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來傳承,靠師徒的悟性和長期的實踐來發展,往往會隨着傳承人的消亡而消亡,這也是歷史上紙箋加工技藝曾一度式微的原因之一。如今,傳統加工紙品種主要有手繪描金粉蠟箋造金銀印花箋、泥金箋、木板水印箋.絹本宣、砑花箋、透光箋、拱花箋、灑金宣、羊腦箋、虎皮箋、水紋箋、色宣、熟宣、雲母箋、豆腐箋等。 [2] 

紙箋加工技藝工藝流程

傳統紙箋加工技藝從其技藝題材來看,包括了雕、刻、剪、揉、粘、貼、印、拓、捶、託、酒、濺、拖、刷、畫、描、染、掛、挑等手工技藝。其製作工藝主要有:染色、施膠、施粉、砑花、託裱、配料、刻紙、描繪、酒金銀、雕版、恆版水印、施蠟、研光、拓印、拱花、染潢防蛀等。 [3] 

紙箋加工技藝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保護和發展中國傳統精製紙箋技藝,對於豐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繁榮文化市場,促進書畫藝術市場的發展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1] 
傳承人物­
劉靖,男,1972年12月出生,漢族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紙箋加工技藝。 [4]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佈,安徽省掇英軒書畫用品有限公司獲得“紙箋加工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紙箋加工技藝”項目保護單位安徽省掇英軒書畫用品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6] 

紙箋加工技藝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1990年,劉靖父子倆成功地將名晶手繪描金粉蠟箋恢復生產。榮齋的專家評價手繪描金粉蠟箋“做工精細,用料考究,其製作工藝在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為同類產品中佳者”。 [3] 
2000年, 巢湖掇英軒與中國科大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建立了合作關係,通過與該繫有關課題組的合作,成功地複製了明代“金銀印花箋”。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