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紗燈

鎖定
紗燈又稱燈籠,傳統特色手工藝品,即用薄紗糊成的燈籠。古時大都用竹製燈架,蠟燭照明;現多鋼絲製作燈架,電燈泡照明。紗燈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大紅燈籠高高掛,掛的是熱烈和吉祥,但能畫善詩的文人雅士覺得燈籠的製作簡單,燈面單調,沒有遐想和品味的餘地。相傳宋代著名畫家米芾為官時,曾於絹紗上作畫,創造了不是圓形而且能通過光線映射燈內花鳥人物神態的紗燈。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經過歷代燈綵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
中文名
紗燈
外文名
gauze lantern
別    名
燈籠
拼    音
shā dēng
注    音
ㄕㄚ ㄉㄥ

紗燈引證解釋

指用紗罩籠住的燈。
韋應物 《寄璨師》詩:“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紗燈。” 唐 劉禹錫 《和牛相公雨後》:“曉看紈扇恩情薄,夜覺紗燈刻數長。” 宋 賀鑄 《羅敷歌》詞:“半掩蘭堂,惟有紗燈伴繡牀。” 元 張可久 《清江引·秋思》曲:“孤眠夜寒魂夢怯,月暗紗燈滅。” [1] 

紗燈紗燈分類

紗燈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用楠木製作的 " 紗燈 ",這種紗燈成正方形,四面繃上紗絹,在紗絹上繪以各種人物圖畫。這種紗燈可裝可拆,保存方便,能反覆使用。另一種是仿北京的宮燈,這是一種用紫檀木製作的六角形雕花 " 彩燈 ";還有一種是家家户户門前懸掛的木製 " 方框燈 "。這種燈年年使用,年年裱糊,在燈面上題詩作畫。

紗燈著名紗燈產地

紗燈黃岡紗燈

於明代已盛之。特色是身段與活動和真人酷似,舉手投足,有舞蹈感。穿戴飾物華麗,一折一皺皆極自然灑脱,栩栩如生。其中“三國演義“、”封神演義“、”香山還願“、”十二劉秀下南洋“等著名紗燈作品在古鎮流傳至2020年。”

紗燈剔墨紗燈“

一般呈四方形或六方形,以紫檀、紅木、櫧樹或紅椿木等堅硬木材為架,燈架外緣上雕立體龍頭鳳身,中配卷草形花牙,下刻象鼻或虎角。繪畫時,以絹紗覆在畫框上先用勾線筆蘸墨勾出擬畫圖像輪廓,把輪廓以外空出部分儘量用淡墨塗抹,而後剔除焦墨,再將預留作畫的空白處均勻塗上透明魚膠。幹後再在膠面上描畫、着色、暈染、勾線,以工筆繪製。紗為絲織品,輕薄透明。燈中燃燭,閃映畫面,人影婆娑,栩栩如生。有史料記載嘉興本地過節風俗時寫道:“歷史上桐鄉濮院迎燈,可與硤石燈會相媲美,其‘剔墨紗燈’造型美觀,融繪畫、雕刻於一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