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純藍仙鶲

(鶲科仙鶲屬動物)

鎖定
純藍仙鶲(學名:Cyornis unicolor):體長16-17釐米,體重18-23克。是一種體型略大的淺藍色或近褐色的鶲。雄鳥上體亮麗鈷藍,眼先黑,喉及胸淺藍,腹部灰白,尾下覆羽近白。與銅藍鶲的區別在嘴較長,體羽無綠色,眼圈黃褐。雌鳥上體灰褐,尾多棕褐色,下體灰褐,眼圈及眼先黃褐,有時上嘴基上有狹窄的暗青綠色帶。亞成鳥褐色並具黑色及黃褐色雜斑。虹膜褐色,嘴褐色,腳褐色。
留鳥。棲息於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地帶潮濕的常綠闊葉林和竹林中,常單獨活動在樹林中層枝葉間、林下、林緣及山邊灌叢中。在枝間跳躍覓食,性羞怯,尾有時抽動。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分佈於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南部、東南亞及大巽他羣島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純藍仙鶲
拉丁學名
Cyornis unicolor
外文名
Pale Blue Fltcatcher
Pale Blue-flycatcher
Pale Blue-Flycatch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鶲科
仙鶲屬
純藍仙鶲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鳴禽亞目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3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Blyth, 1843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4] 
同義學名
Niltava unicolor

純藍仙鶲形態特徵

純藍仙鶲
純藍仙鶲(13張)
純藍仙鶲雄鳥前額、頭頂前部和頭頂兩側眉區以及翅上小覆羽輝鈷藍色,其餘上體包括兩翅和尾表面淡藍色,其中尾上覆羽和尾羽較深,眼先黑色,頰和耳羽同背,但比背較深。下體頦、喉、胸淡藍色或淡藍灰色,腹兩脅淡灰色,尾下覆羽灰白色或淡灰色、具白色羽緣,腋羽和翼下覆羽棕黃白色。 [3] 
雌鳥上體橄欖褐色或橄欖黃褐色,眼先和眼周淡茶黃色,尾上覆羽和尾棕褐色,飛羽褐色,羽緣棕褐色。頦灰白色,喉、胸淡灰褐色或淡土褐色,頦、喉和頭側常綴有赭色,腹淡灰色,尾下覆羽皮黃色。 [3] 
虹膜褐色或榛色,嘴黑色,腳淡褐色或肉褐色。 [3] 
大小量度:體重♂18-22克,♀20-23克;體長♂163-172毫米,♀165-167毫米;嘴峯♂13-14.5毫米,♀13-14.5毫米;翅♂76-82毫米,♀76-79毫米;尾♂72-80毫米,♀72-74毫米;跗蹠♂16-19毫米,♀16.5-17.5毫米。(注:♂雄性;♀雌性) [3] 

純藍仙鶲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地帶潮濕的常綠闊葉林和竹林中,夏季有時也上到海拔1500米的中山地帶。 [3] 

純藍仙鶲生活習性

留鳥。常單獨活動在樹林中層枝葉間、林下、林緣及山邊灌叢中。在枝間跳躍覓食,能在樹枝上做90度的轉身,並喜歡上下襬動着飛,有時也靜棲於枝幹上,待有昆蟲飛過,才突然飛去捕食。 [3] 
叫聲響亮甜美似鶇鳥的鳴聲,一直下降至最後三個音復又上升,通常以粗啞的chizz收尾;偶爾也有低啞之聲。 [3] 
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也吃少量的植物果實和種子。 [3] 

純藍仙鶲分佈範圍

分佈於孟加拉國、不丹、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遊蕩:中國香港。 [4] 
中國分佈:指名亞種繁殖於西藏東南部、雲南及廣西;特有海南亞種見於海南島。 [4] 

純藍仙鶲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營巢於巖坡和陡岸洞穴或石隙間,也在樹幹洞中營巢。巢主要由苔蘚構成,月時也摻雜一引起細根,內墊月細的鬚根。每窩產卵通常4枚,卵的大小為21.5-23.1毫米×16.8-17.3毫米。 [3] 

純藍仙鶲亞種分化

純藍仙鶲(3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Cyornis unicolor diaoluoensis
Cheng, Yang & Lu, 1981
2
純藍仙鶲南亞亞種
Cyornis unicolor harterti
Robinson & Kinnear, 1928
3
Cyornis unicolor unicolor
Blyth, 1843
[2] 

純藍仙鶲保護現狀

純藍仙鶲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4]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純藍仙鶲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