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純物質

鎖定
純物質指只由同種化學物質(或分子)組成的一類物質,與混合物相對,可分為單質化合物兩大類。純物質基本的相主要包括固相液相氣相,在一種基本相下,還可以有幾種相,每種相都有不同的分子結構。對於均相純物質,當給定兩個強度性質(通常是p,V,T中的任意兩個,也有例外)後,其他的熱力學性質就能計算了,所用的模型主要是狀態方程,也可以用對應態原理
中文名
純物質
外文名
Pure Substance
純物質
冰水混合物、結晶水合物
分    為
可分為單質化合物兩大類
釋    義
同種化學物質組成的一類物質
應用學科
工程熱力學

純物質定義

化學成分在總體上固定的物質,稱為純物質,例如,水、氧氣、氫氣、氮氣和二氧化碳,都是純物質。在化學中,純物質具有固定的化學性質物理性質。冰水混合物、結晶水合物等也屬於純物質。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理想純物質。
純物質不一定是單一的化學元素,也不一定是單一的化合物。化學元素或化合物的均勻混合物也可以是純物質,只要這種混合物是均勻的。比如,氣態空氣是幾種氣體的混合物,它具有一致的化學成分,所以是純物質。油和水的混合物不是純物質,因為油在水裏不可溶,混合後,油在水上,兩者形成化學成分不同的兩個區域。也就是説,這種混合物是不均勻的。 [1] 
此外,只要各相的化學成分一致,由兩相或者多相的純物質組成的混合物仍然是純物質。例如,冰與液態水的混合物是純物質,因為兩相有相同的化學成分。但是,液態空氣和氣態空氣的混合物不是純物質,因為兩者的化學成分相異,是不均勻的混合物 [1] 

純物質純物質的相

純物質三種基本的相

物質有幾種相。在室內温度和氣壓下,銅和鐵是固體,水銀和水是液體,氧和氮是氣體。換句話説,它們分別呈現固相液相氣相。這三種是物質基本的相。在不同條件下,物質又會轉變為不同的相。 [1] 

純物質特點

在一種基本相下,還可以有幾種相,每種相都有不同的分子結構。比如,碳,可能以石墨的形式存在,也可能以鑽石活性炭的形式存在,雖然它們的化學成分是相同的。再比如,氦有2種液體的相,鐵有3種固體的相,冰在高温狀態下可以有7種不同的相。物質以不同的相存在,使自然界中的物質增添了更多的形態。 [1] 

純物質相變過程

復相系統是由兩相或多相組成的,這些相彼此由相邊界,也就是相階躍表面分開。純物質兩相的平衡共存,有很多實際的例子。在熱力工程範疇,熱電廠的冷凝器內,水是以液體和蒸汽混合物的形式為過渡,逐漸轉變為液體的。在鍋爐內,水也是以液體和蒸汽混合物的形式為過渡,逐漸轉變為蒸汽的。在製冷機的蒸發器內,製冷劑以液體和蒸汽混合物的形式為過渡,由液體變成蒸汽;在冷凝器內,製冷劑又以液體和蒸汽混合物的形式為過渡,由蒸汽變成液體等。 [1] 

純物質純物質的熱力學面

自然界的純物質(即單一化學組分的物質)絕大多數都能以固相、液相、氣相三種聚集狀態存在,三種相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兩相平衡共存,在特定條件下,還可以三相平衡共存。純物質不同相之間的相互轉換稱為相變 [2] 

純物質狀態方程

純物質的狀態方程的一般形式為: [2] 

純物質熱力學面

熱力學面 熱力學面
在由p-v-T構成的空間座標系中,F(p,v,T)=0為一複雜曲面,曲面上的每一點代表一個平衡狀態。這個曲面稱為熱力學面。右圖畫出了液相凝固時體積增大的純物質(例如水)熱力學面的大致形狀。 [2] 
(1)圖中氣、液、固三相分別處於熱力學面的不同區域,稱為單相區;
(2)夾在兩個單相區之間的為兩相區,或稱飽和區,在兩相區中,兩種不同的相平衡共存,具有相同的壓力和温度。這種兩相平衡共存的狀態稱為飽和狀態。這樣,就有固-液、氣-液和氣-固三個兩相區。固-液兩相區與固相區的交界線稱為溶解線,與液相區的交界線稱為凝固線;氣-液兩相區與液相的交界線稱為飽和液體線(亦稱氣化線),與氣相區的交界線稱為飽和蒸汽線(亦稱凝結線);氣-固兩相區與固相區的交界線稱為昇華線,與氣相區的交界線稱為凝華線。
飽和液體線與飽和蒸氣線匯合於C點,稱為臨界點。臨界點的温度、壓力、比體積依次為臨界温度
、臨界壓力
和臨界比體積
。臨界點是純物質的一個非常有特徵的狀態。液體在超過臨界壓力下加熱到較高温度變為氣相,將不再像在亞臨界壓力下那樣具有明顯的氣化過程,並且存在兩相共存狀態。在超臨界壓力下,這一轉化過程是在臨界温度附近以連續漸變的方式完成的,而流體一直處於單相狀態。 [2] 
在氣-液、固-液、氣-固三個兩相區的交界處,氣、液、固三相可以平衡共存,這時,物質具有完全的壓力和温度。A點稱為三相點,對應的壓力稱為三相點壓力,對應温度稱為三相點温度。在低於三相點的壓力下,固相物質加熱到一定温度時將直接昇華變為氣體,而不再有熔化為液體的過程,也就是説,在低於三相點的壓力下液相將不復存在。 [2] 
參考資料
  • 1.    楊海,車馳東,張小卿編譯.工程熱力學.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9:17-19
  • 2.    嚴家騄,王永青編著.工程熱力學 第2版.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4: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