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紐約黑幫

(美國、意大利2002年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電影)

鎖定
《紐約黑幫》是由馬丁·斯科塞斯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丹尼爾·戴-劉易斯卡梅隆·迪亞茨主演的劇情片 [5]  ,於2002年11月21日在東京舉行全球特別觀映 [18]  ,於2002年12月20日在美國上映 [16] 
該片講述了19世紀剛創建不久的美國紐約,因為土地紛爭等原因爭鬥不休,導致愛爾蘭移民黑幫組織“死兔黨”的首領瓦龍死去,“死兔黨”首領瓦龍之子阿姆斯特朗在其父親被謀殺後,對土生幫主“屠夫比爾”展開復仇的故事 [15] 
中文名
紐約黑幫
外文名
Gangs of New York
其他譯名
紐約風雲
類    型
劇情片
出品公司
米拉麥克斯、試金石電影公司
製片地區
美國、意大利
拍攝日期
2000年12月18日 至 2001年3月30日
拍攝地點
意大利羅馬、美國紐約
發行公司
華特·迪士尼電影公司
導    演
馬丁·斯科塞斯
編    劇
傑伊·考克斯
斯蒂文·澤裏安
編    劇
肯尼思·洛納根
主    演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丹尼爾·戴-劉易斯
卡梅隆·迪亞茨
片    長
167 分鐘
上映時間
2002年12月20日(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愛爾蘭蓋爾語
拉丁語
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電影分級
USA:R
imdb編碼
tt0217505

紐約黑幫劇情簡介

1846到1863年間,阿姆斯特朗(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是愛爾蘭移民的黑幫組織“死兔黨”首領瓦龍連姆·尼森飾)之子,在其父親被謀殺後,他展開對土生幫主“屠夫比爾”(丹尼爾·戴-劉易斯)的復仇行動。為了完成復仇大業,他選擇了暫時的忍耐和偽裝。他加入了“屠夫比爾”的幫派,再次過起了黑幫生活,但這一次他擁戴的卻是自己的殺父仇人。阿姆斯特朗得到了女賊珍妮-埃弗迪恩卡梅隆·迪亞茨飾)的幫助,逐漸找到了接近“屠夫比爾”的機會,但越是接近他的內心,越是矛盾迷茫。他看清楚了“屠夫比爾”的所有罪行,他同情那些受害的人,但他卻發現就算是將這個人殺死,外來移民和所有受迫害的人也不可能過上安穩日子,因為“屠夫比爾”所代表的不僅他個人和一個幫派,這個流氓政官身後有強大的政治援助。於是一個單純的為父報仇的目的,導致了一場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集體反抗 [1] 
《紐約黑幫》海報 《紐約黑幫》海報

紐約黑幫演職員表

紐約黑幫演員表

紐約黑幫職員表

製作人 鮑伯·韋恩斯坦 、哈維·韋恩斯坦、Gerry Robert Byrne 、Laura Fattori 、Randi Feinberg、埃爾博託·格里莫迪、Maurizio Grimaldi、邁克爾·豪斯曼、Michael Jackman、格拉漢姆·金 、Barbara Phillips Marco 、Michael Ovitz、Joseph P. Reidy、裏克·施瓦茨、柯林·萬尼斯 、Rick Yorn
導演 馬丁·斯科塞斯
副導演(助理) Inti Carboni 、Alex Corven Caronia、Filippo Fassetta、Francesca Ghiotto、Luca Lachin、Peter Markham、Barbara Pastrovich、Douglas Plasse、Joseph P. Reidy、Chris Surgent、Edoardo Ferretti 、Francesco Gastel 、Nicola Marzano、Sean Mewshaw、Mimosa Nistri Ranalletti、Jesse Nye、Giampiero Pelusi 、Davide Sacchetti 、Amanda Slater、Luigi Spoletini、斯蒂芬諾·維奈魯索、Pat Wiss、維克·阿姆斯特朗 、Edoardo Maria Petti
編劇 傑伊·考克斯、斯蒂文·澤裏安 、肯尼斯·羅納根
攝影 邁克爾·包豪斯
配樂 霍華德·肖
剪輯 塞爾瑪·斯昆梅克
選角導演 艾倫·劉易斯
藝術指導 丹特·費雷蒂
美術設計 Alessandro Alberti、Maria-Teresa Barbasso、Dimitri Capuani、Stefano Maria Ortolani 、Nazzareno Piana、Luca Tranchino
造型設計 Elisabetta De Leonardis、Giorgio Gregorini 、希安·格里格、Federico Laurenti、Rosa Luciani、Linda Melazzo、Ferdinando Merolla、Mario Michisanti、Anne Morgan、Luigi Rocchetti、Manlio Rocchetti 、Aldo Signoretti、Maurizio Silvi、Noriko Watanabe、Jana Carboni、Letizia Carnevale 、Federico Carretti、Stefano Ceccarelli 、Beatrice Di Iorio 、Stefano Fava 、Renato Francola、Simone Gregoris 、Lori Hicks 、Erwin H. Kupitz、Ryan McDowell、Gabriella Trani、Angelo Vannella
服裝設計 桑迪·鮑威爾
視覺特效 Mark Dornfeld、邁克爾·歐文斯
錄音 Don Banks 、Kam Chan、Laura Civiello、David Fanshawe、Chris Fielder 、Tom Fleischman、Geoff Foster 、Eugene Gearty 、Carl Glanville、Chris Heaney、Ruth Hernandez、Harry Higgins 、Kenton Jakub、Frank Kern、George A. Lara、Terrance Laudermilch、Tom Lazarus、Hal Levinsohn、Debora Lilavois、Eric Liljestrand 、Marissa Littlefield 、Alan Lomax 、John A. Lomax、Ivan Menchinelli、Jay Peck、Bruce Pross、Candido Raini、Jacob Ribicoff、Fred Rosenberg、Ivan Sharrock、Harold Spivacke、Philip Stockton、Steven Visscher、Larry Wineland、John Work、James Bellamy 、Chad Birmingham、Paul Carr、Kay Denmark、Adriano Di Lorenzo、Jesse Ehredt 、Robert Farr、Arnold Finkelstein、Marco Fiumara、Phillip Fuller 、Peter Gleaves 、Fionn Higgins、Erik Jordan、James Ledner、Kimberly R. McCord-Wilson、Katherine Gordon Miller 、Conner Moore 、Alex Raspa 、Nani Schumann、Hamilton Sterling
佈景師 Francesca Lo Schiavo
展開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2] 

紐約黑幫角色介紹

  • 阿姆斯特朗

    黑幫組織死兔黨首領瓦龍的兒子。阿姆斯特朗目睹了父親慘死的情景,從此內心埋下復仇的種子。他再次回到曼哈頓的第五街,本土美國人已經控制了這條街。死兔黨已經不復存在,這令他的復仇行動變得十分困難。

  • 屠夫比爾

    紐約本地幫主。愛爾蘭移民的黑幫組織死兔黨與代表美國本土勢力的本土美國人之間的鬥爭進入白熱化。死兔黨的首領瓦龍被暗殺,殺他的人正是本土美國人中的屠夫比爾和他的手下。對方的兒子發誓要復仇。

  • 珍妮-埃弗迪恩

    女賊。黑幫組織死兔黨首領瓦龍的兒子阿姆斯特朗原本的復仇計劃因死兔黨不復存在而難以實施。對方在珍妮-埃弗迪恩的幫助下才獲得接近紐約本地幫主屠夫比爾的機會,隨即加入了比爾的幫派。

  • 瓦龍

    愛爾蘭移民的黑幫組織死兔黨的首領。紐約第五街勢力最大的一個愛爾蘭人的幫派,幫中成員的標誌是身穿紅條衫。瓦龍被紐約本地幫主比爾暗殺後,他的兒子阿姆斯特朗被送進監牢伺機復仇。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1]  [19] 

紐約黑幫音樂原聲

電影原聲帶
發行時間:2002年12月17日 [4] 
1.《Brooklyn Heights Part 1》
2.《Dark Moon, High Tide 》
3.《Gospel Train》
4.《The Hands That Built America》
5.《Shimmy She Wobble》
6.《Breakaway》
7.《Signal To Noise》
8.《New York Girls》
9.《The Murderer's Home》
10.《Dionysus》
11.《Brooklyn Heights Part 2》
12.《Morrison's Jig》
13.《Durgen Chugaa》
14.《Unconstant Lover》
15.《Devil's Tapdance》
16.《Beijing Opera Suite》
17.《Paddy's Lamentation》
18.《Brooklyn Heights Part 3》

紐約黑幫幕後花絮

  • 在馬丁·斯科塞斯和拳擊顧問的指導下,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丹尼爾·戴-劉易斯用數月時間完善各自身手 [3] 
  • 屠夫比爾的名字來源自紐約本地人比爾·普爾 [3] 
  • 為更好地塑造角色,丹尼爾·戴-劉易斯跟隨過一名屠夫學習屠宰手藝 [3] 
  • 劇組請來了方言教練蒂姆·莫尼奇教授演員19世紀曼哈頓方言和各種黑道行話 [3] 
  • 馬丁·斯科塞斯一度希望由馬爾科姆·麥克道威爾或羅伯特·德尼羅扮演阿姆斯特丹 [3] 
  • 羅伯特·德尼羅和威廉·達福是扮演屠夫比爾的最初人選 [3] 
  • 在拍攝一場動作戲時,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打傷了丹尼爾·戴-劉易斯的鼻子,他仍堅持拍攝 [3] 
  • 丹尼爾·戴-劉易斯藉助過作曲家埃爾默·伯恩斯坦的配樂來體驗角色 [3] 
  • 馬丁·斯科塞斯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為支付拍攝經費而自降片酬 [3] 
  • 海瑟·格拉漢姆、莫妮卡·波特、米娜·蘇瓦麗、梅蘭妮·林斯基、凡妮莎·肖、克里斯蒂娜·裏奇和克萊爾·弗蘭妮都是扮演珍妮的演員人選 [3] 
  • 馬丁·斯科塞斯僱用過一名意大利神偷向卡梅隆·迪亞茨傳授扒竊技巧 [3] 
  • 為了説服丹尼爾·戴-劉易斯出演該片,馬丁·斯科塞斯和哈維·韋恩斯坦邀請他到飯店共進晚餐 [3] 
  • 為了拍攝該片,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增重14斤並苦練拳法 [6] 

紐約黑幫獲獎記錄

年份
頒獎方
獎項名稱
獲得者
結果
2003年
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
《紐約黑幫》
提名 [9] 
最佳導演
馬丁·斯科塞斯
最佳男主角
丹尼爾·戴-劉易斯
最佳原創劇本
《紐約黑幫》
最佳攝影
邁克爾·包豪斯
最佳剪輯
塞爾瑪·斯昆梅克
最佳音響
《紐約黑幫》
最佳藝術指導
《紐約黑幫》
最佳服裝設計
桑迪·鮑威爾
最佳原創歌曲
《紐約黑幫》
第60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最佳劇情片
《紐約黑幫》
提名
最佳導演
馬丁·斯科塞斯
獲獎
劇情片最佳男主角
丹尼爾·戴-劉易斯
提名
最佳女配角
卡梅隆·迪亞茨
提名
最佳原創歌曲
《紐約黑幫》
獲獎 [10] 
美國藝術指導工會獎
歷史類電影最佳藝術指導
《紐約黑幫》
提名 [11] 
美國編劇工會獎
最佳原創劇本
《紐約黑幫》
提名 [11] 
美國電影視覺效果工會獎
最佳輔助視覺效果
《紐約黑幫》
提名
最佳電影繪景
《紐約黑幫》
提名 [11] 
第26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最佳外語片
《紐約黑幫》
提名 [13] 
2004年
第29屆法國電影凱撒獎
最佳外國電影
《紐約黑幫》
提名 [12] 

紐約黑幫幕後製作

劇本創作
1970年,代人照看房屋的馬丁·斯科塞斯在書架上發現了赫伯特·阿斯伯瑞於1928年出版的小説《紐約黑幫》,他找到了編劇傑伊·考克斯,將小説推薦給對方。之後,編劇傑伊·考克斯開始着手準備劇本,他不但深入研究了相關歷史,甚至還從布魯斯·斯普林斯汀的歌詞中獲得了靈感。在影片投拍前,劇本被很多好萊塢製片商拒絕。在確定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擔綱主演之後,影片劇本才被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所採納 [3] 
拍攝過程
該片中紐約的建築和街道全部在意大利羅馬搭建和拍攝。為進一步挖掘紐約的細節,馬丁·斯科塞斯聘請了小説家呂克·桑特擔任影片技術顧問。考古學家從曼哈頓地下挖掘出大量的各種生活器具,劇組由此得以借用85萬件真實道具拍攝片中的場景五街頂,從餐具、內衣到兒童玩具一應俱全。在拍攝徵兵的場景時,由於涉及演員和場面眾多,影片副導演維克·阿姆斯特朗也扛起了攝影機,負責拍攝一些細節 [3] 
影片拍攝時間長達三年,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突破原來的0.83億美元的預算,將成本抬高為1.03億美元。他向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提出追加預算重拍結局,重新剪輯了一個160分鐘的版本,並由他本人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各拿出700萬美元作為投資彌補拍攝資金 [17] 

紐約黑幫製作發行

主創公司
項目
單位
製作
1. Initial Entertainment Group
2. 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美國)
3. Albert Grimaldi Productions S.A.
發行
1.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美國)
2.Medyavizyon(土耳其)
3.Manga Films S.L.(西班牙)
4.RCV Film Distribution(荷蘭)
5.試金石影片公司(美國)
6.法國新式電影公司(法國)
7.Alliance Atlantis Video(加拿大)
8.GAGA Communications(日本)
9.Alliance Atlantis Communications
10.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Finland(芬蘭)
11.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Argentina(阿根廷)
12.Croco Film
13.Intersonic(捷克)
14.Odeon(希臘)
15.RCV Film Distribution(比利時)
16.RCV Film Distribution(盧森堡)
17. Alliance Atlantis Home Video(加拿大)
18.Buena Vista Home Entertainment(芬蘭)
19. Buena Vista Home Video
20.Eagle Films
21.LK-TEL(阿根廷)
22.Nelonen(芬蘭)
23.Net5(荷蘭)
24.RCV Home Entertainment(荷蘭)
25.Splendid Film(德國)
26.Tanweer Films
27.Walt Disney Studios Home Entertainment
28.Entertainment Film Distributors Ltd.(英國)
29. Kinepolis Film Distribution(比利時)
30.Shapira Films(以色列)
31.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32. LA7
33.SBP(阿根廷)
34.二十世紀福斯德國分公司(德國) [14] 
上映信息
地區
上映日期
美國
2002年12月9日
芬蘭
2003年2月21日
斯洛文尼亞
2003年2月27日
韓國
2003年2月28日
西班牙
2003年2月28日
烏拉圭
2003年2月28日
葡萄牙
2003年3月7日
中國香港
2003年3月13日
土耳其
2003年3月14日
丹麥
2003年3月15日
丹麥
2003年3月21日
菲律賓
2003年3月26日
俄羅斯
2003年3月27日
格魯吉亞
2003年3月27日
哈薩克斯坦
2003年3月27日
波蘭
2003年4月4日
斯洛伐克
2003年4月10日
保加利亞
2003年4月11日
捷克
2003年5月1日
匈牙利
2003年5月8日
立陶宛
2003年5月9日
愛沙尼亞
2003年6月20日
羅馬尼亞
2003年12月12日
日本
2002年12月14日
加拿大
2002年12月20日
美國
2002年12月20日
日本
2002年12月21日
新加坡
2003年1月1日
英國
2003年1月7日
比利時
2003年1月8日
法國
2003年1月8日
以色列
2003年1月9日
英國
2003年1月9日
愛爾蘭
2003年1月10日
南非
2003年1月10日
意大利
2003年1月11日
挪威
2003年1月17日
瑞典
2003年1月17日
科威特
2003年1月21日
荷蘭
2003年1月23日
希臘
2003年1月24日
意大利
2003年1月24日
墨西哥
2003年1月31日
阿根廷
2003年2月6日
巴西
2003年2月7日
澳大利亞
2003年2月13日
秘魯
2003年2月13日
智利
2003年2月13日
德國
2003年2月15日
埃及
2003年2月19日
德國
2003年2月20日
瑞士
2003年2月20日
奧地利
2003年2月21日
冰島
2003年2月21日 [14] 

紐約黑幫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紐約黑幫》是一部具有史詩性風格的影片,包含了宏大的主題和複雜的歷史背景,從個人命運到社會、國家的歷史變遷。影片的可取之處主要在於導演對一些局部場景的真實刻畫,歷史背景相當逼真,對社會環境的表象刻畫得細緻人微,影片的美工和服裝設計都屬一流。丹尼爾·戴-劉易斯的表演是影片的一大亮點,儘管影片對比爾的性情和內心刻畫也並不是那麼完滿,但丹尼爾·戴-劉易斯用恰到好處的表演使這個人物的形象變得立體起來 [7]  (《電影新作》評)
負面評價
該片中個人復仇的故事仍只停留在復仇上,看不出與整個社會形勢發展有什麼必然聯繫,使得復仇故事喪失了所聯繫的時代背景及其所藴含的社會意義。影片未能把阿姆斯特丹塑造成為一個英雄,他在片中基本上沒有什麼建樹。人物性格單薄,心理刻畫不足,從頭到尾也只是個一心復仇的普通人,沒見有什麼成長。主人公的個人命運和心理變化也淹沒在不斷轉換的歷史背景中,也許導演過分關注對歷史真實環境和細節的描繪,反倒忽略了故事情節的邏輯連貫性和對人物關係的刻畫。影片中沒説清楚的地方很多,過程被省略只剩下結果,使得整個故事講述得零零落落,讓人感到乏味。這部影片熔鑄了導演太多的激情,卻在冷靜敍事方面亂了分寸,使之成為局部真實整體混亂的導演電影 [7]  (《電影新作》評)

紐約黑幫影片爭議

2003年,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讓一位專欄作者寫了一篇號召所有評委投馬丁·斯科塞斯為最佳導演一票的文章,並將其印入了廣告刊登在《洛杉磯時報》和《紐約時報》上,而這位作者是羅伯特·懷斯。在這則廣告上,一行突出的文字寫道,羅伯特·懷斯斷言馬丁·斯科塞斯因《紐約黑幫》而值得受到奧斯卡的垂青。奧斯卡官方負責人弗蘭克·皮爾遜認為該文內容違背了學院的有關投票規則,因為任何人包括羅伯特·懷斯都不能私自向外界表露評委們的投票意向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