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紐璘

鎖定
紐璘,又作紐鄰、紐隣,蒙古族,珊竹帶氏,自幼隨父出戰,以智勇善謀,為眾所服。寶祐五年(1257年)秋,奉蒙哥之命,統率本部探馬赤軍萬人侵掠四川。寶祐六年(1258年)支援成都之戰,迫使蒲澤之退兵,逼降姚德,使川西諸城相繼歸附,任都元帥。開慶元年(1259年)正月,對涪州境內及相鄰州府大肆劫掠,繼而南下攻掠南平軍隆化縣,擊敗宋將詹均,轉攻思州播州二州,因向士壁而被迫返回,涪州之戰敗於呂文德,被迫集結潰軍敗往釣魚山與蒙哥主力會合。開慶元年(1259年)七月,蒙哥暴斃於重慶合州城下,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之間搖擺觀望。景定元年(1260年)被忽必烈籠絡。景定二年(1261年)五月,被忽必烈命鎮秦隴河西地區,受闊端汪世顯掣肘,十月增援劉整,大敗呂文德。景定三年(1262年),謀陷劉整。景定四年(1263年),被劉整誣告,徵至上都,經調查無事,忽必烈下令釋放,回途中在昌平死去。元廷追封為蜀國公,諡忠武。 [8-10] 
別    名
紐鄰、紐隣
所處時代
宋末元初
出生地
珊竹帶
逝世日期
1263年
本    名
紐璘
民    族
蒙古族

紐璘人物生平

祖父孛羅帶,曾是鐵木真的怯薛,隨窩闊台滅金國,鎮守河南。父親太答兒,端平二年(1235年)春,輔佐蒙哥侵略阿速、欽察等國立功。淳祐十一年(1251年),蒙哥即位,被授蒙古軍都元帥。淳祐十二年(1252年),太答兒率陝西西海、鞏昌諸軍侵略四川。寶祐二年(1254年),太答兒率蒙古軍向四川西境進發,寶祐三年(1255年)春,太答兒奉命率軍侵蜀,與兀良合台北進之軍會合,自興元(今陝西漢中)米倉山入蜀。蒙古萬户劉七哥、阿剌魯阿力與宋軍激戰於巴州(今四川巴中縣),失利,被困巴州。蒙古將領速哥忽都、扎力等領兵馳援,越巴州之境而過。接着,蒙古軍沿渠江南下,十月二日,渠江(今四川渠縣)告警。十一月,這支蒙古軍進至重慶附近地區。太答兒在率軍進入重慶地區後死去。 [7] 
紐璘自幼隨父出戰,以智勇善謀,為眾所服。 [8]  [1] 
寶祐五年(1257年)春,蒙哥為消耗中國南宋實力,令諸王、眾將出師侵略宋朝。是年秋,紐璘奉蒙哥之命,統率本部探馬赤軍萬人侵掠四川。 [8] 
紐璘自利州下白水(今白龍江),過大獲山,出梁山軍直抵夔門。而另一支由劉黑馬和夾谷龍古帶率領的蒙古漢軍,則乘西川防務空虛之際,一舉佔領了成都城。劉黑馬是窩闊台時所立漢軍三萬户之首,他在覲見蒙哥汗時,明確提出「請立成都以圖全蜀」。劉黑馬部下契丹將耶律買住也向蒙哥汗進言:「今欲略定西川下流諸城,當先定成都,以為根本,臣請往相其地」。蒙哥汗採納了他們的意見,決定在成都立城設署。新城築就,蒙哥汗便命都元帥阿答胡率一支蒙古軍戍守成都,初步確立了蒙古對成都的統治。 [8] 
寶祐六年(1258年),宋理宗認為「成都系蜀安危,不可不亟圖之」,令蒲澤之措置收復成都事宜。蒲澤之在親率蜀中主力發動成都之戰,為阻擋北面利州汪德臣、及轉戰於東面夔州一帶紐璘兩部蒙古軍的救援,預先遣都統楊大淵統領一軍把守劍門關,在遂州(今四川遂寧)城東東川西川要道上的靈泉山涪江渡口江箭灘,命都統制段元鑑、劉整等一軍把守。 [8] 
此時,駐守成都的蒙古軍都元帥阿答胡病死,眾將便推紐璘為長,以號令諸軍。於是紐璘從東川返至釣魚山,欲引軍西向,以支援成都之戰。軍至江箭灘,受阻於宋軍,不能渡過。宋、蒙兩軍大戰一整天,紐璘終於突破宋軍防線,「斬首二千七百餘級」。由石抹按只也在靈泉山大敗宋軍,宋都統韓勇就義。紐璘長驅直入成都城,佈置眾軍堅城拒守,伺機出擊。 [8] 
時逢成都「天久不雨」,攻城宋軍「暴露日久」,士氣逐漸鬆懈。進入五月,突然出現「拔木之風,石子之雨」,連日霖雨,「在處沾足」,對宋軍極為不利。紐璘乘汪德臣軍從利州來援之機,裏應外合,衝破宋軍重圍,迫使蒲澤之撤圍退兵。 [8] 
紐璘乘勢率軍出擊,進圍成都治所雲頂山(今金堂縣南)城,以扼宋軍歸路。蒲澤之接戰敗走,經簡州向東撤退。孤立無援的雲頂山城守將姚德「倉卒失計」,歸降蒙古。在姚德的導引下,川西諸城相繼歸附。於是,「成都、彭、漢、懷、綿等州悉平,威、茂諸蕃亦來附」。蒙哥汗賞賜紐璘黃金五十兩,正式任命紐璘為都元帥。 [8] 
經此一戰,宋軍最後退出了西川,蒙古軍進一步鞏固了在川西平原的統治,為蒙哥入蜀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8] 
九月,蒙哥大軍進至漢中,令駐守成都的紐璘率軍趕赴重慶下游實施阻援。當時成都駐軍僅兩萬人,為配合蒙哥的行動,紐璘留下五千兵馬由大將密裏火者、劉黑馬、拜延八都魯等守衞成都,自將蒙古、漢軍一萬五千人,號稱五萬,攜戰艦二百艘,以降將張威所部五百人為前鋒,水路並進。 [8] 
嘉定府為一南宋西邊重鎮,蒙古軍多次進攻而未下,紐璘便繞道資州(今四川資中),架浮橋渡過沱江,然後兵分兩路,千户暗都剌率舟師順流而下,紐璘自統步騎陸行,欲取道馬湖江(古長江宜賓段稱謂)以趨重慶。 [8] 
當紐璘引軍行至岷江與金沙江交匯處的敍州時,遭到宋守將都統張實的抵禦,為迎戰紐璘軍,張實「先以五百艘控扼江渡」,「連艦絕江不得進」,「橫截江津,軍不得渡」,主要是採取封鎖江面的戰術進行堵截。 [8] 
當時,長於水戰的紐璘部下石末按只率七十艘戰艦趕至馬湖江。他一面選擇有利地形,架浮橋,一面收集軍中牛皮,趕製渾脱、皮船等渡江器械。紐璘組織水師,與宋軍在江中激戰。石抹按只在擊破宋軍後,「奪其渡口,為浮橋以濟師」。 [8] 
完顏石柱為爭奪浮橋,「與宋兵戰」。探馬赤率領二千精兵,一舉奪得宋軍舟船以渡河。紐璘軍突破宋軍水上防線後,指揮軍隊深入兩江交匯處的三角地帶,與宋軍在陸地上作戰。宋軍腹背受敵,被蒙古軍分割包圍。忽都、車裏領兵在老君山(今屏山縣西北)和馬老山擊敗敍州兵,取得決定性勝利。江面上的宋軍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宋軍主帥、四川宿將張實被俘。 [8] 
紐璘軍突破馬湖江防線後,聲勢大振。蒲擇之指揮蜀軍「分道要遮」,連連敗潰。紐璘軍沿江而下,一路上浩浩蕩蕩,「鼓譟渡瀘」,一舉突破重慶上游最後一道防線瀘州神臂城,直奔重慶及其下游江面而去。 [8] 
開慶元年(1259年)正月,紐璘軍成功抵達涪州藺市,初步實現蒙哥的戰略意圖。 [8] 
紐璘在藺市見其江面狹窄,水流平緩,遂在此地大造浮橋。蒙古軍築就浮橋後,又在長江兩岸設置營寨,駐兵橋南北,長達數十里,嚴密封鎖重慶下游江面,「以杜宋援兵」。紐璘部署完畢後,以步兵與水軍堅守營寨,親率騎兵,沿烏江而南,對涪州境內及相鄰州府大肆劫掠,並強迫沿途民眾向蒙古軍繳納「牛豕犬各萬頭」。 [8] 
宋廷鑑於紐璘軍在涪州的危害性,急詔四川制置使蒲擇之、京湖制置使馬光祖「戰守調遣,便宜行事」;同時詔命兩制司以蒙古軍「在藺市大渠浮橋及在江南作過,奸謀叵測,合行痛剿,乞立賞格,以激將士」。未幾,紐璘率騎兵自涪州南下,攻掠南平軍隆化縣(今重慶南川縣),宋京湖制司急遣湖北勇勝軍統制詹均率軍前往支援。詹均因周邊友軍配合不力,又兼本軍「以步制騎,眾寡幾千倍」,遭遇失敗,幾乎全軍覆沒。詹氏本人亦因「創甚矢盡」而被擒,旋即不屈遇害。 [8] 
紐璘軍擊敗宋勇勝軍後,又自隆化縣轉攻思州播州二州。為加強重慶下游防禦並抗擊紐璘軍對烏江流域的劫掠,宋廷以「向士壁為湖北安撫副使、知峽州,兼歸、峽、施、珍、南平軍、紹慶府鎮撫使」,抵禦蒙古軍侵犯。隨着宋軍防禦力量的加強,紐璘軍在思、播等州劫掠無獲,被迫沿烏江北返藺市。 [8] 
三月,京湖制置使馬光祖向宋廷奏報:蒙古軍「自烏江還北」。宋軍雖然遏制住紐璘軍南侵勢頭,但蒙古軍依然控制着藺市兩岸,重慶上下游之聯繫仍未打通。為徹底消除藺市蒙古軍的威脅,宋廷再次嚴詔四川各制司對其「為驅逐速」,「重賞募將士,毀藺市浮橋」。同月,宋廷命呂文德為保康軍節度使、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慶府,率舟師萬艘,溯流而上,支援重慶;同時,詔命六郡鎮撫使向士壁率黔州軍「往援」。 [8]  [2] 
呂文德集合涪、黔諸路宋軍抵近藺市後並未立即發動攻擊,而是屯駐浮橋下游,伺機退敵:蒙古軍亦未主動攻擊。雙方對峙長達七十日,均未先發。其間,蒙古軍隨時間推移,漸顯水土不服之態,「士馬不耐其水土,多病死」,軍中又盛行瘧疾和瘟疫,陷入困境。適逢長江上游冰雪溶化,致使江水暴漲,「水冒橋趾」,傾瀉而下的江水將蒙古軍浮橋被沖斷。西岸蒙古軍來不及撤退,多被水流衝溺而死:東岸石抹按只部「急撒浮橋,聚舟岸下,士卒得不死」。 [8] 
呂文德乘勢麾軍發起總攻:夔州都統甘順此時亦率水軍「自夔州逆流西上,乘舟來攻」。在宋軍的強烈攻勢下,蒙古軍接戰不利,紛紛潰退。 [8] 
紐璘部將火尼赤陷入宋軍重圍,幸被速哥救出;石抹安只則救出被圍的蒙古軍「別部軍五百餘人」。「呂文德乘風順一鼓作氣衝破蒙古軍封鎖,宋將曹世雄、劉整率部最先通過浮橋,獲功最多。紐璘被迫集結潰軍敗往釣魚山與蒙哥主力會合,阻援任務徹底失敗。 [8] 
至此,涪州之戰以蒙古軍失敗而告終。
六月,呂文德率兵進入重慶,打通了重慶與下游間的聯繫。宋廷以呂文德「斷橋通道有功,命兼領馬軍行司」,其餘諸將士亦有犒賞。然而《元史·紐璘傳》諱言紐璘在涪州的失敗,反而記其「大敗(呂)文煥(應為文德)軍,獲其將二人,斬之,遂班師」。該記載漏洞頻為明顯,紐璘軍任務本為阻援,獲捷後反而班師,自相矛盾,顯然是所抄錄的行狀墓誌之曲筆無疑。 [8] 
開慶元年(1259年)七月,蒙哥暴斃於重慶合州城下,忽必烈與幼弟阿里不哥圍繞蒙古汗位繼承問題發生爭奪。 [9] 
阿里不哥搶先發布敕令徵兵於諸道,同時命留守六盤山渾都海發兵圖關隴,又派劉太平、霍魯海到陝西,以尚書省徵集糧餉「應接川蜀」的名義,圖謀佔據秦蜀地區。劉太平、霍魯海到京兆後,與六盤山相為表裏,「其勢張甚」。渾都海時擁「騎兵二萬」,其部將乞台不花有「兵數千」,駐守東川青居山:另一部將密裏火者「握重兵,居成都」,紐璘奧魯官有「精騎數千」。他們同六盤山暗中勾結,伺機而起,大有席捲秦蜀之勢。 [9] 
景定元年(1260年)四月,不甘示弱的忽必烈在漠南開平府宣佈即位,以廉希憲商挺為宣撫使、副,趙良弼為參議,速赴京兆,安撫川陝。 [9] 
劉太平、霍魯海得到消息後,「乘驛急入京兆,密謀為變」。渾都海則殺使拒命,急調密裏火者和乞台不花,各帶本部兵馬,火速北歸為援,又重賞紐璘奧魯官兀奴忽等金帛,以支持阿里不哥。三天以內,廉希憲、商挺等人及時趕到京兆,召集百官,「宣佈詔旨」。 [9] 
六月,又先發制人,「遣萬户劉黑馬、京兆治中高鵬宵、華州尹史廣,掩捕太平、霍魯海及其黨」,以謀反罪將二人處死。又遣劉黑馬誅密裏火者於成都,總帥汪惟正誅乞台不花於青居。秦蜀宣撫司斷事官八春逮捕紐璘奧魯官二人並其從者五十餘人,將奧魯官二人,送至京兆,請命處死,廉希憲懷安反側,將二人釋放,穩定了秦蜀局勢。 [9]  [3] 
據《元朝名臣事略》卷七《平章廉文正王》:「四川大帥紐璘一軍私屬,與六盤密邇,其副將乞台不華親戚軍屬,並在北廷,其心皆不可測」。《元史·廉希憲傳》:「西川將紐鄰奧魯官,將舉兵應渾都海」,不難看出,紐璘一軍私屬(奧魯官)的確與渾都海有所勾結,但不能説明紐璘是支持阿里不哥,只是紐璘軍中將領與阿里不哥牽涉較多,原因主要是「親戚屬軍」都在阿里不哥「北廷」。 [9]  [4] 
又據《元史·趙良弼傳》記載:「今渾都海日夜思北歸,紐郭遷延不即行,當先遣使奉上旨促紐璘入朝」,此時,紐璘「遷延不即行」是持觀望態度。而《蒙兀兒史記·紐璘傳》記載:「憲宗崩,世祖即位,而阿里不哥自立,紐璘年少鷙勇,未有定志,欲舉兵應阿里不哥」。《元史》本紀、列傳中並沒有提起紐璘支持阿里不哥的記載,因此,此記不可採信。 [9] 
在此之前,五月趙良弼察訪秦蜀事宣後曾奏報説:「紐鄰總秦、川蒙古諸軍,多得秦、蜀民心,年少鷙勇,輕其就,當寵以重職,疾解其兵柄」。忽必烈採納了趙良弻的建議。 [9] 
八月,忽必烈遣使詔紐璘入朝,賜虎符及黃金五十兩,白金兩千五百兩,馬二匹。紐璘遂派梁載立招降黎(今四川漢源)、雅(今雅安)、碉門(今天全縣)、巖州(今四川瀘定)、偏林関諸蠻,獲得漢民、吐蕃二萬餘户。 [9] 
景定二年(1261年)五月,忽必烈「詔速哥分西川兵及陝西諸軍屬紐璘,鎮秦、鞏、唐兀之地」。 [9] 
「唐兀之地」即秦隴河西地區,隸屬於陝西行省。四川是紐璘家族的發跡之地,是太答兒、紐璘父子經營了近十年的地方,其潛在的勢力與便利不容忽視。而「秦、鞏、唐兀之地」,一方面,秦、鞏此時還是闊端汪世顯兩家的勢力範圍,關陝有忽必烈的分地,紐璘入關,必受此三家掣肘。另一方面,關陝連着河西與西道諸王,是阿里不哥與忽必烈在漠南爭奪的重點戰場,關陝若失,阿里不哥從漠北與河西兩個方向掩擊忽必烈,則忽必烈汗位堪憂。 [9] 
川蜀是蒙哥時代的主要戰場,蒙古投入了大量軍力,防禦關陝,從川蜀調兵最為方便,但西川及陝西諸軍亦非紐璘舊屬,忽必烈調紐璘統率一支新的軍隊去鎮守秦、鞏、唐兀這一前線陣地,雖然是局勢需要,也或許是對紐璘的信任,但紐璘卻未必領情,紐璘甚至會懷疑忽必烈是在趁機削弱自己勢力,這從這次調動引發了紐璘與劉整的矛盾激化可以推測出來。此次調動與劉整降元有一定關係。 [9] 
總之,紐璘在中統初年的汗位爭奪中採取觀望態度,經過忽必烈及其謀臣的籠絡最終站到了忽必烈一方,並取得了新汗的信任,擴大了權勢,但忽必烈的信任還是有所保留的。 [9] 
六月,南宋瀘州守將劉整率部下官吏二十七人,十五郡都、户三十萬投降蒙古。 [9] 
十月,宋廷任呂文德兼四川宣慰使,命他率軍收復瀘州,紐璘奉命增援劉整,大敗呂文德,「遂徒瀘州民於成都、潼川」。 [9] 
《元史·紐璘傳》記載:「(中統)三年,宋將劉整以瀘州降,呂文煥(文德)圍之,詔紐璘以兵往援,文煥敗走。」此處時間有誤,據《元史》世祖本紀及劉整本傳記載,劉整是此年降於蒙古。景定三年(1262年)七月,劉整奉命入朝,「授行中書省於成都、潼川兩路,賜銀萬輛,分給軍士之失業者,仍兼都元帥,立寨諸山,以遏宋兵。同列嫉整功,將謀陷之,整懼請分帥潼川」。《元史·劉整傳》所謂「同列嫉整功,將謀陷之」的「同列」,從後文揭示的史料可以看出是指西川大帥紐璘。 [9] 
此時,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汗位爭奪戰尚在繼續,川蜀是蒙古侵略宋朝的主戰場,許多將領與蒙哥關係密切,將紐璘調離成都,這觸動了曾經處於觀望狀態的紐璘的防範心。而紐璘顯然不願離開四川,又不敢對抗朝命,於是「謀陷」降將劉整,使其知難而退,對忽必烈的任免來了一手斧底抽薪。 [9] 
忽必烈此時不可能與紐璘決裂,只好採納劉整的意見,改任其為潼川路都元帥。劉整最初仕金國,趁亂入宋,投到隸京湖制置使孟珙麾下,寶祐二年(1254年)隨四川宣撫使李曾伯入蜀,成為四川制置司下四大主將之一。寶祐六年(1258年),他率軍在江箭灘(今四川遂寧境內)阻截紐璘軍,以功報捷。寶祐七年(1259年),又與曹世雄「出奇斫橋襲寨」,將紐璘軍架設在涪州藺市的浮橋攻斷,同奏斷橋之功。 [10] 
文獻記載紐璘「謀陷」劉整的事情應是在劉整降元后同朝為官時期。劉整降元時,都元帥紐磷鎮守成都。此時忽必烈任劉整行省成都,劉整無疑有搶紐璘地盤之嫌,蒙古的諸王、將帥們有將所克地盤視為勢力範圍的傳統,忽必烈不會不明白這一點,可是忽必烈可以不理會這一點,劉整卻不能不理會,於是懼而不分省成都,只能「分帥潼川」。劉整由金入宋,又降元,並無操行可言,忽必烈重用劉整,除了劉整的個人才能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展現優待降將的姿態。因為劉整未就成都行省之職,故紐璘亦未調往秦鞏唐兀之地,但這次任免在紐璘與劉整、與忽必烈之間都埋下嫌隙。隨後紐璘與劉整產生了嚴重的糾紛,有可能涉及到朝政。 [10] 
隨後紐璘與劉整產生了嚴重的糾紛,有可能涉及到朝政。
景定四年(1263年),紐璘被劉整誣告,徵至上都,經調查無事,忽必烈下令釋放。紐璘回途中在昌平便死去。元廷追封為蜀國公,諡忠武。 [10] 

紐璘家族成員

祖父
孛羅帶
曾是鐵木真的怯薛,隨窩闊台滅金國,鎮守河南。隨着紐璘及子孫的發達,孛羅帶被元廷追封為蔡國公,諡武穆。 [7] 
太答兒
又譯作帶答兒、大答,端平二年(1235年)春,輔佐蒙哥侵略阿速、欽察等國立功。淳祐十一年(1251年),蒙哥即位,被授蒙古軍都元帥。淳祐十二年(1252年),太答兒率陝西西海、鞏昌諸軍侵略四川。寶佑元年(1253年),太答兒與汪德臣修築利州(今四川廣元)城,屯田戍守,「欲為取蜀之計」。寶祐二年(1254年),太答兒率蒙古軍向四川西境進發,「攻碉門、黎、雅等城」。寶祐三年(1255年)春,太答兒奉命率軍侵蜀,與兀良合台北進之軍會合,自興元(今陝西漢中)米倉山入蜀。蒙古萬户劉七哥、阿剌魯阿力與宋軍激戰於巴州(今四川巴中縣),失利,被困巴州。蒙古將領速哥忽都、扎力等領兵馳援,越巴州之境而過。接着,蒙古軍沿渠江南下,十月二日,渠江(今四川渠縣)告警。十一月,這支蒙古軍進至重慶附近地區。太答兒在率軍進入重慶地區後死去。其部遂由敏珠爾頭項率領。後追封為蜀國公,諡武定。 [7] 
官至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左丞相
八剌
八剌,襲為蒙古軍萬户
拜延
八剌次子,襲蒙古軍萬户,拜四川行省左丞
八剌長子,官至四川行省平章政事。
次不花台
蒙古軍都元帥。
曾孫

玄孫

紐璘史籍記載

《元史·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六》 [5] 
《新元史·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一》 [6] 
參考資料
  • 1.    《元史·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六》:紐璘偉貌長身,勇力絕人,且多謀略,常從父軍中。
  • 2.    《宋史·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開慶元年,涪州危,又命士璧往援,北兵夾江為營,長數十里,阻舟師不能進至浮橋。時朝廷自揚州移賈似道以樞密使宣撫六路,進駐峽州,檄士璧以軍事付呂文德,士璧不從,以計斷橋奏捷,具言方略。未幾,文德亦以捷聞。
  • 3.    《元史·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三》:西川將紐鄰奧魯官將舉兵應渾都海,八春獲之,系其黨五十餘人於乾州獄,送二人至京兆,請並殺之。二人自分必死,希憲謂海僚佐曰:“渾都海不能乘勢東來,保無他慮。今眾志未一,猶懷反側,彼軍見其將校執囚,或別生心,為害不細。今因其懼死,並加寬釋,使之感恩效力,就發此軍餘丁,往隸八春,上策也。”初,八春既執諸校,其軍疑懼,駭亂四出,莫可禁遏,及知諸校獲全,紐鄰奧魯官得釋,大喜過望。切諭其屬出兵效力,人人感悦,八春亦釋然開悟,果得精騎數千,將與俱西。
  • 4.    《元史·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三》:阿藍答兒復自和林提兵與之合,分結隴、蜀諸將,又使紐鄰兄宿敦為書招紐鄰。
  • 5.    《元史·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2-23]
  • 6.    《新元史·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2-23]
  • 7.    敖長軍. 元代西南世家紐璘家族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8.15-16
  • 8.    敖長軍. 元代西南世家紐璘家族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8.17-21
  • 9.    敖長軍. 元代西南世家紐璘家族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8.21-23
  • 10.    敖長軍. 元代西南世家紐璘家族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