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納巴泰人

鎖定
納巴泰人(阿拉伯文:الأنباط‎;英文:Nabataeans。又譯納巴提人), 是在約旦迦南的南部和阿拉伯北部營商的古代商人。弗拉維奧·約瑟夫斯把敍利亞和阿拉伯的邊界、幼發拉底河至紅海的地命名為“納巴泰”,也就是他們位於綠洲的居住地和名字來源。他們寬鬆的貿易管理網絡以一串綠洲為中心點,但中心點沒有足夠範圍作集體農業,而綠洲間的通路在荒漠周遭毫無防線。在106年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征服納巴泰並併入羅馬帝國,令其文化尤其是罐裝着色陶器業分散,最後永久失落。
中文名
納巴泰人
外文名
阿拉伯文:الأنباط‎
別    名
納巴提人
英文名
Nabataeans

納巴泰人文化

納巴泰人 納巴泰人
[1]  大量的塗鴉和題字(主要是名字、祝賀語)證明納巴泰人的文化圈遠至北方的死海和它曾是廣泛散佈的文明。特別的是廟宇中沒有題字名字分析顯示納巴泰文化包含不止一個種族。不過除了這些外,就再沒有納巴泰其他遺物或文學倖存。最早提及納巴泰人的是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他認為納巴泰的貿易路線和其貨物來源對他們來説是商業機密,所以傳説中的相關資料是不實卻令外人輕信。他説納巴泰人是有10000個戰士的強大部落,在阿拉伯遊牧民族中算是傑出,避開其他部落發展農業、修理房子、和酒的使用,使牧人可在“幸福阿拉伯”(托勒密提出的術語,拉丁轉譯作 Arabia Felix,今也門)交易乳香、沒藥來經營海港業務;亦在埃及交易死海的瀝青。 旱地是他們最佳的守護者,因為在多巖、泥的土壤開鑿的樽形蓄(雨)水塔乃優良的藏身地(更易伏擊侵略者)。納巴泰人的貿易擴張帶來遠至紅海的交叉文化影響。在佩特拉(今約旦)崇拜的神都歸納巴泰人的神獨沙拿(意譯“山神”)和 al-Uzza(意譯“強者/最有勢力者”)管理。

納巴泰人起源

納巴泰人的起源當代仍不明。在腔調相似度而言,傑羅姆(Jerome,37年 - 1xx年)提出納巴泰人和尼拜約人(Nebaioth,在《聖經》《創世記》提及)有關連,但現代歷史學家對早期納巴泰歷史持謹慎小心態度。
在前586年發生的巴比倫囚虜 使猶太陷入權力真空,以東人移居朱迪亞(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的放牧地,納巴泰人碑銘自此留在以東境內(正值安提哥一世攻擊佩特拉失敗,早於312年)。佩特拉或 Sela 是古以東首都。以東人在巴比倫囚虜得益後進入朱迪亞南部,納巴泰人趁機佔領古以東,成功發展商業,併成為亞喀巴灣海岸和 Elath 重要海港的主人。阿加沙克斯(拉丁轉譯:Agatharchus)認為那段時期對當權者很棘手,因為海盜又再破壞埃及和東方的貿易,直至海盜被亞歷山大的托勒密王朝的統治者嚴懲。
納巴泰人首次在歷史舞台出現已經略帶外國文化─自然是阿拉姆文化,他們甚至用古敍利亞文(古阿拉姆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方言文字)寫信給安提哥皇帝。隨着塞琉古帝國衰落,納巴泰人從部落壯大至王國,把其邊界向北擴至約旦以東的富饒國土,但民族自尊沒有使放棄使用阿拉姆文(從硬幣和碑銘可知)。而納巴泰人發明的北阿拉伯文字演化為現代阿拉伯文字。納巴泰人佔領了浩蘭(阿拉伯文:حوران‎;拉丁轉譯:Ḥaurān,今敍利亞南部,在《聖經》《以西結書》47:16-18提及),在約前85年他們的皇帝亞哩達三世(Aretas III)成為大馬士革和“敍利亞山谷”(Coele-Syria,今敍利亞、黎巴嫩邊境)的統治者。
古納巴泰文明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佔領約旦南部地區、迦南和阿拉伯半島北部地區,當時説阿拉姆語的納巴泰遊牧民族逐漸遷移到阿拉伯半島。佩特拉把他們的技能概況地雕刻在約旦山脈的大石頭上,後世因其精湛的水力工程、管理複雜大壩、運河和水庫系統的技術而記住了他們,這些技能幫助他們在這片乾旱的沙漠地區不斷壯大、繁榮發展。人們對其文化了解甚少,沒有書面文字遺留下來。公元前65年他們被羅馬人打敗,後者在公元106年完全控制了這裏,並重新更名為阿拉伯彼得雷亞王朝。大約在公元4世紀,納巴泰人不知因何離開了佩特拉。有人認為,經過幾個世紀的外族統治,納巴泰文明逐漸消失,納巴泰人的土地在完全被阿拉伯入侵者佔領前,他們皈依了基督教。 [2] 

納巴泰人語言

從納巴泰人的題字可見,阿契美尼德帝國滅亡後(前330年),自前200年起阿拉姆語對他們的影響日漸減退。納巴泰字母也從阿拉姆字母中分裂出來。反而阿拉姆方言日漸受阿拉伯方言影響。從300年起,阿拉伯的影響取得壓倒性優勢,換句話説納巴泰語無痕跡地由接近阿拉姆語轉為接近阿拉伯語。而阿拉伯字母在400年從納巴泰字母分裂出來,變得連接、草體

納巴泰人農業

雖然那時沒有當代那麼幹旱,納巴泰人的土地仍只是荒漠,需要特別的農業系統。其一是把部分地劃為多個淺漏斗以在正中種植一棵果樹。荒漠在“雨季”前只會有約幹個下雨日,果樹的周邊範圍會崩潰。“雨季”時,淺漏斗集得的雨水會流入果樹和被果樹下的土壤吸收。如此乾旱的土壤被濕潤時就會保留並貯藏水分。

納巴泰人希臘、羅馬時期

羅馬帝國阿拉比亞行省位置(圖中央是地中海)
希臘文化的輝煌下,佩特拉在前100年迅速建造,人口急增至20,000人。
當初哈斯芒人(Hasmoneans)和塞琉古帝國起鬥爭時,納巴泰人是前者的同盟。之後納巴泰人成為朱迪亞王朝在輝煌時期的競爭者,他們的混亂狀態惹來格奈烏斯·龐培干涉朱迪亞。很多納巴泰人被哈斯芒皇帝阿歷山大·贊拿烏斯(Alexander Jannaeus)強逼改信猶太教. 這皇帝平定納巴泰人叛亂後,侵佔納巴泰人的摩押和 Gilead 兩座城,徵收無指明數量的貢品。在前90年,納巴泰統治者奧保達一世(Obodas I)知道阿歷山大·贊拿烏斯將襲,所以他伏兵於 Gaulane 併成功擊潰猶太陸軍
羅馬軍方在和納巴泰人的戰役失利,因為在前62年馬庫斯·阿米利烏斯·司哥路斯(Marcus Aemilius Scaurus)接受 300 他連得 賄賂以解除圍攻佩特拉(納巴泰人的地),當然部分原因是複雜地形和食物供應短缺。亞哩達三世(Aretas III,納巴泰人的統治者)的朋友約翰·海卡奴斯(John Hyrcanus)被馬卡斯·阿米利暗斯·司哥路斯派去亞哩達三世以錢求和。亞哩達三世同意,並保留了自己的領土包括大馬士革 ,又成為羅馬帝國的封候。
在馬裏卡二世(Malichus II)時期,在羅馬帝國猶太行省代理王大希律王在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豔后)支持下和納巴泰開戰。戰事開初大希律王的軍隊利用大量騎兵搶劫納巴泰和佔領迪安(Dion)。經這挫折後,納巴泰軍隊團兵於卡納薩(拉丁轉譯:Kanatha;今敍利亞)但被擊潰。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的將軍阿西尼奧(Athenio)派卡拿薩人援助納巴泰人,打垮大希律王的陸軍,使後者逃至奧米扎(Ormiza)。但一年後大希律王的軍隊卻蹂躪了納巴泰軍。
有一次猶太行省地震後,納巴泰人造反並侵略以色列,但大希律王馬上越約旦河到費拉德爾菲亞(阿拉伯文:فيلادلفيا، بنسيلفان‎,今作安曼)使雙方紮營暫戰。由阿爾西默斯(Elthemus)領導的納巴泰人改為拒絕作戰,但大希律王卻主動攻納巴泰軍的營地。困惑的納巴泰軍無奈迎戰但被擊敗。當他們撤退時,大希律王包圍其營地並維持了一段時間。部分士兵投降,而其餘的想付500他連得以獲和平但被拒絕。納巴泰軍因長期缺水而被逼出營作戰,不過再被打敗。106年,納巴泰終被羅馬帝國軍隊攻陷,納入猶太行省。
作為羅馬帝國的同盟,納巴泰在一世紀時繼續繁榮興旺。他們的力量範圍伸延至當代也門一帶,而佩特拉仍保持世界市場的地位,儘管新興的尼羅河商路(由邁奧沙默斯(拉丁轉譯 Myoshormus)至科普特)搶了它不少生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