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納土歸宋

(978年發生的事件)

鎖定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繼位,南征北戰,統一了北方,而當時東南一隅的吳越國國力強盛,有抗衡之資。吳越國王錢鏐(liú)之孫錢弘俶,遵循王祖錢鏐“善事中原,維護一統”的家訓,為了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不受大的損失,避免生靈塗炭,做了一次偉大的放棄——取消吳越王位,尊趙氏為帝,舍別歸總,將所部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五十五萬六百八十户、十一萬五千一十六士卒,悉數獻給宋朝,促成中華統一。
這一歷史事件被稱為——納土歸宋。納土歸宋,開創了中國和平統一的先河,當時,長江以南,唯獨吳越國治下百姓免於燐青骨白之苦,其庇斯民甚厚。
中文名
納土歸宋
君    主
錢弘俶
意    義
成為中國和平統一的先河
發生時間
978年5月4日

納土歸宋人物

錢弘俶,生於後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八月二十四日,為吳越國第五任國王,在位時間30年。錢弘俶,字文德,系吳越國文穆王錢元瓘第九子。他先後被封為淮海國王、漢南國王、南陽國王(治所鄧州)等,諡忠懿王,墓址在今河南洛陽孟津縣內。

納土歸宋事件

錢弘俶納土歸宋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的原因是先祖的遺訓。五代十國時期,錢弘俶的祖父錢鏐(liú)一直以治國,以保境安民為基本國策。甚至在病逝時,也不忘叮囑後人要量力而行之,要識時務,如果遇到真主便立刻歸附。而他的子孫們謹記祖宗的教誨,並沒有自大稱帝,而是一直尊奉中原為正朔。這是錢俶納土歸宋的第一個原因,因為他要謹遵祖宗的教誨。
第二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錢弘俶不願意看到吳越百姓為了自己的王位與趙匡胤拼死一戰,寧可將個人榮辱與生死置之度外,也要保全百姓,這是超越人性的大義凜然,為吳越地區保存了文化火種,江以南百姓獨能免於燐青骨白之苦,其庇斯民甚厚。

納土歸宋主要影響

納土歸宋免於兵燹

錢氏家族枝繁葉茂又碩果累累的原因在於一次偉大的歷史放棄——納土歸宋。吳越錢鏐貫徹“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國策,禮賢下士,廣羅人才;獎勵墾荒,發展農桑。特別是他在統治區內興修水利,修建錢塘江海堤和沿江的水閘,防止海水回灌,方便船隻往來。人稱“海龍王”。在位四十年,戰爭很少,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其後的錢氏三代五王,都在祖上治世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變革,成了五代時期最為富有的國度。趙匡胤吞併所有藩國,統一中原後,就把目光轉到了吳越國上。他想揮師南下,統一中國。錢鏐的孫子錢弘俶遵循了祖訓,帶着全族三千餘人趕赴開封,面見宋太祖,俯首稱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納土歸宋事件。富饒美麗的江南河山,避免了一次血雨腥風的踐踏。錢弘俶委曲求全的舉措,讓趙匡胤輕而易舉地實現了統一。錢氏家族也得以保全宗脈,江南百姓更得以免遭戰爭之苦,這無疑是出於錢鏐和錢弘俶的睿智選擇,安寧了一方。由北宋編寫的《百家姓》第一句就是“趙錢孫李”,由於趙氏為帝,所以將“趙”姓排在第一位;將“錢”姓排為第二,都是因為當年的老百姓擁戴錢氏國王為和平統一中國所做的抉擇。
吳越國三代五王,尤以開國錢鏐、歸宋錢弘俶功德卓著。特別是錢弘俶,他不比一般的亡國之君,沒有陳叔寶的荒淫,沒有李後主的懦弱。但只有他在北宋未發一兵一卒之時,納土歸宋。有如此君王,乃吳越百姓之福。我們習慣於歌頌那些誓與國家共存亡而浴血奮戰的英雄們,但這個錢弘俶的功德確實還要大得多。吳越王始終未稱帝,一直臣服於當時北方中央政府,從後晉後漢後周,只是當時諸朝力量不足以統一。所以吳越歸宋不存在民族問題,不能把錢弘俶等同於一般的投降派。歷史上沒有幾個政治人物是主動走下舞台的,即便知道大勢已去,也要傾國之力,號召軍民以保家衞國之名做殊死之搏。有氣節的戰死沙場,無氣節的做了安樂侯。如不存在民族侵略的前提,這種抗爭的實質是利用老百姓的感情捍衞一家之江山。從這個意義上講,錢弘俶其德大焉,他以錢氏一家之利換取吳越免受生靈塗炭,百姓依然安居樂業,功德不可謂為不厚。
錢氏立國,本因時逢亂世,民不聊生。錢鏐為保家園打出了一個吳越國。這位活了八十一歲的國王臨終留下遺言:凡中國之君,雖易異姓,宜善事之。要度德量力,而識時務,如遇真君主,宜速歸附,聖人云順天者存。又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干戈。由此可見,錢弘俶的選擇也是遵循了祖上的遺訓。 [1] 

納土歸宋澤被後世

錢鏐之孫錢弘俶納土歸宋,實現了國家的和平統一,為當時及後世百姓所敬仰。形成錢王文化,賦予臨安特色文化資源,不僅是吳越錢氏家族精神財富,更是臨安乃至吳越地區人民彌足珍貴文化遺產。一直以來,臨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錢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深度挖掘錢王文化內涵,努力打響錢王文化品牌,在全社會營造出傳承錢氏家風、弘揚錢王文化的濃厚氛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