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納什維爾

(美國1975年羅伯特·奧特曼執導的電影)

鎖定
《納什維爾》是羅伯特·奧特曼執導的音樂喜劇片,由亨利·吉布森、傑夫·高布倫、尼德·巴蒂、瑞妮·布拉克利、莉莉·湯普琳、基思·卡拉丹等人出演,於1975年6月11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為能爭取更多的選票和資金,總統候選人的競選負責人約翰到納什維爾邀請眾多歌星登台獻技,結果引起一系列“桃色新聞”和“誤會”的故事 [1] 
中文名
納什維爾
外文名
Nashville
其他譯名
普世歡騰樂滿城
納斯維爾
類    型
喜劇、劇情、音樂
出品公司
Cinéma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CIC)
製片地區
美國
導    演
羅伯特·奧特曼
編    劇
瓊·特克斯巴里
主    演
亨利·吉布森
傑夫·高布倫
片    長
159 分鐘
上映時間
1975年6月11日(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    彩
彩色
imdb編碼
tt0073440
在線播放平台
愛奇藝

納什維爾劇情簡介

正值美國總統大選季節,為了能爭取更多的選票和資金,候選人哈爾·菲利普·沃爾克即將在納什維爾召開政治集會。沃爾克的競選負責人約翰·特瑞普萊特來到納什維爾,招募鄉村歌手在政治集會上表演,結果在歌星和名流中引起一系列的“桃色新聞”和“誤會”。白人歌星漢密爾頓先是不想與政客的政治宣傳活動過多糾纏,但當對方提出幫助他之後的政治競選活動後,他又選擇了參與其中。有夫之婦琳娜,一方面在生活中肩負着妻子的責任,但同時又經不住音樂人湯姆的幾次誘惑,終於背叛了自己的丈夫。普通人蘇琳·蓋伊沒有歌唱才華卻又渴望着能夠登台演出,最終在政客的逼迫下選擇犧牲自己的個人尊嚴,用在酒吧聚會中跳脱衣舞的方式來換取一個與歌星同台演出的機會。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掙扎於納什維爾的傳媒文明和名利誘惑之 [1]  [7] 

納什維爾演職員表

納什維爾演員表

納什維爾職員表

製作人 羅伯特·奧特曼、Scott BushnellRobert EggenweilerMartin Starger傑瑞·温特勞布
導演 羅伯特·奧特曼
副導演(助理) 阿蘭·魯道夫Tommy ThompsonVictor Hsu
編劇 瓊·特克斯巴里
攝影 Paul Lohmann
配樂 Arlene Barnett、Jonnie Barnett、凱倫·布萊克瑞妮·布拉克利加里·布塞、Juan Grizzle、Allan F. NichollsDave PeelJoe Raposo
剪輯 Dennis M. HillSidney Levin
造型設計 Marvin C. Thompson、Ann Wadlington
服裝設計 Jules Melillo
佈景師 Robert M. Anderson
展開
聲音部門
Randy Kelley、Chris McLaughlin、Richard Portman、William A. Sawyer、James E. Webb、Richard Oswald、Donald C. Rogers、Fred Schultz、Dan Wallin
演職員表參考資 [4]  [13] 

納什維爾角色介紹

  • 哈文·漢密爾頓
    演員 亨利·吉布森

    納什維爾本地的著名鄉村歌手,看似熱情和藹、平易近人、重視家庭、敬畏上帝,實則野心勃勃、狂妄自大、狡詐多疑、冷酷無情。雖然在錄製紀念美國建國二百年的專輯,但他心心念唸的根本不是愛國情懷而是如何讓專輯大賣。為了換得沃爾克支持他參選州長,他同意參加為沃爾克造勢的演出。

  • 約翰·特瑞普萊特
    演員 傑夫·高布倫

    在野黨候選人哈爾·菲利普·沃爾克的競選負責人,舉止文雅、八面玲瓏、巧舌如簧。為募集各路歌手參加集會,他信口開河,許下種種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承諾,將眾人玩弄於股掌之上。他在眾歌手面前表現得一片赤誠,稱讚他們的天賦和成就,但轉身就把他們貶得一文不值。

  • 德爾伯特·里斯
    演員 尼德·巴蒂

    琳娜的丈夫,哈文的律師,作為中間人在特瑞普萊特和納什維爾的名流之間牽線搭橋。他是個好色之徒,與妻子兒女關係疏離,甚至不試圖與耳聾的兒子溝通。

  • 芭芭拉·簡
    演員 瑞妮·布拉克利

    鄉村歌手中的傳奇人物。她唯一能表達自己渴望的方式就是唱自己的民謠。當她還是個孩子時,就因為記住了一張唱片裏的歌詞而獲得獎勵,從此開始唱歌,作為藝術家她是成熟的,但作為女人卻沒有,她的丈夫把她當小孩子一樣對待。然而,納什維爾的觀眾知道她是貨真價實的藝術家,為她藝術上的純真所感動。

  • 琳娜·里斯
    演員 莉莉·湯普琳

    律師里斯的妻子,心地善良、極富同情心的家庭主婦,也在合唱團領唱福音聖歌。她深深地愛着自己的兩個聾啞孩子,但她的婚姻並不順利。與浪蕩的歌手湯姆的豔遇能讓她在照顧孩子的沉重負擔中稍作停歇。即使在與湯姆在一起時她也絕不曲意逢迎以博好感。

  • 湯姆·弗蘭克
    演員 基思·卡拉丹

    躊躇滿志的年輕歌手,儘管他的組合只出過一張專輯。他喜怒無常,自我陶醉,躺在卧室裏聽着自己的歌,身邊的女伴換了一個又一個,甚與合作伙伴的妻子有染,而這些人中只有琳娜讓他念念不忘。

  • 奧蓓
    演員 傑拉丁·卓別林

    BBC派來的記者,在納什維爾拍紀錄片,她裝腔作勢,滔滔不絕地發表關於詩學的高談闊論,但她努力想打動的鄉巴佬們根本聽不懂她在説什麼。

  • L. A.瓊
    演員 謝莉·杜瓦爾

    年邁的納什維爾居民格林先生的侄女。她從加州來納什維爾名義上是為探望生病住院的嬸嬸,但她一心只想着與遇到的年輕男子或者歌手調情,對嬸嬸漠不關心,傷透了叔叔的心。

  • 巴尼特
    演員 Allen Garfield

    芭芭拉·簡的丈夫兼經紀人,性情暴躁,一直把芭芭拉當成小孩子。他最初不想和政治扯上關係,拒絕特瑞普萊特示好,但芭芭拉在一次演出中失態,急需補救,他不得不屈從特瑞普萊特的晚議,允許芭芭拉參加政治集會演出。

  • 蘇琳·蓋伊
    演員 Gwen Welles

    咖啡館女招待,急切地想成為歌手。她資質平庸、毫無才化卻一意孤行,自我陶醉,被特瑞普萊特哄騙利用,在舞台上跳脱衣舞。但她自願受辱還甘之如飴,只為了能換得與大明星芭芭拉同台的機會。

  • 珀爾夫人
    演員 Barbara Baxley

    哈文的情婦,在納什維爾經營俱樂部,是音樂界的知名人物。她粗俗、強悍,認為哈文不應在政治上有所偏向,但她自己非常崇拜肯尼迪兄弟,一喝醉了酒就抓住刺殺肯尼迪的話題説起來沒完。

  • 阿爾伯克基
    演員 芭芭拉·哈里斯

    性感又甜美的家庭主婦,為追星和成為歌手而抓住大堵車的機會離開丈夫,到納什維爾找機會。她像沒頭蒼蠅似在城中亂逛,最終由於芭芭拉在政治集會上被槍擊而得到了登台演唱的機會。

  • 巴德·漢密爾頓
    演員 Dave Peel

    哈文的兒子,年輕英俊,但對於自己的人生沒有什麼自主權,一直都在做父親想要他做的事,為哈文處理生意,儘管父親對他像對待僕人一樣。

  • 肯尼·弗雷澤
    演員 David Hayward

    精神異常的小夥子,和母親的關係十分緊張。他租住在格林先生家。在陪伴因為妻子去世而悲痛萬分的格林先生到集會現場尋找L. A.瓊時,他突然槍擊了正在表演的芭芭拉。

角色介紹參考資 [1]  [7-10] 

納什維爾音樂原聲

電影原聲帶
1.《It Don't Worry Me》(Keith Carradine)
2.《Bluebird》(Timothy Brown)
3.《For The Sake Of The Children》(Henry Gibson)
4.《Keep A-Goin'》(Henry Gibson)
5.《Memphis》( Karen Black)
6.《Rolling Stone》(Karen Black)
7.《200 Years》(Henry Gibson)
8.《Tapedeck In His Tractor》(Ronee Blakely)
9.《Dues》(Ronee Blakely)
10.《I'm Easy》(Keith Carradine)
11.《One, I Love You》(Henry Gibson)
12.《My Idaho Home》(Ronee Blakely)
13.《It Don't Worry Me》(Keith Carradine)
發行時間:1975年 [6] 

納什維爾幕後花絮

拍攝花絮
  • 導演奧特曼要求每個演員創作和演唱自己在電影中的歌 [2] 
  • 該片被演員們改動了很多,劇本對於他們來説只是一個嚮導。他們花了大量的時間準備角色,大部分拍攝都是在即興發揮下完成 [2]  。芭芭拉·簡在奧普利·貝拉鄉村劇場上的獨白戲就是扮演者瑞妮·布拉克利親自寫的劇 [9] 
  • 在該片拍攝撞車場景期間,路過的司機們停下他們的車,揹着急救藥箱和毯子趕到“車禍”現 [2] 
  • 該片所有歌曲都是現場錄音的,而不是在錄音棚事先錄好 [2] 
  • 雖然Gwen Welles扮演的蘇琳是個毫無音樂才華的角色,但是導演奧特曼還是要求她上唱歌課,以便唱得更 [2] 
  • 該片電視廣告風格的片頭是設計師丹·佩裏受到深夜電視廣告和那些廉價音樂專輯封面的啓發製作的。當時電視台一條廣告的時間是60秒,佩裏也按照這個時長製作片頭,那些“廣告詞”是他根據那些滯銷唱片的廣告寫出來 [11] 
  • 該片片頭中出現的插畫,出自當時的納什維爾電影協會主席比爾·邁爾斯。他受邀跟隨劇組,以完成一篇電影報道。為配合文章,他根據主要人物畫了一幅插畫,正巧被導演奧特曼看到。奧特曼認定邁爾斯的畫捕捉到了自己電影的精髓,便花2000美元買下這幅畫。原本奧特曼是想用此畫做海報,但被製片廠拒 [11] 
  • 該片片頭裏的污點和劃痕並不是年代久遠造成的,而是故意為之。因為片長太長,派拉蒙為票房考慮要求導演奧特曼刪減時長。氣憤的導演找到丹·佩裏商量報復片商的辦法,於是,佩裏把廠標膠片從盒子裏拿出來扔在地上揉搓一番後再放回去。等到剪輯人員拿出這段膠片時發現膠片已經受損而大驚失色的時候,佩裏堅持稱這就是導演要的效 [11] 
  • 導演奧特曼拍了可以放映70小時的膠片,剪輯師把它剪成8小時的毛片,後來減為6小時,分上下集,接着再壓縮為三個半小時,最後公映的版本是160分 [11] 
穿幫鏡頭
  • 該片中在小汽車撞上公交車導致的連環相撞事故中,可以看到一個警察在揮手,另一個拿着手提式擴音器。
  • 該片結尾部分,在人羣中的肯尼·弗雷澤正穿着一件體恤衫,這是他整部電影都穿着的。然而在芭芭拉·簡開始獨唱的時候,他走進人羣中,穿着的是一件棕色夾克。

納什維爾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獲獎獎項
獲獎方
備註
1975年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最佳女配角
瑞妮·布拉克利
獲獎
1976年
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
《納什維爾》
提名
最佳導演
羅伯特·奧特曼
提名
最佳女配角
瑞妮·布拉克利
提名
最佳女配角
莉莉·湯普琳
提名
最佳原創歌曲
基思·卡拉丹
獲獎
第48屆美國金球獎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影片
《納什維爾》
提名
電影類-最佳導演
羅伯特·奧特曼
提名
電影類-最佳男配角
亨利·吉布森
提名
電影類-最佳女配角
莉莉·湯普琳
提名
電影類-最佳女配角
芭芭拉·哈里斯
提名
電影類-最佳女配角
瑞妮·布拉克利
提名
電影類-最佳女配角
傑拉丁·卓別林
提名
電影類-最佳編劇
瓊·特克斯巴里
提名
電影類-最佳女新人
瑞妮·布拉克利
提名
電影類-最佳女新人
莉莉·湯普琳
提名
電影類-最佳原創歌曲
基思·卡拉丹
獲獎 [3] 
第48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電影獎-最佳原聲
William A. Sawyer
Richard Portman
James E. Webb
Chris McLaughlin
獲獎
電影獎-最佳女配角
瑞妮·布拉克利
提名
電影獎-最佳女配角
Gwen Welles
提名
電影獎-最佳劇本
瑞妮·布拉克利
提名
電影獎-最有前途新人主演
莉莉·湯普琳
提名
第48屆法國凱撒獎
最佳外國電影
《納什維爾》
提名
第48屆意大利大衞獎
最佳外國電影
《納什維爾》
獲獎
美國編劇工會獎
最佳劇情類原創劇本
瓊·特克斯巴里
提名
獲獎記錄參考資 [3]  [12] 

納什維爾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該片的來源歸功於一次羅伯特·奧特曼的拒絕。最初奧特曼被邀請執導另一個故事發生在納什維爾的電影。奧特曼拒絕了那個項目,但開始對背景感興趣。於是,奧特曼派他的劇本主管瓊·特克斯巴里到納什維爾,去調查那裏並做好記錄。她寫了一則日記,這則日記後來就變成了該片劇本的雛 [2] 

納什維爾製作發行

製作發行方
製作公司
1.派拉蒙影業公司(美國)
2.美國廣播公司(美國)
3.ABC Entertainment
發行公司
1.派拉蒙家庭視頻公司(美國)
2.派拉蒙影業公司(美國)
3.Cinema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4.美國廣播公司
5.Argentina Video Home(阿根廷 [5] 
上映時間
上映/發行日期
國家/地區
1975年6月11日
美國
1975年9月21日
英國
1975年11月12日
法國
1975年12月12日
瑞典
1975年12月12日
芬蘭
1976年1月15日
阿根廷
1976年1月16日
愛爾蘭
1976年2月6日
意大利
1976年3月12日
西德
1976年4月3日
日本
1976年4月15日
荷蘭
1976年4月22日
比利時
1976年6月16日
西班牙
1976年9月30日
烏拉圭
1976年10月8日
波蘭
1976年12月3日
丹麥
1978年6月8日
葡萄牙
1999年10月7日
美國
2000年10月5日
澳大利亞
2007年10月11日
希臘
2011年7月6日
法國
2014年6月6日
澳大利亞
2014年10月17日
以色列
2017年11月16日
美國 [5] 

納什維爾影片評價

該片是一部關於納什維爾的故事紀錄片,也是在水門事件直接影響下拍成的政治寓言,講述了愛和性、心碎和痊癒交織在一起的故事,狡猾地諷刺了美國人的虛情假意。但首先,它是獻給那些受創者和悲傷者的一首温柔的詩 [8] (美國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評)
該片就是人們期盼已久的“最阿爾特曼”的電影。它融會貫通,一改《陸軍野戰醫院》《空中怪客》和《加州分裂》的惡作劇風格,變成了一種朱庇特式的青春少年的幽默。導演打破銀幕的邊框,讓銀幕上的情節和鏡頭背後的生活融為一體。該片並不是以觀眾所熟悉的模式來組織情節的,然而觀眾卻並不會質疑其中的邏輯,因為從鏡頭的節奏中已經獲得了邏輯。該片的每個情節都連貫得輕鬆自如,似乎是一氣呵成 [9] (美國影評人保利娜·凱爾評)
羅伯特·奧特曼在該片中展現了極富原創性的敍事方式,令人歎為觀止。遺憾的是,他的思維在當時過於超前,以至於曲高和寡,電影的敍事革新被廣為詬病,但正是這種革新成就了這部電影。雖然沒有什麼現成的前例可供借鑑,但片中採用的複合敍事手法已然相當純熟。奧特曼徹底擯充電影主角的概念,創造了點彩敍事法,這種方法依靠諸多小故事和次要場景,如點彩繪畫一般構建出完整的敍事。奧特曼將“多線敍事”的作用發揮到極致。該片是一部卓爾不凡的電影,演員挑選任人唯才,類型改造打破窠臼,聲音運用極富創意,拍攝手法即興隨心,片段並置意味深長,導演對觀眾的理解能力充滿信心。那些從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探索複合敍事手法的導演,論敍事手法的複雜性,無人能望奧特曼之項背。面對這部採用點彩法敍事,依照主題關聯結構全片的巔峯之作,後輩導演只有頂禮膜拜,再奮起直 [10] (美國羅斯-霍曼理工學院電影學與文學專業名譽教授彼得·F·帕沙爾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