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鰭鮊

(鯉科鮊屬的一種魚類)

鎖定
紅鰭鮊,是鯉形目鯉科鮊屬的魚類。紅鰭鮊體延長,側扁,背部顯著隆起,腹淺弧形,在腹鰭鰭基部處凹入,腹面自胸鰭基部至肛門具有一肉稜,體背側灰色,腹側銀白色,背鰭和尾鰭淺灰色,臀鰭紅色 [8] 雌體比雄體大 [9] 
紅鰭鮊分佈於中國各地,常見於河北、北京和天津等各種水域中,棲息在水草繁茂的河道或湖泊裏;幼魚常羣集,冬季在深水處越冬 [10] 紅鰭鮊為肉食性魚類,成魚主要捕食小型魚類,亦食少量水生昆蟲、蝦和枝角類等無脊椎動物;幼魚則主要攝食枝角類、橈足類和水生昆蟲。紅鰭鮊生殖季節在5~7月間,5月中旬至6月上旬為其產卵盛期,卵黏性,產出後即粘附於水草上發育;在生殖季節雄魚頭部、背部和胸鰭的鰭條上均分佈有細小、白色的珠星,尤以頭部為多 [11] 
紅鰭鮊味甘,性平,具有開胃消食,健脾行水的功效 [12] 紅鰭鮊由於分佈廣,數量亦多,在天然漁獲物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具有一定的漁業價值 [13] 紅鰭鮊價格低廉,在市場上受消費者歡迎;家庭多紅燒或掛糊炸食,還可加工成罐頭 [14] 
中文名
紅鰭鮊 [8] 
拉丁學名
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
別    名
短尾鮊
黃掌皮
噘嘴子浮鰱
外文名
Redfin cult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鯉形目
鯉科
鮊屬
紅鰭鮊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鯉亞目
亞    綱
輻鰭亞綱
亞    科
鮊亞科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Basilewsky,1855
保護級別
(IUCN)2010年 ver 3.1——無危(LC) [2] 
中文學名
紅鰭鮊

紅鰭鮊形態特徵

背鰭Ⅲ-7;臀鰭Ⅲ-25~27;胸鰭Ⅰ-13~14;腹鰭Ⅰ-8。側線鱗59~62(上鱗數:11~12,下鱗數:5-Ⅴ)。背鰭前鱗53,圍尾柄鱗17~18。鰓耙25~29。下嚥齒3行,2·4·4-5·4·2或2·4·4-4·4·2。
體長59~232毫米。體延長,側扁,背部顯著隆起,腹淺弧形,在腹鰭鰭基部處凹入,腹面自胸鰭基部至肛門具有一肉稜 [8]  ,,尾柄較短,尾柄長為尾柄高0.8~1.1倍。體長為體高3.4~4.1倍,為頭長3.6~4.3倍。頭中大,背面略平坦。頭長為吻長3.1~3.7倍,為眼徑3.3~4.2倍,為眼間隔3.9~4.9倍。眼中大,上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徑為跟間隔1~1.3倍。眼間隔略寬平。鼻孔每側2個,上側位,近於跟前緣。口中大,上位,直裂。下頜上翹,突出於上頜之前。唇薄,下唇褶連續。上頜骨後端伸達鼻孔前緣下方。無須。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細長,密列。下嚥骨狹長。下嚥齒和端鈎狀。
體被較小圓鱗。側線稍下彎,後部伸延於尾柄中央。
背鰭基部短,起點在腹鰭起點後上方,距吻端的距離大於距尾鰭基的距離,末根硬棘狀鰭條盾緣光滑。臀鰭基部長,起點在背鰭基部稍後下方。胸鰭下側位,幾伸達腹鰭起點。腹鰭較胸鰭短,起點距胸鰭起點較距臀鰭起點為近,不伸達肛門。尾鰭分叉,下葉稍長。
鰭鮊體背側灰色,腹側銀白色 [8]  ,腹膜白色或淡灰色,鰾分3室,中室較長大,後室極小。
背鰭和尾鰭淡灰色 [3]  淺灰色 [8]  。臀鰭桔紅色 [3]  或紅色 [8] 雌體比雄體大 [9] 
紅鰭鮊

紅鰭鮊近種區別


紅鰭鮊
體量
體長59~232毫米
體長150~431毫米
特徵
體延長,側扁,背部顯著隆起,腹淺弧形,在腹鰭鰭基部處凹入,腹面自胸鰭基部至肛門具有一肉稜,體背側灰色,腹側銀白色,背鰭和尾鰭淺灰色,臀鰭紅色
體型較大。體細長、側扁,呈柳葉形;頭背面平直,頭後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頜堅厚急劇上翹,豎於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圓;鱗小;尾鰭呈深叉形。體背淺棕色,體側銀灰色,腹面銀白色,背鰭、尾鰭呈淡紅色
圖片
紅鰭鮊 紅鰭鮊
翹嘴鮊 翹嘴鮊

紅鰭鮊生活習性

紅鰭鮊喜棲息於水草繁茂的湖泊中,在河流中通常生活在緩流裏。適應能力較強,能在鹼度較大的水體中生存。生長較慢。紅鰭鮊為兇猛性肉食性魚類。幼魚以枝角類橈足類水生昆蟲為食,成魚以魚、蝦、螺、昆蟲、幼蟲和枝角類等為食。 [4]  [5]  幼魚常羣集,冬季在深水處越冬 [10] 

紅鰭鮊分佈範圍

紅鰭鮊分佈於中國各地,常見於河北北京天津等各種水域中 [10]  ,主要分佈於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中國海南島與台灣亦有分佈。 [3]  [5]  韓國、朝鮮、蒙古、俄羅斯、越南也有分佈。 [2] 
紅鰭鮊分佈圖 紅鰭鮊分佈圖

紅鰭鮊繁殖方式

紅鰭鮊自然繁殖

3齡性成熟。繁殖季節自小滿至小暑生殖季節在5~7月間,5月中旬至6月上旬為其產卵盛期 [11]  ,歷時約50天。親魚大多集中在水草繁茂的敞水區,或沿岸泄水區產卵。卵具粘性,卵粒大,卵徑0.7~1.3毫米。產出後便附着在水草上發育,在馬來眼子菜聚草的莖、葉和菱的根鬚上,粘附的卵尤多。產卵時親魚甚活躍,常躍出水面,擊水之聲可聞。 [4]  [6]  [5]  在生殖季節雄魚頭部、背部和胸鰭的鰭條上均分佈有細小、白色的珠星,尤以頭部為多 [11] 

紅鰭鮊人工繁殖

  • 親魚來源
採用人工繁殖的親魚,或從天然水域中採捕野生的紅鰭鮊魚種,在普通養魚池塘培育至性腺發育成熟。收集來的魚種要求魚體健壯無傷,並經過30克/升的食鹽溶液浸浴消毒10~15分鐘後再下池培育。 [4] 
  • 親魚培育
收集來的紅鰭鮊按常規養魚方法管理。每天投餵少量鮰魚飼料或麥皮等商品飼料,不定期地向池中投放採集來的水蚤、橈足類以及小雜魚蝦等天然活餌料。整個培育過程應十分注意水質控制,經常注換水,保持池水清新,溶氧充足,促其性腺發育成熟。在培育過程中要注意儘量減少拉網次數,以免頻繁操作使親魚跳竄受傷而影響其性腺的正常發育。 [4] 
  • 親魚選擇
總的挑選原則是個體大、健壯、無傷、性腺已發育成熟,一般個體重0.5~0.75千克。性成熟雌魚的腹部膨大而鬆軟,卵巢輪廓明顯,生殖孔微紅。性成熟雄魚的副性徵明顯,頭部及體表出現“追星”,手摸有粗糙感覺,輕壓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4] 
  • 人工催產
人工催產時間選擇4月底至5月初為宜,這時的水温對親魚催產、受精卵的孵化是適宜的。用於人工催產的親魚,最好選用3冬齡以上,個體重0.5千克以上,且魚體健壯無傷,性腺發育成熟的親魚,以保證有較多的懷卵量和良好的催產效果。將選好的親魚置網箱中待用,雌雄比例為1∶2。催產藥物為鯉魚腦垂體(PG)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採用腹鰭基部一次性注射,以減少操作造成親魚損傷。雌魚的催產劑量為PG4粒/千克或HCG1000IU/千克,雄魚的劑量減半。催產注射時間下午15~18時進行。親魚注射完畢即移至已事先佈置魚巢(棕片)的直徑4米、水深1.2米的圓形水泥環道池中,每口放2~3組親魚,隨後開始沖水1小時左右,臨產前(當親魚在水面追逐時)再衝水1小時左右,以增加刺激。水温24~27℃範圍內,效應時間為12~15小時。產卵持續時間為1.5~2小時。 [4] 
  • 人工孵化
紅鰭鮊的受精卵屬粘性卵,淺黃色,卵徑1.2毫米左右。由於環道池既作“產卵池”,又當“孵化池”,因此產卵結束時,將親魚及時移出環道池。另外,考慮到人工魚巢附卵不很均勻,環道池的池壁和池底也會粘附受精卵,因此在孵化早期適當加大流水量,以增加池水交換量,保持水中溶氧充足。在水温24~27℃條件下,受精卵經28小時孵出仔魚。剛孵出的仔魚長約4毫米,魚體透明細小,卵黃囊較大,活動能力弱;2日齡仔魚長約5毫米,魚體呈半透明狀,眼點明顯,活動能力增強,從擺遊向平遊過渡;3日齡仔魚長約6毫米,卵黃囊消失,腰點形成,體色逐漸變深,開始平遊,消化器官發育基本完成,可開口攝食,此時開始投餵少量蛋黃等餌料,並適時移至魚苗池進行夏花魚種培育。 [4] 

紅鰭鮊養殖技術

  • 育苗池準備
用於紅鰭鮊夏花魚種培育的池塘為普通的魚種培育池即可,面積在700~1200平方米,泥質底,蓄水深1.3~1.5米。進苗前10天,按常規方法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培育池進水可用60目的篩絹袋過濾處理,水源的水質清新,無污染。水位先控制在0.6米左右並進行“肥水”,以備魚苗下塘。 [4] 
  • 魚苗放養與培育
紅鰭鮊仔魚下塘時間均定為7~8日齡時進行,主要考慮的是紅鰭鮊剛孵出的魚苗特別細小嫩弱,待仔魚相對粗壯時下塘可提高夏花魚種培育成活率。儘管仔魚下塘時間較其它魚苗延長,由於紅鰭鮊仔魚魚體扁薄細嫩,不象“家魚苗”那樣容易操作,因此下塘操作過程仍須小心仔細,捕苗、計數等應採取帶水操作,以避免魚苗傷亡。放養密度均在7萬尾/畝左右。魚苗採用“肥水”下塘方式放養,前期以投餵黃豆漿為主,隨着魚苗個體增長,改投鰻魚飼料、米糠、麥皮以及鮰魚配合飼料等,每天投餵2~3次,直到夏花魚種出塘。由於紅鰭鮊偏肉食性,培育期間,要不定期地向培育池投放水蚤、橈足類等浮游動物,以補充天然活餌料的不足,保證魚苗的生長需求。適時加註新水,保持正常培育水位和水質清新。同時,按照常規魚類夏花培育管理辦法,每天巡塘,觀察並記錄氣候、水質、魚的攝食活動及生長等情況。培育紅鰭鮊夏花魚種可選用常規魚種池,小型水泥池當然也行,但管理相對困難。另外,紅鰭鮊較常規家魚性情暴躁、易跳,離水很快死亡,出塘前應經過數次拉網和“上箱”鍛鍊,操作過程務必小心,不要使魚苗受傷。夏花魚種出塘前,經2~3次拉網和“上箱”鍛鍊,但是拉網及“上箱”的密度也不應過大,以免造成局部缺氧而死亡。經過鍛鍊的魚苗活力明顯增強,可按常規魚苗的出塘方法進行包裝和運輸。 [4] 

紅鰭鮊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0年ver 3.1——無危(LC)。 [2]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2015年5月20日)——無危(LC)。 [7] 

紅鰭鮊主要價值

紅鰭鮊食療

紅鰭鮊味甘,性平,具有開胃消食,健脾行水的功效。

紅鰭鮊經濟價值

紅鰭鮊由於分佈廣,數量亦多,在天然漁獲物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具有一定的漁業價值 [13] 紅鰭鮊價格低廉,在市場上受消費者歡迎;家庭多紅燒或掛糊炸食,還可加工成罐頭 [14] 
參考資料
  • 1.    紅鰭鮊  .itis[引用日期2020-01-07]
  • 2.    紅鰭鮊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1-07]
  • 3.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編著,海南島淡水及河口魚類志,廣東科技出版社,1986.12,第91頁
  • 4.    朱存良, 張玉. 紅鰭鮊的生物學特性及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J]. 當代水產, 2007, 32(7):24-25
  • 5.    王鵬,陳積明,劉維編著,海南主要水生生物,海洋出版社,2014.06,第69-70頁
  • 6.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上海市水產研究所編著,上海魚類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12,第155頁
  • 7.    關於發佈《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的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20-12-02]
  • 8.    王鵬,陳積明,劉維編著,海南主要水生生物,海洋出版社,2014.06,第69頁
  • 9.    王所安等編著,河北動物志 魚類,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05,第98頁
  • 10.    王所安等編著,河北動物志 魚類,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05,第98頁
  • 11.    浙江動物志編輯委員會編,浙江動物志 淡水魚類 Fresh Water Fishes,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03,第61頁
  • 12.    周靜,楊衞平編,食療本草彩色藥圖,貴州科技出版社,2019.12,第100頁
  • 13.    浙江動物志編輯委員會編,浙江動物志 淡水魚類 Fresh Water Fishes,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03,第61頁
  • 14.    中國水產雜誌社編,中國經濟水產品原色圖集,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0,第152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