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馬蹄草

(中藥)

鎖定
紅馬蹄草,中藥名。為傘形科植物紅馬蹄草Hydrocotyle nepalensis Hook.的全草。分佈於西南及陝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具有清熱利濕,化瘀止血,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感冒,咳嗽,痰中帶血,痢疾,泄瀉,痛經,月經不調,跌打傷腫,外傷出血,癰瘡腫毒。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傘形目
傘形科
天胡荽屬
紅馬蹄草
中文學名
紅馬蹄草
採收時間
夏、秋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
毒    性
無毒

紅馬蹄草別名

馬蹄肺筋草、接骨草、塌菜、八角金錢、大葉止血草、水錢草、大雷公根、大地星宿、金錢薄荷、大葉止血蓮、紅石胡荽、大雷公藤、銅錢草、一串錢、大馬蹄草

紅馬蹄草入藥部位

全草。

紅馬蹄草性味

味苦,性寒。

紅馬蹄草歸經

歸肺、肝、大腸經。

紅馬蹄草功效

清熱利濕,化瘀止血,解毒。

紅馬蹄草主治

感冒,咳嗽,痰中帶血,痢疾,泄瀉,痛經,月經不調,跌打傷腫,外傷出血,癰瘡腫毒。

紅馬蹄草相關配伍

1、治銅錢癬,痔瘡:鮮紅馬蹄草加食鹽搗爛,取汁外搽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治皮膚丹毒,帶狀皰疹:(紅馬蹄草)鮮草適量。搗爛兑水、醋外搽,每日5-6次。(《湖南藥物志》)

紅馬蹄草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紅馬蹄草使用注意

孕婦禁用。

紅馬蹄草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紅馬蹄草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5-45cm。莖匍匐,斜上分枝,節上生根。單葉互生;葉柄長4-27cm;托葉膜質,先端鈍圓或有淺裂;葉片膜質,腎形,長2-5cm,寬3.5-9cm,邊緣5-9淺裂,裂片三角形,有鈍鋸齒,基部心形,疏生短硬毛。傘形花序數個簇生於莖端葉腋,花序梗長0.5-2.5cm,有柔毛;小傘形花序有花20-60,常密集成球形的頭狀花序;花柄極短;小總苞片倒卵形;無萼齒;花瓣卵形,白色,有時有紫紅色斑點;花柱幼時內卷,花後向外反曲。雙懸果近圓形,長1-1.2mm,寬1.5-1.8mm,基部心形,兩側扁壓,常有紫色斑點,成熟後常呈黃褐色或紫黑色,中稜和背稜顯著。花、果期5-11月。

紅馬蹄草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50-2000m的山坡、路旁、陰濕地、水溝和溪邊草叢中。分佈於西南及陝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紅馬蹄草性狀鑑別

葉多皺縮成團,展開後長約15-30cm,莖纖細柔軟而彎曲,有分枝,被疏毛,節上生根。單葉互生,葉柄基部有葉鞘,被毛;葉多皺縮,完整葉呈圓腎形,5-9掌狀淺裂,裂片先端鈍,基部心形,邊緣有缺齒,具掌狀葉脈,兩面被紫色短硬毛。質脆。氣微,味淡。

紅馬蹄草相關論述

1、《重慶草藥》:“去瘀生新,除寒解表。瘡口發癢者,敷之去風熱止癢;骨折脱臼者,外包可接骨投榫。”
2、《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消腫解毒,活血止血。”
3、《四川常用中草藥》:“清肺熱,散血熱。治吐血,跌打損傷,感冒咳嗽等症。”
4、《西藏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消食和胃。主治赤白痢,水瀉,傳染性肝炎,肺熱咳嗽,瘡癰腫毒。
5、《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治肺熱咳嗽,痰中帶血,月經不調,痛經。”
6、《廣西民族藥選編》:“切碎或研粉與雞蛋蒸服,治肺結核,哮喘,支氣管炎。水煎服,治尿道炎。搗汁塗,治帶狀皰疹。”
7、《台灣藥用植物志》:“治眼病,腹病,瘧疾,創傷,驅除蛔蟲等。”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潘遠根、謝照明.《湖南藥物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
  • 3.    王錦鴻、陳仁壽.《臨牀實用中藥辭典》:金盾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