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頸袋鼠

鎖定
紅頸袋鼠(Macropus rufogriseus)是一種中等體型的袋鼠,生活在較温和及肥沃的澳洲東部。它們是最大的小袋鼠(wallaby)之一,故有時被誤認為是袋鼠(kangaroo)。雄性重於20公斤,體長90釐米。
中文名
紅頸袋鼠
拉丁學名
Macropus rufogriseus
外文名
Red-necked Wallaby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雙門齒目
袋鼠科
大袋鼠屬
紅頸袋鼠
分佈區域
較温和及肥沃的澳洲東部

紅頸袋鼠簡介

紅頸袋鼠分佈於澳大利亞東部的熱帶雨林中,有時也到附近的草地上活動。以各種草本植物、樹木果實和種子以及昆蟲等為食 [1] 

紅頸袋鼠物種學史

幼年雌性紅頸袋鼠。在英國阿蓋爾-比特的洛蒙德湖有小數羣族的紅頸袋鼠。於1975年,在温比思奈得野生動物園有兩對紅頸袋鼠,至1993年,其數量就上升至26只。在坎布里亞的峯區及東蘇塞克斯的亞士頓森林都有指曾出現小量的紅頸袋鼠。它們是於1900年代引進的,但估計現時已經在當地滅絕。
於1870年,有幾隻小袋鼠由塔斯曼尼亞運送往新西蘭的基督城。它們包括了兩頭雌性及一頭雄性,後來被放生。於1874年在獵人山有它們的蹤跡,經年後它們大幅的增加。現時估計小袋鼠成為了獵人山的住客,在約350000公頃的地方生活。有些人因它們數量的增加而認為它們是害蟲 [1] 

紅頸袋鼠形態特徵

紅頸袋鼠的特徵是其黑色的鼻子及爪子,上唇的白紋,灰色的毛皮及兩肩之間的紅點。它的體長29~62釐米,尾長27~51釐米,體重1.8~9.1千克。體毛主要為褐色,頸部為紅棕色。頭小,顏面部較長。眼大。耳長。前肢小,後肢長。尾粗長,主要是保存脂肪和跳躍奔跑或站立時平衡身體。在乾旱酷熱或暴雨洪水十分頻繁的時候,這條和身體差不多長的粗壯的尾巴就像駱駝的駝峯一樣,成了自己肌體的“小倉庫以供應調劑營養,維持生命紅頸袋鼠的後肢十分強健,而它的前肢則因為用得少而退化到不及後肢的八分之一。它的後腳上無拇趾,第二、第三個連在一起,上面有兩個爪子用來梳理身體各部的皮毛,第四趾和爪子特別長和強壯。

紅頸袋鼠生活習性

紅頸袋鼠很多時間都是獨自生活的,但仍有較稀疏的羣族,往往都有共同哺食的地方。它們於晚間覓食,尤其是在陰天或近黃昏時份,吃接近遮蔽處的草。

紅頸袋鼠分佈範圍

紅頸袋鼠棲息澳洲東部海岸及高地之間的叢林及硬葉植物森林,即由昆士蘭的羅克漢普頓至南澳洲州、塔斯曼尼亞及巴斯海峽的大部分島嶼上。
紅頸袋鼠
紅頸袋鼠(5張)
在塔斯曼尼亞,新南威爾士東北部及昆士蘭海岸,紅頸袋鼠的數目在過往30年暴升,原因是被獵殺的危機減少,及消除後的森林變成適合它們晚間覓食的草地並有草叢作日間遮蔭。但是在維多利亞州,不知為何它們卻不怎麼普及 [1] 

紅頸袋鼠亞種分化

紅頸袋鼠有兩個亞種
塔斯曼尼亞的斑氏小袋鼠(M. r. rufogriseus)較為細小,有較長及粗糙的毛,於夏天末(約2月至4月)繁殖。雌性的斑氏小袋鼠若非在正常季節有孕,則會在8個月後誕下幼獸。它們可以生活在人類的附近,曾發現它們在都市的草坪上覓食。
另一個亞種是大陸上的M. r. banksianus,全年都僧繁殖。有趣的是飼養下的紅頸袋鼠有穩定的飲食時間。

紅頸袋鼠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5年 ver 3.1——無危(LC)。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