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陶獸形器

鎖定
紅陶獸形器,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通高21.8、通長22.3、體寬14.5、足高7.9-8.4釐米,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酒器。夾砂紅陶,通體磨光,圓面聳耳,遍施紅色陶衣,光潤亮澤。拱鼻,張口,鼓腹,四足,短尾上翹,耳穿小孔,背裝弧形提手,尾根部一筒形注水口,可受水,嘴可出水,體肥壯,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積,四足立起便於加熱,造型生動美觀,近似豬或狗形。全器構思巧妙,即是使用器,又不失藝術情趣,準確的把握了動物各部位的比例結構和體形特徵,表現出大汶口先民們高超的製陶水平。 [1] 
中文名
紅陶獸形器
館藏地點
山東博物館
出    土
1959年
地    點
于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
此壺高
21.6釐米

目錄

紅陶獸形器文物歷史

在遠古,先民過着茹毛飲血的生活。後來,知道了用火,懂得了熟食。在燒烤過的土變得異常堅硬;而泥土摻和適量的水,便會有粘性和可塑性。先民們用稀泥糊在籃筐上,偶然被火燒,籃筐燒沒了,剩下了陶質的容器。又不知過了多少年反覆實踐,人們懂得了將可塑性的泥土做成器皿,在火上燒烤,於是,產生了陶器。人類有了陶器,更利於熟食,更好地貯存什物。陶器在人類生活中起到巨大的作用,恩格斯説,人類學會製陶術,標誌着人類矇昧時代的結束,野蠻時代的開始。
紅陶獸形壺 紅陶獸形壺
傳説陶器是由一個叫嫘祖的發明,傳授給眾人的。考古資料表明,全國各地在新石器時代都生產陶器。最早的陶器,一般用泥搓成成條,一圈圈地盤築成器,即所謂的盤築法。在甘肅大地灣等地還發現有將泥先捏成塊,拼接成器的,即所謂拼接法。人們學會了製陶,更進一步探索,用輪修整陶坯的口沿,使之光整,陶器的製作工藝於是日臻成熟。陶器的產生和發展,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石器時代某些部族共同體的存在及其物質文化水平,從陶器上可以得到一定的反映,同時在古代保留下來的遺存中,以陶器為最多,因之在考古學中把陶器作為衡量文化性質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十年代,當大汶口文化剛被人們發現之初,發達的養豬業就成了這個文化的一個顯眼的突出特點。考古學家發現泰安大汶口墓地流行豬頭隨葬,其中有一座大型墓,墓主人隨葬的獵頭多達14個。在三里河遺址的一座房址的旁邊,被清理的一個袋狀窖穴裏發現埋有5具完整的幼豬骨架,考古學家認為這個遺址可能是一處地穴式豬圈。這件紅陶獸形壺是家畜養業在原始造型藝術上的生動反映,同時也體現了大汶口文化的居民已經能夠抓住動物的一瞬間的有趣的動作,並用自己的雙手把它藝術地表現出來。
紅陶獸形器在新石器時代中發現不多,在大汶口遺址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墓葬用豬隨葬,養獵業相當發達。當時人們的生活需要豬,而死後還將豬作為私有財產隨葬墓中,豬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於是便有人將豬的形象塑成器物以供使用和觀賞。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是先後相承的兩個文化,故均出土相類似的獸形陶器。這件大汶口獸形陶器,雕塑生動自然,無一牽強做作之處,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獸形器的佳作。從獸形器的造型上可看出,大汶口文化的先民們已經掌握了動物各部位的比例結構和體形外表的不同凸凹高低,使人不管從正面、側面或任何不同的角度看,都能給人以逼真的感覺,表明先民們的陶塑才能已經達到了突破寫實來進行創作的階段,在造型藝術上已有很深的造詣。
因此,可以這樣説,陶器的出現,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智慧火花的迸進,更不能把它當作偶然遇到的“機遇發現”。它應該是在一定社會歷史和技術條件下產生的並對物質環境改造的能力的反映;應該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依我自己的直觀和洞察力對自然規律的發現和運用的結果;還應該把它看作是人類對水、火和泥土的征服。對此,歷史學家郭沫若在他寫的一首詞裏,給陶器的出現作出了富有哲理的科學解釋,充分顯示着藝術可以產生並揭示真理的動力。這首詞是:“土是有生之母,陶為人所化裝,陶人與土配成雙,天地陰陽醖釀。水、火、木、金協調,宮、商、角、徵交響。匯成陶海嘆江洋,真是森羅萬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