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軍醫院遺址

鎖定
紅軍醫院遺址位於萬寧市和樂鎮六連嶺雙溝嶺。
中文名
紅軍醫院遺址
地理位置
萬寧市和樂鎮六連嶺雙溝嶺
創辦機構
中共萬寧縣委
瓊崖紅軍醫院的前身是中共萬寧縣委創辦的雙溝嶺臨時醫院。1928年,萬寧縣農民舉行暴動,瓊崖特委派出東路工農革命軍第二營前往營救,數千名羣眾得以脱險,其中有20多名傷員由工農革命軍救護到萬寧縣委駐地荔枝坎,隨後又轉到六連嶺革命根據地的雙溝嶺。縣委建立起臨時醫院,對傷員進行搶救治療。當時沒有醫生,縣委派員到龍滾文曲村請鄉村中醫馮朝益來臨時醫院給傷員治療。分界墟戰鬥,我軍受傷的指戰員更多,有些傷員生命危在旦夕;紅軍裏的醫療組織又很不健全,有些連隊連衞生員都沒有。為了及時搶救和醫治紅軍傷病員,1928年2月,中共瓊崖特委決定把萬寧縣委創辦的雙溝嶺臨時醫院改建為瓊崖第一所紅軍醫院,設立門診室、手術室和住院部,委任王昭華為醫院院長兼軍醫主任。並明確規定,醫院必須在治療傷病員的同時,加緊培訓醫護人員,為紅軍各基層輸送人才。當時的醫院條件十分簡陋,醫院的門診室、手術室、住院部等都是砍竹子、割茅草搭蓋而成,醫院裏連簡單的現成藥和醫療器械都沒有。六連嶺草藥資源十分豐富,醫院的治療也以草藥為主。經過醫務人員的不斷研究、試驗,應用在醫療上的草藥就有60多種。包紮的紗布用樹皮纖維來代替,消毒的藥水以草藥煮水代替。那時候,除消炎生肌的藥膏外幾乎沒有使用成藥。藥膏是用荔枝仁、檳榔仁搗爛,用紗布過濾去渣取其細粉曬乾,然後用海棠油或蜂蜜調勻而成,手術牀用四條樁支起一塊竹篾來代替,手術鉗則用竹子製作。正是這些土製的藥物、簡陋的器械,使一批批傷病員恢復戰鬥力,重返戰場。
後來,由於戰爭頻繁,紅軍醫院必須跟隨部隊一起活動,因而醫院也沒有固定的地址,經常流動於六連嶺的加雷峯、寮尾澗、儒軒澗、牛竹澗、加索冷水溝、六連嶺、大澗一帶。即使戰事頻繁,醫療工作十分緊張艱苦,但醫院也沒有放鬆對醫護人員的培養。在艱苦的戰爭歲月裏,紅軍醫院培養了近300名醫生和護理人員,分別派往各營連,逐步健全了部隊基層的醫療組織,為瓊崖革命鬥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該醫院移動頻繁,沒有固定地址,其他醫治地點無法一一記載,而且最初砍竹子、割茅草搭蓋的門診室、手術室、病房等都是茅草屋,隨着年長日久,已不復存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