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蹼樹蛙

鎖定
紅蹼樹蛙(學名:Rhacophorus rhodopus)是樹蛙科、樹蛙屬的兩棲動物。體扁平,胯部甚細;吻端斜尖,略突出於下唇;吻稜明顯;鼻孔略近吻端;瞳孔平置;鼓膜明顯,緊靠眼后角;犁骨齒細弱,排列略呈弧狀傾斜;舌窄長,後端缺刻深。前肢較粗壯;指端均有吸盤及馬蹄形邊緣溝;內掌突扁平、長橢圓形。後肢細長;趾間全蹼,外側蹠間蹼發達;內蹠突扁平,無外蹠突。背面皮膚光滑;前臂外側有一窄膚褶延伸至第四指吸盤基部;胸、腹及股腹面滿布小圓疣。生活時體色變異較大,不同地區和季節均有所不同。背面一般為紅棕色,個別為棕黃色、灰黃色或綠灰色,上面有深色斑紋,有的在肩背部有一個深色“X”形斑。腹面胸部及前肢腹面淺黃色,腹後端及後肢腹面多為肉紅色。
紅蹼樹蛙常棲息於海拔80-2100米的熱帶森林地區。白天多隱蔽於茂密的植物叢下;夜間常活動在草叢、灌木和闊葉樹上。5-8月,雄蛙常發出“吱(zī)、吱、吱……”的鳴聲,捕食蝶、蛾類幼蟲以及脈翅目、鞘翅目等的較小昆蟲。秋後多蟄伏於樹洞或竹筒內越冬。分佈於柬埔寨、中國、印度、老撾、緬甸、越南。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紅蹼樹蛙
拉丁學名
Rhacophorus rhodop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兩棲綱
亞    綱
滑體亞綱
無尾目
亞    目
參差型亞目
樹蛙科
樹蛙屬
紅蹼樹蛙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u and Hu,1960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3] 
外文名
Red-webbed Treefrog

紅蹼樹蛙動物學史

1959年,劉承釗和胡淑琴初步報告在中國雲南發現紅蹼樹蛙,並在1960年正式訂立為“新種”。 [4-5]  而Inger(1999)認為該種是雙斑樹蛙Rhacophorus bipunctatus)的同物異名。費梁和葉昌媛研究了上述兩個種的形態特徵記述,認為以上兩個種的體形大小、身體顏色似有明顯差別;建議暫時保留紅蹼樹蛙為有效種,有待深入研究和確認。 [6] 

紅蹼樹蛙形態特徵

  • 成體
紅蹼樹蛙
紅蹼樹蛙(8張)
雄蛙體長35毫米,雌蛙體長49毫米左右。體扁平,胯部甚細;頭長略大於或等於頭寬;吻端斜尖,略突出於下唇,吻長約為頭長之半;吻稜明顯,自鼻孔斜向前下方至唇緣,構成吻端較尖的三角狀;鼻孔略近吻端,鼻間距顯然小於眼間距而大於上眼瞼寬;瞳孔平置,強光下可成細線縫;鼓膜明顯,約為眼徑之半,緊靠眼后角;犁骨齒細弱,排列略呈弧狀傾斜,左、右不相遇,其外側達內鼻孔前內角;舌窄長,後端缺刻深。 [6] 
前肢較粗壯,前臂及手長約為體長之半;指長順序3、4、2、1;指端均有吸盤及馬蹄形邊緣溝,第一指吸盤小,第三指吸盤顯然大於鼓膜;指間蹼發達,第一指蹼達遠端關節下瘤,第二指外側與第四指內側的蹼達吸盤基部;掌間有蹼;關節下瘤明顯,掌部有成行小疣;內掌突扁平、長橢圓形。後肢細長,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前角或眼,左、右跟部重疊;脛扁平,其長約為體長之半;趾端均有吸盤及馬蹄形邊緣溝,較指吸盤小;趾間全蹼,外側蹠間蹼發達;第三、第五趾幾乎等長,達第四趾遠端關節下瘤;關節下瘤發達,第一趾的最大,其餘的漸小,第四、第五趾的遠端關節下瘤大;內蹠突扁平,無外蹠突。 [6] 
背面皮膚光滑;前臂外側有一窄膚褶延伸至第四指吸盤基部;脛跗關節後下方橫膚褶明顯;跗外側之稜狀膚褶延伸至第五趾趾吸盤基部;肛孔上方有一明顯的方形膚褶;顳褶明顯;鼓膜上方有小疣粒。咽喉部平滑;胸、腹及股腹面滿布小圓疣。 [6] 
生活時體色變異較大,不同地區和季節均有所不同,即使在同時同地採到的標本中亦有一定差異。背面一般為紅棕色,個別為棕黃色、灰黃色或綠灰色,上面有深色斑紋,有的在肩背部有一個深色“X”形斑,有的個體散有微小黑點,在背後端有較明顯的幾條橫紋或綴有幾個較大的乳白或淺棕色點;體側亮黃色,有的個體腋側具一個黑色大圓斑或幾個較小的斑點,有的則無斑點;當匍匐時,上臂及股部的顯露部位甚窄,其顏色與背部同,被遮掩部位為橘黃色;四肢背面有深色橫紋;指間璞多為橘黃色或顯淡紅色;趾間蹊猩紅色,其上有的個體散佈有深色斑點。腹面胸部及前肢腹面淺黃色,腹後端及後肢腹面多為肉紅色。液浸標本除黃色部位變白外,深色斑紋清晰,其餘的顏色漸褪。 [6] 
  • 第二性徵
雄蛙有單嚥下內聲囊,聲囊孔長裂形;第一指上方有白色婚墊;具粉紅色雄性線。 [6] 
卵羣埋在泡沫狀卵泡內,其大小約為12毫米×20毫米。卵粒為乳黃色,動物極植物極無明顯區別。 [6] 
  • 蝌蚪
第33-38期的蝌蚪後肢芽長4-13毫米,頭體長18毫米,尾長29毫米左右。體較粗短,頭部較扁窄,體後部高,上尾鰭起於尾基部,尾末端鈍尖。頭體背面棕褐色,體腹面淺灰棕色,透過腹面皮膚可見內臟,尾肌淺棕色,尾鰭透明,體側、尾肌及尾鰭上散有棕黑色斑點。出水孔在體左側;肛孔在下尾鰭基部右側。口位於吻前端腹面,兩口角及下唇緣具乳突,下唇的內外兩排乳突大小几相等,口角處副突少;角質頜較弱。 [6] 

紅蹼樹蛙生活習性

紅蹼樹蛙常棲息於海拔80-2100米的熱帶森林地區。白天多隱蔽於茂密的植物叢下,不易發現;夜間常活動在草叢、灌木和闊葉樹上,無論在山林管溝,還是在住房、果園、菜園或耕地的水溝、水坑和水塘附近都有其活動蹤跡。5-8月,雄蛙常發出“吱(zī)、吱、吱……”的鳴聲,捕食蝶、蛾類幼蟲以及脈翅目鞘翅目等的較小昆蟲。秋後多蟄伏於樹洞或竹筒內越冬。 [6] 

紅蹼樹蛙分佈範圍

世界分佈:柬埔寨、中國、印度、老撾、緬甸、越南。 [3] 
中國分佈:西藏(墨脱)、雲南(景洪、孟連、河口、綠春、景東、盈江、隴川)、廣西(金秀大瑤山)、海南(陵水吊羅山)。 [6] 

紅蹼樹蛙繁殖方式

紅蹼樹蛙的產卵季節較長,中國各地繁殖期也有所不同。胡淑琴主編(1987)記載,中國西藏墨脱的紅蹊樹蛙可能於5-6月間產卵;楊大同主編(1991)記述曾於7月22日,在中國雲南景洪採到該樹蛙的卵羣。每一卵羣有卵120-130粒,卵粒被泡沫包裹形成卵泡。解剖一個雌蛙,腹內有卵134粒。 [6] 

紅蹼樹蛙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8年 ver 3.1——無危(LC)。 [3]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兩棲類)——無危(LC)。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