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襖軍抗金

鎖定
紅襖軍抗金或稱紅襖巾抗金起義,金朝統治者殘酷的剝削和民族壓迫激起山東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山東人民被迫走上武裝反抗道路。其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是紅襖軍起義。紅襖軍起義爆發於金大安三年(1211),紅襖軍大本營設在馬亓山。
中文名
紅襖軍抗金
地    點
山東
目    的
反抗金朝統治者殘酷的剝削
爆發時間
1211年

紅襖軍抗金歷史背景

當時正值宋金對峙,蒙古南侵之際,政治局勢錯綜複雜,起義軍處於宋、金、元三者之問。面對女真貴族和蒙古貴族兩大敵人,鬥爭更加艱苦。而此時南宋政權卻對義軍分化瓦解,暗中命令各部義軍互相攻殺,使義軍陷入分裂。李全受到猜忌排擠,投降了蒙古,1231年攻宋時,於揚州城外兵敗身死,楊妙真北歸。紅襖軍力量嚴重削弱。其後彭義斌獨自率紅襖軍打回山東,接連攻克東平、思州、大名、諸城,既與金兵作戰,又抗擊入侵的蒙古軍隊。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彭義斌與蒙古軍戰於五馬山(今河北贊皇縣境內),不幸兵敗犧牲。
李全之子李檀後承襲父職,在元朝初年擁兵六七萬人,控制了山東東部數十城之地,割據山東30餘年,成為山東三大世侯中力量最強的一支,1262年,李檀乘忽必烈忙於平定阿里不哥叛亂之時,與南宋聯繫,在益都發動兵變,隨即佔領了濟南。後在蒙古和漢族地方軍閥聯合進攻下,濟南城破失守,李檀兵敗被殺。

紅襖軍抗金抗金斗爭

紅襖軍主要有三支:楊安兒領導的魯東紅襖軍,活動於莒、青、萊、密、登等州;李全領導的魯中紅襖軍,活動在淮州、臨朐、安丘一帶;劉二祖領導的魯南紅襖軍,活動在泰安、沂州、淄、滕、兗、單等州。其中以楊安兒一支力量最強,有眾幾十萬人。首領楊安兒原名安國,因販賣鞍材為業,改稱安兒,益都人,以展徽、王敏為軍師,母舅劉全為元帥,汲君立、王琳、閻通、董友、張正中、孫武正等各率眾歸附。首先在莒州、密州起事。迅速向東發展,很快控制山東半島大部分地區,並設置官府,國號“大齊”,改元天順。一時軍威大振。金派山東行省完顏霆、經歷黃國,率花帽軍討伐,大軍圍攻,展開激戰,楊安兒作戰失利,向即墨轉移。金人懸賞千金募其頭。行至巨禺山,被內奸、叛徒船伕曲成暗害,墮水而死。安兒無子,軍隊由其侄楊友統領,稱九大王。因不嫺軍務,後由劉全率眾奉安兒妹楊妙真統領。
楊妙真,人稱“楊四娘子”,狡悍善騎射,率眾萬餘人在磨旗山(今馬亓山)安營紮寨。不久李全率軍與楊妙真會師磨旗山,二人結為夫妻。紅襖軍力量更為強大,以磨旗山為根據地。堅持抗金斗爭,開創了新的鬥爭局面。劉二祖犧牲後,部將彭義斌率起義軍歸附李全,山東各地紅襖軍基本統一起來。起義軍轉戰山東、江蘇、河北等地,給金兵以沉重打擊。
1218年,李全歸附南宋,後又投降蒙古。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