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蝽

鎖定
紅蝽,是昆蟲綱半翅目紅蝽科紅蝽屬動物。 [4]  身體是扁平的長橢圓形,身長一般在0.9~1.3釐米左右;體色和背後的圖案各有差異,在赤紅的底色上都有着明顯的黑色圖案,圖案的組成中通常包括一些零散的圓點和大約位於中央位置的巨型三角塊;長有針狀口器,在行走時,針狀口器折向後下方收縮到腦袋底下;有兩對翅膀,但在進化過程慢慢退化,不在具備飛行功能。 [4] 
紅蝽在全世界有300種,中歐只有1個屬兩個種。多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 [5]  紅蝽經常成羣結隊地出現,有時多達上百隻。紅蝽原本是植食性動物,通常情況下,紅蝽利用針狀口器從掉下來的椴樹種子中吸食植物的汁液作為食物;但植物的其他部分以及昆蟲屍體和小型的脊椎動物屍體也是紅蝽喜歡的食物;當食物短缺時,會變得略具攻擊性,並侵食一些昆蟲。紅蝽交配季節是從4月至5月,在交配過程中,雌性紅蝽和雄性紅蝽都看不到對方,整個交配過程可維持一天之久。雌性紅蝽隨後會在自己事先挖好的地洞裏或是枯葉堆中產下60~100枚受精卵。 [4] 
為了驅趕天敵以及防止寄生蟲、病毒、細菌在身上繁衍,發育成熟了的紅蝽在靠近後足部位長有一種特殊的臭腺。從臭腺中分泌出來的揮發性的液體奇臭無比。紅蝽正是通過顯眼的赤紅體色警示着一些鳥類和食蟲性動物;有些害蟲聞到這股臭味甚至會在短時間內失去行動知覺;但是這臭味對人類不會造成傷害。 [4] 
中文名
紅蝽
外文名
Pyrrhocoridae
別    名
星椿象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半翅目
亞    目
異翅亞目
蝽科
紅蝽屬
紅蝽
全世界共有
300種

紅蝽形態特徵

紅蝽
紅蝽(4張)
是陸生昆蟲的一個科。它們沒有單眼,前胸背板側緣中央明顯內曲,胝部有顯著粗黑刻點;胸側板各節後緣暗色。前胸背板側緣近斜直,胝部較光滑,通常無刻點;至少後胸側板後緣淡色。
成蟲體長15毫米,頭、前胸、背板、腹節背面和前翅幾乎全為赭紅色,喙也大部紅色。前翅革質中央各有1個卵圓大黑斑,觸角黑色四節,第1節基部為硃紅色。各足基節外側有弧形白紋,足各節紅黑相間。若蟲初孵為黃色,半天后為紅色。2蟄若蟲背面出現黑點,兩側呈白紋。3齡出現翅芽,背面有3個紅褐斑,兩側各有3個白斑。5齡體長8-10毫米,與成蟲相似,頸白色。卵橢圓形黃色,表面光滑,長11毫米,寬0.8毫米 [1] 
和其他蝽類一樣,紅蝽也長有針狀口器。在行走時,針狀口器折向後下方收縮到腦袋底下。紅蝽有兩對翅膀。但在生物的進化過程中,紅蝽的翅膀已經慢慢地退化掉,不再具備飛行的功能 [2] 

紅蝽生活習性

在紅蝽的發育過程中,期間幼蟲會五次蜕皮,翅膀的顏色也可以改變。多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體卵圓形,長8∼18公釐(0.3∼0.7吋)。羣居性,有些種分為有翅和無翅兩型。棉紅蝽屬(Dysdercus)是棉花的害蟲,吸液汁,其排泄物把棉鈴染紅。防治這種害蟲的方法是噴灑粉劑或液劑。但並非所有紅蝽都是害蟲,如印度的光紅蝽屬(Dindymus)的幼蟲吃白蟻,成蟲吃蒼蠅。
紅蝽是植食性的。主要吃掉落了的錦葵屬植物,如椴樹的種子。但有時候紅蝽也會襲擊其他昆蟲或者吃昆蟲的屍體,紅蝽並不會對植物構成傷害。但是,它們成羣的出現,也挺招人厭煩的。自從三月份天氣轉温暖後,成熟的紅蝽會離開它們地面上過冬的營地,並且為四月和五月的交配期做準備。

紅蝽種羣分佈

全世界共有300種紅蝽。但在中歐則只有1個屬和兩個種。成熟的紅蝽有9-13毫米長。在常見的紅蝽種類裏,其翅膀有著亮紅色和黑色的花紋。另外,其顏色會隨著温度的變化而變化。原因是温度影響著角質層上色素的構成。

紅蝽主要分類

紅蝽分類有很多種。
1.闊胸光紅蝽 Dindymus lanius Stal,1863
分佈:西藏(墨脱800m)、雲南(維西白濟汛2250m)、浙江、湖北、福建、四川;緬甸,印度。
2.藏光紅蝽 Dindymus medogensis Liu
分佈:西藏(墨脱亞讓800m)。
3.泛光紅蝽 Dindymus rubiginosus(Fabricius)
分佈:西藏(墨脱800m)、台灣、廣東、廣西、雲南;緬甸,印度。
4.離斑棉紅蝽 Dysdercus cingulatus( Fabricius,1775)
分佈:西藏(墨脱1200m)、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
5.細斑棉紅蝽 Dysdercus evanescens Distant
分佈:西藏(樟木2250m)、雲南(瀘水2000m);緬甸,印度(錫金邦)
6.聯斑棉紅蝽 Dysdercus poecilus( Herrick- Schaeffer,1843)
分佈:福建、廣東、台灣、廣西、雲南(六庫),東南沿海島嶼;日本,菲律賓,緬甸,印度尼西亞。
7.原鋭紅蝽 Eucopus rufipes Stal,1870
分佈:雲南(維西白濟汛1780m)、台灣、廣西;日本,緬甸,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亞。
8.絨紅蝽 Melamphaus faber(Fabricius)
分佈:西藏(亞東2800m)、雲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印度。
9.小斑紅蝽 Physopelta cincticollis Stal,1863
分佈:四川(汶川映秀900m)、陝西、江蘇、浙江、湖北、江西、湖南、台灣、廣東;印度東部 [3] 
參考資料
  • 1.    方昌源 張永孝 文紹貴 姚耀文 籍秀琴 蔣玲秀編著,棉花病蟲草害防治手冊,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3年01月第1版,第191頁
  • 2.    (德)庫珀等編繪,體驗大自然 放大鏡下發現,科學普及出版社,2011.01,第18頁
  • 3.    張亞玲,王保海主編,青藏高原昆蟲地理分佈,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1,第158頁
  • 4.    (德)庫珀等編繪;鄭高鳳譯,體驗大自然 放大鏡下發現,科學普及出版社,2011.01,第18/19/20頁
  • 5.    紅蝽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