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薯黑斑病

鎖定
甘薯黑斑病是由甘薯長喙殼菌引起的、發生在甘薯的病害。主要危害薯苗、薯塊,一般不會危害綠色部分。為害甘薯幼苗莖基部時,主要表現為莖基部長出黑褐色橢圓形或菱形病斑,稍凹陷。 [1] 
甘薯黑斑病在世界各甘薯產區均有發生,每年中國由該病導致甘薯產量損失為 5-10%,發病嚴重時可達20-50%,是甘薯的重要病害。此病從育苗期、大田生長期到收穫儲藏期,都會發病。薯塊受害時間最長,損失也大病薯含有毒質,以病薯作飼料可引起牲畜氣喘病,甚至引起死亡。 [1-2] 
甘薯黑斑病危害期長,病菌來源廣,傳播途徑多。因此,對其的治理應抓住種薯和種苗兩個關鍵環節,採取以選用無病種薯為基礎,培育無病壯苗為中心,安全貯藏為保證的綜合措施。 [3] 
中文名
甘薯黑斑病
別    名
甘薯黑疤病
病    原
甘薯長喙殼菌
為害作物
甘薯
為害部位
塊根、幼苗莖基部

甘薯黑斑病病原特徵

甘薯長喙殼菌
甘薯長喙殼菌(2張)
甘薯黑斑病病原物為甘薯長喙殼菌(學名: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屬於子囊菌亞門長喙殼屬真菌。 [1]  菌絲體初無色透明,老熟後深褐色或黑褐色,寄生於寄主細胞間或偶有分枝伸入細胞內。直徑3-5微米。分生孢子梗由菌絲頂端或側枝上形成,鞘狀內生分生孢子,成熟後孢子由分生孢子鞘內依次推出,又稱內生孢子。無性繁殖產生內生分生孢子和內生厚垣孢子。分生孢子無色,單胞,圓筒形或棍棒形,大小為(9.3-50.6)微米×(28-56)微米。孢子可隨時萌發生出芽管,芽管頂端再串生次生內生孢子,可連續產生2-3次,然後生成菌絲,也可在萌發後形成內生厚垣孢子。厚垣孢子暗褐色,球形或橢圓形,具厚壁,大小為(10.3-18.9)微米×(6.7-10.3)微米;大量產生於病薯皮下,有較強的抵抗逆境的能力,需經一段時間休眠後才可萌發。有性生殖產生子囊殼,子囊殼呈長頸燒瓶狀,基部球形,直徑105-140微米;頸部極長,稱殼喙長度為350-800微米。子囊梨形或卵圓形,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壁薄,成熟後自溶,子囊孢子散生在子囊殼內,潮濕時,子囊殼吸水產生膨壓,將子囊孢子排出孔口,聚集成黃白色蠟狀物子囊孢子無色,單胞,鋼盔形,大小為(5.6-7.9)微米×(34-56)微米。子囊孢子形成不經休眠即可萌發,在病害的傳播中起重要作用。 [4] 

甘薯黑斑病為害症狀

甘薯黑斑病
甘薯在苗牀、大田和儲藏期均可受害,引起死苗和薯塊腐爛。受害薯塊的病斑多發生於蟲傷和鼠傷等各種傷口處,黑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中央稍凹陷,輪廓清楚,直徑1-5釐米,病斑上往往產生灰色黴層(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和黑色刺狀物(子囊殼)。黑色刺狀物頂端常出現黃白色蠟狀小粒(子囊孢子)。切開病薯,可見病斑下組織呈黑色或墨綠色,薯肉有苦味。貯藏期薯塊上的病斑多發生在傷口和根眼上,初為黑色小點,逐漸擴大成圓形或梭形黑斑,中間產生黑色刺狀物,貯藏後期,病斑可深入薯肉達2-3釐米,與其他真菌和細菌併發,引起腐爛。 [3] 
甘薯幼苗基部受病菌侵染後,產生凹陷的圓形或梭形小黑斑,逐漸擴大後,環繞薯苗基部,使幼苗基部變黑腐爛,地上部葉片發黃。温度和濕度適宜時,病部也可產生灰色黴狀物。帶病薯苗移栽大田1-2周後,基部葉片發黃脱落,病重時,根部腐爛,僅殘存纖維狀的維管束,薯苗枯死。輕病株在接近地面處還能長出少量病根,但植株衰弱,抗逆性差,即使成活,結薯也少。 [3] 

甘薯黑斑病侵染循環

甘薯黑斑病侵染循環 甘薯黑斑病侵染循環
甘薯黑斑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子囊孢子和菌絲體在貯藏病薯、大田、苗牀土壤及糞肥中越冬,成為翌年發病的主要侵染源。病薯病苗是病害近距離及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帶菌土壤、肥料、流水、農具及鼠類、昆蟲等都可傳病。 [3] 
甘薯黑斑病病菌主要從傷口侵入。甘薯收刨、裝卸、運輸以及蟲、鼠、獸等造成的傷口均是病菌侵染寄主的重要途徑。此外,病菌也可從芽眼和皮孔等自然孔口及幼苗根基部的自然裂傷等處侵入。育苗時,病薯或苗牀土中的病菌直接從幼苗基部侵染,形成發病中心,病苗上產生的分生孢子隨噴淋水向四周擴展,加重秧苗發病。病苗栽植後,病情持續發展,重病苗短期內即可死亡,輕病苗上的病菌可蔓延並侵染新結薯塊,形成病薯。收刨過程中,病種薯與健種薯間相互接觸摩擦也可傳播病菌,運輸過程中造成的大量傷口有利於薯塊發病,貯藏期間温度和濕度條件適宜時造成爛窖。 [3] 

甘薯黑斑病流行規律

甘薯黑斑病發生的輕重與温度、濕度、土質、耕作制度、甘薯品種和薯塊傷口及蟲鼠危害狀況等有密切關係。 [3] 
  • 温度、濕度
甘薯受病菌侵染後,土温在15-30℃之間均可發病,最適温度為25℃。甘薯貯藏期間,最適發病温度為23-27℃,10-14℃時發病較輕,15℃以上有利於發病,35℃以上病情受抑制。貯藏初期,薯塊呼吸強度大,散發水分多,如果通風不良,高於20℃的温度持續2周以上,則病害迅速蔓延。病害潛育期的長短受温度和病菌侵染途徑等影響。温度低,潛育期長,25℃左右時潛育期最短,一般為3-4天。貯藏期間薯塊上的甘薯黑斑病潛育期可長達幾個月病菌從傷口侵入時潛育期短,直接侵入時潛育期長 [3] 
土壤含水量在14-60%之間,病害隨濕度的增高而加重,超過60%時,又隨濕度的增加而發病減輕。一般高温多雨年份發病重。地勢低窪、土質黏重的地塊發病重,地勢高、乾燥、土質疏鬆的田塊發病輕。 [3] 
  • 傷口
傷口是病菌侵入的主要途徑。因此,在收穫和貯運過程中,受傷多或鼠害、蟲害嚴重造成大量傷口的薯塊,甘薯黑斑病發生較重。在大田生長結薯後期,多雨天氣,薯塊生理開裂多,地下害蟲多,病菌也易侵入,病情也重。在甘薯貯藏入窖時,操作粗放造成的傷口也有利於病菌侵入,入窖後也易加重發病。 [3] 
  • 耕作制度
連作甘薯發病較重,春薯發病比夏薯和秋薯重。 [3] 
  • 寄主抗病性
甘薯對甘薯黑斑病尚無免疫品種,但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薯塊易發生裂口的或薯皮較薄易破損、傷口癒合較慢的品種,發病較重。薯皮厚、肉堅實、含水量少、蟲傷少、愈傷木栓層厚且細胞層數多的品種發病較輕。 [3] 
所有品種的甘薯塊根組織受到病菌侵染後,均能產生甘薯酮、莨菪素和香豆素等植保素。病菌侵入後,抗病性較強的品種迅速產生足量的植保素抑制病菌菌絲的生長繁殖和孢子的萌發,從而使病情減輕,而感病品種不能迅速足量產生上述化合物以阻止病菌的繁殖擴展,因而發病就重。 [3] 
品種的抗病性在一定程度上還受温度的影響。在20-35℃範圍,寄主的抗病性隨温度的升高而增強,這主要與木栓層的形成和植保素的產生有關。此外,植株不同部位感病性也存在明顯差異。薯苗基部白色幼嫩部分,尤其是地下白色幼嫩組織,易受病菌侵入,而地上綠色部分,組織比較堅韌,病菌難以侵入,通常很少受害。 [3] 

甘薯黑斑病防治方法

  • 控制初侵染源的傳播
嚴格控制病薯和病苗的傳入或傳出是防止甘薯黑斑病蔓延的重要環節。對無病區要加強保護,做到自繁、自育、自留、自用,嚴禁從病區調進種薯種苗,必須引種時只引進從春薯田所剪的薯蔓,引入後先在無病地繁殖無病種薯,翌年再推廣。在病區,種薯出窖、育苗、薯苗栽植、薯塊收穫、曬乾和耕地等農事活動中,都要做到勤檢查,徹底清除病殘體,並集中深埋。不用病薯塊喂牲口,不用病土或舊苗牀土墊圈或積肥。 [3] 
  • 建立無病留種地
選3a以上未栽種甘薯的無病地塊做留種地,施無病淨肥,種薯單收、單運、單貯藏,確保獲得無病健康種薯。利用無病苗圃供應無病薯苗,以減少大田生長期的侵染源,獲得無病種薯。無病苗圃和無病留種地必須杜絕一切侵染源。 [3] 
  • 培育無病壯苗
  1. 精選種薯:育苗時,做到種薯三選,即出窖時選、浸種時選、苗牀排種時選,嚴格剔除病、蟲、傷以及受凍薯塊。 [3] 
  2. 種薯消毒:在精選種薯的基礎上實行種薯消毒處理。種薯消毒可採用以下方法:①温湯浸種。51-54℃温水中浸種薯10分鐘,可殺死附着在薯塊表面及潛伏在種皮下的病菌。②藥劑浸種。可用50%甲基硫菌靈800倍液、80%402乳油1500倍液或50%代森銨200-300倍液浸種10分鐘。以上藥劑不僅防病效果好,而且還有促進出苗及生長的作用。 [3] 
  3. 加強苗牀管理:育苗時儘量採用新苗牀,如用舊苗牀,應對舊牀土噴藥消毒,或更換新土,施用無病菌肥料。採用高温育苗時,在種薯上苗牀後立即把牀温升到35-38℃,保持4天以促進傷口癒合,控制病菌的侵入。此後苗牀温度降至28-32℃,出苗後保持牀温在25-28℃。也可採用高剪苗,或在春薯蔓上剪蔓作苗,栽插夏薯。 [3] 
  • 種苗處理
將苗捆成小把,在下列藥液中浸苗基部6-8釐米,具有消毒防病作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浸苗5分鐘,或50%多菌靈2500-3000倍液浸苗2-3分鐘。 [3] 
  • 安全貯藏種薯,做好安全貯藏是防止種薯傳病的關鍵措施
  1. 適時收穫:務必在霜凍前選晴天收穫,並儘可能避免薯塊受傷,減少感染機會。薯塊在入窖前應嚴格剔除病薯和傷薯。 [3] 
  2. 薯窖處理:無病留種地的薯塊應單收並用新窖貯藏,或對舊窖打掃乾淨,對舊窖土作見新處理,剷除菌源。種薯入窖前,可對窖按30-40升/立方米的用量噴施1%福爾馬林液,並密閉3-4天。也可採用燻蒸法對種薯消毒,即每100千克鮮薯使用抗菌劑402有效成分10-14克,加水1-1.5千克,混勻後噴酒在一層稻殼上,然後再加一層未噴藥的稻草或穀殼,上面放薯塊,再用麻袋等物蓋在薯塊上面並密閉,燻蒸3-4天后敞窖。 [3] 
  3. 薯窖管理:因地制宜推廣大屋窖高温處理,促使薯塊愈傷組織形成。愈傷組織形成得快慢與温度、濕度和通氣等條件有關。在高温、高濕和氧氣充足的情況下,愈傷組織形成快,反之則慢。防病癒合的最適温度為34-37℃,在加温過程中必然要經過適宜病菌繁殖的温度(20-30℃),如果在此温度範圍內滯留時間過長,不僅容易引起甘薯黑斑等病害的發展,還會促進薯塊發芽。窖温不能超過40℃,否則會因高温發生爛薯事故。因此,儘量爭取在薯塊進窖後15-20小時內將窖温升到34-37℃,並保持4天。高温處理之後應儘快使窖温迅速降至12-15℃,但窖温也不能低於9℃,否則易造成凍害。 [3] 
  • 選用抗病品種
抗病性較強的推廣品種有青農2號、新大紫、寧薯2號、濟薯7號、南京92、華東51、夾溝大紫和煙薯6號等,各地可因地制宜選用。 [3] 
  • 加強栽培管
理實行輪作換茬,及時防洽地下害蟲,可減輕甘薯黑斑病的危害。 [3] 
參考資料
  • 1.    王曉黎, 沈學善, 屈會娟等. 甘薯黑斑病藥劑防治效果試驗[J]. 四川農業科技, 2019, (11):26-27.
  • 2.    《植保員手冊》編繪組.植保員手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5:197
  • 3.    陳利鋒,徐敬友.農業植物病理學 第3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202-204
  • 4.    楊軍玉.蔬菜病蟲害防治彩色圖鑑.北京:金盾出版社,2016.02: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