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莢蒾

鎖定
紅莢蒾(Viburnum erubescens Wall.)為五福花科莢蒾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6米;當年小枝被簇狀毛至無毛。冬芽有1對鱗片。葉紙質,橢圓形、矩圓狀披針形至狹矩圓形,稀卵狀心形或略帶倒卵形。 [3] 
中文名
紅莢蒾
拉丁學名
Viburnum erubescens Wall.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川續斷目
五福花科
莢蒾屬
紅莢蒾
分佈區域
中國西藏,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

紅莢蒾形態特徵

紅莢蒾果實
紅莢蒾果實(40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6米;當年小枝被簇狀毛至無毛。冬芽有1對鱗片。葉紙質,橢圓形、矩圓狀披針形至狹矩圓形,稀卵狀心形或略帶倒卵形,長6-11釐米,頂端漸尖、急尖至鈍形,基部楔形、鈍形至圓形或心形,邊緣基部除外具細鋭鋸齒,上面無毛或中脈有細短毛,下面中脈和側脈被簇狀毛,稀全面有毛,側脈4-6對,大部分直達齒端,連同中脈上面略凹陷,下面凸起;葉柄長1-2.5釐米,被簇狀毛或無毛。
圓錐花序生於具1對葉的短枝之頂,長 (5-) 7.5-10釐米,通常下垂,被簇狀短毛或近無毛,有時毛密而呈絨狀,總花梗長2-6釐米,花無梗或有短梗,生於序軸的第一至第三級分枝上;萼筒筒狀,長2.5-3毫米,通常無毛,有時具紅褐色微腺,萼齒卵狀三角形,長約1毫米,頂鈍,無毛或被簇狀微毛;花冠白色或淡紅色,高腳碟狀,筒長5-6毫米,裂片開展,長2-3毫米,頂端圓;雄蕊生於花冠筒頂端,花絲極短,花葯黃白色,微外露;花柱高出萼齒。
果實紫紅色,後轉黑色,橢圓形;核倒卵圓形,扁,長約7-9毫米,直徑4-5毫米,有1條寬廣深腹溝,腹面上半部有1條隆起的脊。花期4-6月,果熟期8月。 [1] 

紅莢蒾分佈範圍

紅莢蒾
紅莢蒾(5張)
產西藏東南部。印度西北部、尼泊爾、錫金、不丹及緬甸北部也有分佈。 [1] 

紅莢蒾生長環境

生於針、闊葉混交林中,海拔 (1500~) 2400~3000米。

紅莢蒾主要變種

細梗紅莢蒾(變種)(拉漢種子植物名稱)
葉較寬,通常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基部帶圓形。花序具稀疏花,花梗纖細,部分花具細長梗;萼碟狀;花葯黃白色。果實較細長。
產陝西(秦嶺)、甘肅南部、湖北西部及四川東部至西部。生於林中或山坡灌叢中,海拔1700~2700米。模式標本採自湖北房縣。 [1] 
紫藥紅莢蒾(變種)(新擬)
葉倒卵形、倒卵狀橢圓形至矩圓形或狹矩圓形,長6~14釐米,側脈7~9對,脈腋常集聚簇狀毛。花葯堇紫色。
產陝西(秦嶺)、甘肅南部、湖北西部、四川、貴州東北部和東南部、雲南東北部和西北部及廣西東北部。生於山谷溪澗旁密林中或林緣,海拔1400~3500米。模式標本採自四川康定。
本變種在四川峨眉民間用嫩葉代茶。 [1] 
紫藥紅莢蒾 紫藥紅莢蒾
小紅莢蒾(變種)(植物分類學報)
灌木,高約1米;枝及小枝甚粗壯,節間短。葉較小,矩圓狀橢圓形,兩端楔尖,長2~3釐米,中部以上邊緣具鈍鋸齒,側脈與小脈不明顯。花序極小,直徑約1.5釐米。花密生於序軸的第一級分枝上;花冠白色,較短,筒長約5毫米;花葯堇紫色。花期5月。
特產雲南西部。生於山坡雜木林內。模式標本採自漾濞。 [1] 
小紅莢蒾 小紅莢蒾

紅莢蒾主要價值

枝、葉:清熱解毒,疏風解表。用於疔瘡發熱,風熱感冒;外用治過敏性皮炎
根:祛瘀消腫。用於淋巴結炎(絲蟲病引起),跌打損傷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