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與黑

(司湯達著長篇小説)

鎖定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説,也是其代表作,首次出版於1830年。
該小説講述於連是一個木匠的兒子,長着少女似的清秀面孔,天資聰穎,記憶超羣,有着非凡的意志力。他受父兄虐待,也深以微賤的出身為恥。他憑藉熟記拉丁文聖經的資本在維立葉爾市長德·瑞那爾夫人家裏當上了家庭教師,並悄悄和德·瑞那爾夫人戀愛。他們的秘密戀情被市長知道後,於連不得不遠走貝尚松神學院,一心希望能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此出人頭地。因為院長主教之間的勾心鬥角,於連離開神學院去了巴黎的木爾侯爵府,他非同尋常的才能與驕傲征服了侯爵家的小姐瑪特爾,於是與瑪特爾小姐戀愛,於連的躋身上流社會的夢想似乎就要實現了。此時侯爵收到德·瑞那爾夫人被迫謄寫的一封揭發信,於連的夢想破滅。他到了維立葉爾的教堂向德·瑞那爾夫人開了兩槍。於連被捕入獄。德·瑞那爾夫人買通獄吏,使於連免受虐待。得知原委,於連瘋狂地愛上了德·瑞那爾夫人。於連被判死刑,他拒絕瑪特爾和德·瑞那爾夫人為他上訴。於連受刑後,瑪特爾親手埋葬了他的頭顱。德·瑞那爾夫人三天後也離開了人世。 [1] 
小説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該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説”、“心理小説”的先河。《紅與黑》發表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作品名稱
紅與黑
外文名
法語:Le Rouge et le Noir;英文:The Red and the Black
作    者
【法】司湯達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字    數
502000
首版時間
1830年

紅與黑內容簡介

《紅與黑》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現代小説之父”司湯達的長篇小説代表作,也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主人公於連堪稱19世紀歐洲文學中一系列反叛資本主義社會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15] 
主人公於連出身於小業主家庭,醉心於拿破崙豐功偉績的他,一心希望出人頭地,無奈從軍無門,最終選擇了教會的道路。於連被當地市長看中,成為家庭教師,後又經教會舉薦,為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擔任私人秘書。但一封告密信使他的飛黃騰達毀於一旦…… [15] 
小説主人公於連,是一個木匠的兒子,年輕英俊,意志堅強,精明能幹,從小就希望藉助個人的努力與奮鬥躋身上流社會。
法國與瑞士接壤的維立葉爾城坐落在山坡上,美麗的杜伯河繞城而過,河岸上矗立着許多鋸木廠。市長德瑞那是個出身貴族,在扣上掛滿勳章的人。
他五十歲左右,他的房子有全城最漂亮的花園,他的妻子是最有錢而又最漂亮的妻子,但他才智不足,“他只能辦到嚴格地收討他人的欠債,當他自己欠人家的債時,他愈遲還愈好”。在這座城市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是貧民寄養所所長——哇列諾先生。他花了一萬到一萬兩千法郎才弄到這個職位,他體格強壯,棕紅色的臉,黑而精粗的小鬍子,在別人眼中他是個美男子,連市長都懼他三分。但市長為了顯示自己高人一等,決心請一個家庭教師。木匠索黑爾的兒子於連,由於精通拉丁文,被選作市長家的家庭教師。他約十八九歲,長得文弱清秀,兩隻又大又黑的眼睛。在寧靜時,眼中射出火一般的光輝,又像是熟思和探尋的樣子,但一瞬間,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由於他整天抱着書本不放,不願做力氣活,因而遭到全家的嫌棄與怨恨,經常被父親和兩個哥哥毒打。他小時瘋狂地崇拜拿破崙,渴望像拿破崙那樣身佩長劍,做世界的主人。認為拿破崙“由一個既卑微又窮困的下級軍官,只靠他身佩的長劍,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但後來他又想當神父,因為“如今我們眼見四十歲左右的神父能拿到十萬法郎的薪俸。這就是説他們能拿到十萬法郎,三倍於拿破崙當時手下的著名的大將的收入。”於是,他投拜在神父西朗的門下,鑽研起神學來。他仗着驚人的好記性把一本拉丁文《聖經》全背下來,這事轟動了全城。
市長的年輕漂亮的妻子是在修道院長大的,對像她丈夫那樣庸俗粗魯的男人,打心底裏感到厭惡。由於沒有愛情,她把心思全放在教養3個孩子身上。她認為男人“除了金錢、權勢、勳章的貪慾以外,對於一切都是麻木不仁”。最初,她把於連想象為一個滿面污垢的鄉下佬,誰知見面時卻大出她的意料:面前這個年輕人竟是這樣白皙,眼睛又這樣温柔動人。以為他“實際上是一個少女”故意假扮男裝。她對於連產生好感,甚至覺得“只有在這個少年教士的心裏,才有慷慨、高尚、仁愛”。瑞那夫人的女僕愛麗沙也愛上了於連,愛麗沙得到了一筆遺產,要西郎神父轉達她對於連的愛慕,於連拒絕了女僕愛麗沙的愛情。瑞那夫人得知此事心裏異常高興,一股幸福的流泉瀉落在她的心海里,她發覺自己對他產生了一種從未有過的一種感情。夏天市長一家搬到凡尼鎮鄉下花園別墅居住,晚上乘涼的時候,全家聚在一株菩提樹下,於連無意間觸到了瑞那夫人的手,她一下子縮回去了,於連以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便決心必須握住這隻手。第二天晚上他果然做了,瑞那夫人的手被於連偷偷地緊握着,滿足了他的自尊心。瑞那夫人被愛情與道德責任折騰得一夜未閤眼。她決定用冷淡的態度去對待於連。可是當於連不在家時,她又忍不住對他的思念。而於連也變得更大膽,他在心裏暗想:“我應該再進一步,務必要在這個女人身上達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後發了財,有人恥笑我當家庭教師低賤,我就讓大家瞭解,是愛情使我接受這位置的。”
深夜2點闖進了她的房裏。開始,她對於連的無禮行為很生氣,但當她看到“他兩眼充滿眼淚”時,便同情起他來。她暗想,如果在10年前能愛上於連該多好。不過,在於連的心裏則完全沒有這種想法,他的愛完全是出於一種野心,一種因佔有慾而產生的狂熱。他那樣貧窮,能夠得到這麼高貴、這麼美麗的婦人,已經是上天的恩賜了。
紅與黑 紅與黑
不久,皇帝駕臨維立葉爾,在瑞那夫人的安排下,於連被聘當上了儀仗隊隊員,使他有在公眾面前大出風頭的機會。迎駕期間,於連作為陪祭教士參加瞻拜聖骸典禮。之後,他對木爾侯爵的侄子、年輕的安倍主教十分崇敬。心想,安倍主教如此年輕就有顯赫的地位,而且倍受女人的青睞,暗下決心“寧願受宗教的制裁,也要達到令美人羨慕的境界”。瑞那夫人心愛的兒子病危,她認為這是上帝對自己不道德行為的一種懲罰,她陷入了可怕的懺悔裏。這時,愛麗沙又把夫人的事暗中告訴了哇列諾先生,他早先曾貪戀瑞那夫人的美色碰了一鼻子灰,便趁機給市長寫了一封告密信。但市長擔心如果把妻子趕出家門,自己將失去一大筆遺產,而且也有損於自己的名譽,採取“只懷疑而不證實”的辦法。但在這座城市裏,街談巷議對瑞那夫人和於連卻越來越不利。一次愛麗沙向西朗神父懺悔時,又談出於連與瑞那夫人的秘密關係。關心於連的神父要他到省城貝尚松神學院進修。告別後的第三天夜裏,於連又冒險趕回維立葉爾,與瑞那夫人見面,此時的瑞那夫人由於思念的痛苦,已憔悴得不像人樣了。
貝尚松是法國一座古城,城牆高大。初到神學院,那門上的鐵十字架,修士的黑色道袍,和他們麻木不仁的面孔都使於連感到恐怖。院長彼拉神父是西郎神父的老相識,因此對於連特別關照。他對於連説:“嘻笑就是虛偽的舞台。”
在321個學生中,絕大部分是平庸的青年,由此於連自信會迅速獲得成功。他悄悄對自己説:“在拿破崙統治下,我會是個軍曹,在未來的神父當中,我將是個主教。”由於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院長竟讓他當新舊約全書課程的輔導教師。
但神學院是個偽善的地方,他很快就墮入了憂鬱之中。彼拉院長受到排擠辭職不幹了,並介紹於連為木爾侯爵的秘書。彼拉神父專門給他介紹侯爵一家,他説:“你要十分注意,一個像我們這種行業的人,只有靠這些大人先生們才有前途……在這樣一個社會里,如果你得不到人家的尊敬,你的不幸是註定的了。”
圖書《紅與黑》 圖書《紅與黑》
侯爵瘦削而矮小,有一對十分靈活的眼睛,頭上帶有金色假髮。他是個極端保皇黨人,法國大革命時,他逃亡國外,王朝復辟後,他在朝中取得了顯赫的地位。於連每天的工作就是為他抄寫稿件和公文,侯爵對於連十分滿意,派他去管理自己兩個省的田莊,還負責自己與貝尚松代理主教福力列之間的訴訟通訊,後又派他到倫敦去搞外交,贈給他一枚十字勳章,這使於連感到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於連在貴族社會的薰陶下,很快學會了巴黎上流社會的藝術,成了一個花花公子,甚至在木爾小姐的眼裏,他也已脱了外省青年的土氣。木爾小姐名叫瑪特爾,是一個有金栗色頭髮,體態勻稱,非常秀麗的姑娘,但“這雙眼睛透露出一種內心可怕的冷酷”。她讀過許多浪漫主義愛情小説,並被3世紀前一段家史所激動:她的祖先木爾是皇后瑪嘉瑞特的情夫,被國王處死後,皇后向劊子手買下了他的頭,在深夜裏親自把它埋葬在蒙馬特山腳下。她十分崇拜皇后的這種為愛情而敢冒大不韙的精神,她的名字瑪特爾就是皇后的愛稱。
起初,於連並不愛瑪特爾那清高傲慢的性格,但想到“她卻能夠把社會上的好地位帶給她丈夫”時,便熱烈地追求起她來。瑪特爾也知道於連出身低微,但她懷着一種“我敢於戀愛一個社會地位離我那樣遙遠的人,已算是偉大和勇敢了”的浪漫主義感情,因此,她在花園裏主動挽着於連的胳膊,還主動給他寫信宣佈愛情。為了考驗於連的膽量,她要於連在明亮的月光下用梯子爬到她的房間去。於連照樣做了,當晚她就委身於他了,過後瑪特爾很快就後悔了。 
一次,他們在圖書室相遇,她邊哭邊對於連説:“我恨我委身於第一個來到的人。”於連感到痛苦,他摘下掛在牆上的一把古劍要殺死她,瑪特爾一點都不害怕反而驕傲地走到於連面前,她認為於連愛她已經愛到要殺了她的程度,便又與他好起來。夜裏於連再次爬進她的房間,她請求於連做她的“主人”,自己將永遠做他的奴隸,表示要永遠服從他。可是,只要於連稍許表露出愛慕的意思,她又轉為憤怒,毫不掩飾地侮辱他,並公開宣佈不再愛他。
圖書《紅與黑》 圖書《紅與黑》
因為於連的記憶力很好,木爾侯爵讓他列席一次保王黨人的秘密會議,會上有政府首相、紅衣主教、將軍。會後,木爾侯爵讓於連把記在心裏的會議記錄冒着生命危險帶到國外去。在驛站換馬時,差點被敵方殺害,幸好他機警地逃脱了,與外國使節接上了頭,然後留在那等回信。在那兒他遇到俄國柯哈莎夫王子,他是個情場老手,於連便把自己的愛情苦惱講給他聽,他建議於連假裝去追求另一個女性,以達到降伏瑪特爾的目的,並把自己的五十三封情書交給她,“把這些信轉抄一份寄給你所選定的女性,這個女性必須是瞧你不起的對方的熟人。”
於連回到巴黎後,將這些情書一封封寄給元帥夫人,元帥夫人受了感動,給於連回信,瑪特爾再也忍耐不住了,跪倒在於連的腳下,求他愛她,於連的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看呀!這個驕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腳下了!”。不久,瑪特爾發現自己懷孕了,她寫信告訴父親,要他原諒於連,併成全他們的婚事。侯爵在愛女堅持下,一再讓步。先是給了他們一份田產,準備讓他們結婚後搬到田莊去住。隨後,又給於連寄去一張驃騎兵中尉的委任狀,授予貴族稱號。
紅與黑 紅與黑
於連在驃騎兵駐地穿上軍官制服,陶醉在個人野心滿足的快樂中,“由於恩寵,剛剛才做了二天的中尉,他已經在盤算好至遲有像過去的大將軍一樣,在三十歲上,就能做到司令,那麼到二十三歲,就應該在中尉以上。他只想到他的榮譽和他的兒子。”這時,他突然收到了瑪特爾寄來的急信。信中説:一切都完了。於連急忙回去,原來瑞那夫人給木爾侯爵寫信揭露了他們原先的關係。這時惱羞成怒的於連立即跳上去維拉葉爾的馬車,買了一支手槍,隨即趕到教堂,向正在禱告的瑞那夫人連發兩槍,夫人當場中槍倒地。於連因開槍殺人被捕了。
入獄後,他頭腦冷靜下來,對自己行為感到悔恨和恥辱。他意識到野心已經破滅,但死對他並不可怕。瑞那夫人受了槍傷並沒有死。稍愈後,她買通獄吏,免得於連受虐待。於連知道後痛哭流涕。瑪特爾也從巴黎趕來探監,為營救於連四處奔走,於連對此並不感動,只覺得憤怒。公審的時候,於連當眾宣稱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賜,他説:“我決不是被我的同階級的人審判,我在陪審官的席上,沒有看見一個富有的農民,而只是些令人氣憤的資產階級的人。”結果法庭宣佈於連犯了蓄謀殺人罪,判處死刑。瑞那夫人不顧一切前去探監。
於連這才知道,她給侯爵的那封信,是由聽她懺悔的教士起草並強迫她寫的。於連和瑞那夫人彼此饒恕了,他拒絕上訴,也拒絕做臨終禱告,以示對封建貴族階級專制的抗議。在一個晴和的日子裏,於連走上了斷頭台。瑪特爾買下了他的頭顱,按照她敬仰的瑪嘉瑞特皇后的方式,親自埋葬了自己情人的頭顱。至於瑞那夫人,在於連死後的第三天,抱吻着她的兒子,也離開了人間。 [2] 

紅與黑作品目錄

出版者告讀者
下卷
上卷
第一章 鄉村的快樂
第一章 小城
第二章 初入上流社會
第二章 市長
第三章 最初的幾步
第三章 窮人的財產
第四章 拉莫爾府
第四章 父與子
第五章 敏感和一位虔誠的貴婦
第五章 談判
第六章 説話的腔調
第六章 煩悶
第七章 痛風病發作
第七章 親和力
第八章 哪一種勳章使人與眾不同?
第八章 小事件
第九章 舞會
第九章 鄉下的一個夜晚
第十章 瑪格麗特王后
第十章 心比天高,祿如紙薄
第十一章 年輕姑娘的威力
第十一章 一個晚上
第十二章 他會是一個丹東嗎?
第十二章 旅行
第十三章 陰謀
第十三章 網眼長襪
第十四章 年輕姑娘的思想
第十四章 英國剪刀
第十五章 這是陰謀嗎?
第十五章 雞啼
第十六章 深夜一點鐘
第十六章 第二天
第十七章 古劍
第十七章 市長第一助理
第十八章 殘酷的時刻
第十八章 國王在維裏埃爾
第十九章 滑稽的時刻
第十九章 思想使人痛苦
第二十章 日本花瓶
第二十章 匿名信
第二十一章 秘密記錄
第二十一章 和主人的對話
第二十二章 討論
第二十二章 一八三○年的作風
第二十三章 教士、樹林、自由
第二十三章 一位官員的憂愁
第二十四章 斯特拉斯堡
第二十四章 省會
第二十五章 道德高尚的女人的職責
第二十五章 神學院
第二十六章 道德的愛情
第二十六章 人世間,或富人所缺少者
第二十七章 教會里的最好職位
第二十七章 人生的初步經驗
第二十八章 曼儂·萊斯戈
第二十八章 迎聖體
第二十九章 煩悶
第二十九章 第一次提升
第三十章 喜歌劇院包廂
第三十章 野心勃勃的人
第三十一章 使她害怕
第三十二章 老虎
第三十三章 軟弱的苦痛
第三十四章 有才智的人
第三十五章 暴風雨
第三十六章 悲慘的詳情細節
第三十七章 主塔樓
第三十八章 有權勢的人
第三十九章 陰謀
第四十章 平靜
第四十一章 審判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3] 

紅與黑創作背景

《紅與黑》這部小説的故事據悉是採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聞》所登載一個死刑案件。在拿破崙帝國時代,紅與黑代表着“軍隊”與“教會”,是有野心的法國青年發展的兩個渠道(一説是輪盤上的紅色與黑色)。
司湯達創作《紅與黑》時,拿破崙領導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已經失敗,他想用自己的筆去完成拿破崙未竟的事業。他要通過《紅與黑》再現拿破崙的偉大,鞭撻復辟王朝的黑暗。為此作者以“紅與黑”象徵其作品的創作背景:“紅”是象徵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熱血和革命;而“黑”則意指僧袍,象徵教會勢力猖獗的封建復辟王朝。 [4] 

紅與黑人物介紹

於連
於連出身木匠家庭,地位低下,常受人歧視,即使在家裏也經常受到父親和哥哥的打罵。但由於他從小就跟隨一位外科醫生,在他那裏,於連學到很多知識,表現出自己的聰明智慧,同時受到啓蒙思想和法國大革命精神的影響,確立了自己的平民反抗意識與平等意識。而他生活的年代卻是波旁王朝復辟時期,這是一個一切都由地位和財富決定的年代,因此社會地位低下的他決心出人頭地,躋身上流社會。可以説他是19世紀法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個人奮鬥者的典型。
於連形象的最大魅力就在於他的矛盾性,是典型的圓形人物,具有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既反映了法國當時同階級的人物的共性,又帶有自己鮮明生動的個性。他的性格複雜、矛盾,有一切人共有的兩面性,體現人性的光輝,但有一個性格軸心即確立自我,可謂是具有典型的藝術魅力和審美效果。他的性格呈現出四組矛盾的方面,體現人的內心深處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特徵,具有豐富多彩的生命內涵。而這個形象也有其真實性,代表了法國及全人類的特徵,含有深刻的歷史意藴。 [5] 
有些讀者會感到奇怪,為何於連拒絕辯護上訴,主動赴死。實際上,當時於連面前有兩條路:一是向他所仇視的那個階級和他所抱定決心加以反抗的社會屈膝投降,乞求和接受它的恩赦。這樣他在肉體上雖然能夠得生,但在精神上卻將宣告死亡。另外,就是忠實於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把對人生的挑戰堅持到底。這樣,於連就必須挺身赴死。
於連選擇了死亡。正是對於死的自主選擇,充分體現了司湯達所塑造的這個叛逆性格的完整性。
從表面上看,於連蔑視當時法國社會的一切道德規範。但他所踐踏的,卻是在那個腐敗社會中,人們僅僅掛在口頭上、誰也沒有意願真正遵守的虛偽的道德信條。於連是一個大膽的説謊者,但這是因為欺騙和謊言已經成為那個腐敗社會中人人藉以謀生的手段。他公然宣稱自利是人的本性,但那些高官顯貴們正是在“為社會服務,為公眾獻身”的招牌下,為自己及家族肆無忌憚地謀取私利。 [6] 
德·瑞那夫人
德·瑞那夫人十六歲就嫁給了庸俗猥瑣的德·瑞那先生,每當她向丈夫訴説冷暖病痛時,她丈夫總以粗魯的笑聲作為回答,因為在他看來“女人這個機器,老是有東西需要修補。”這種態度常使夫人感到憎恨。於連的出現喚醒了德。瑞那夫人心底的情愛的本能。於連俊秀的外貌吸引着她,於連的知識、温柔打動着她,心中充滿了少女般的狂熱的情感。在她眼裏沒有世俗的出身、門第、血統,她眼中的於連“又高貴又傲慢的心靈裏有着迷人心魂的光輝”,終於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情感,投入熱戀中。她忽而擔心於連不愛自己;忽而為宗教觀念所束縛,懷疑自己的行為;忽而又想收買身邊的女僕,不讓別人發現自己的秘密,永遠保持這份屬於自己的天地。 [7] 
瑪特爾
瑪特爾小姐有着高貴的社會地位,性格上單純、熱烈、反叛。瑪特爾對生活的追求更多地表現出執着和義無返顧。她的壓力不是來自於自已的偷情,而是社會地位的懸殊。儘管於連出身低微,但她喜歡於連的傲慢,平民青年的才幹、機敏、野心,以及他身上流露出的不可抑制的丹東精神,搗毀了瑪特爾小姐的傲慢心理。瑪特爾小姐久困於上流社會,名和利對她已沒有吸引力,於連的出現使她感到欣喜,她希望得到的是暢飲生活暢飲愛情。因此在她身上沒有有意的阿諛奉承,違心的溜鬚拍馬,在愛情追求過程中沒有恐懼和擔心,有的是興奮、熱情、快樂。瑪特爾對生活愛情的追求和渴望是一個人人性的正常要求,無論是父母的反對還是教會的檢舉揭發信,都不能改變她的執着。甚至願意拋棄自己的貴族地位、金錢,與於連私奔。瑪特爾以其特有的固執、傲慢堅持自己的追求。 [7] 

紅與黑作品鑑賞

紅與黑作品主題

小説對於連雙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劇命運的描寫,客觀上也揭露了法國王政復辟時期的殘酷現實狀況以及由此產生的對青年一代的腐蝕和摧殘。
小説的副標題名為“1830年紀事”,實際上讀者也可以由此而深刻地瞭解“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和現實狀況。 [8]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説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因此小説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説,而是一部“政治小説”。
作者用它長期以來對復辟王朝時期生活的觀察,聯繫當時的實際,注入他對社會矛盾的認識,使《紅與黑》成為一部反映復辟時期社會現實的優秀作品。作品中的“紅”代表了穿紅色軍服的士兵,“黑”代表了穿黑色衣服的教士,這是當時社會中的青年人出人頭地的兩條捷徑,也代表了當時社會的社會特徵。作品對社會的種種罪惡進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時,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尤其強調環境對人物的影響,也使這部作品成為典範。
《紅與黑》雖然寫的是主人公於連一生奮鬥的過程和其浪漫的愛情故事,但它把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題材作為結構小説橫縱經緯的重要因素,並使之成為主人公活動的典型社會環境和依據,因而充分顯示了它的現實主義藝術方向。小説比較深刻地反映了法國19世紀30年代的社會現實。小説中寫到了拿破崙熱烈而奔放的時代,新興資產階級的日益發展和繁榮,以及法國幾十萬受壓抑的小資產階級青年渴求自由平等,渴望戰爭的強烈願望。小説中也再現了波旁王朝復辟後,耶穌會修道會獨攬大權,肆虐橫行,以及保王黨和反動教會如何沆瀣一氣,視人民為敵的殘酷現實。更重要的是,小説中還反映了波旁王朝在覆滅前動盪不安的政治局勢,以及資產階級自由黨企圖東山再起的勃勃雄心。
小説描寫的於連個人奮鬥的悲劇,這在波旁王朝復辟時期是極為慣見的社會現象。波旁王朝復辟後,許多小資產階級青年失去了拿破崙時代靠個人天賦晉官加爵的機會。他們去等級森嚴的巴黎進行個人奮鬥,但只有少數人成功了。大多數人卻失敗了。這就是王朝復辟後整整一代小資產階級平民的現實遭遇,於連的悲劇也正是這樣一出富於時代特徵的悲劇。 [9] 

紅與黑藝術特色

《紅與黑》打破了學院古典主義因循守舊、向中世紀古希臘古羅馬取材的清規戒律,把當代社會現實生活引入小説,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説開創了先河。
散文化
司湯達在《紅與黑》中試驗了一種散文化的敍事風格和結構形式。
首先説散文化敍事風格。所謂散文化敍事風格,在司湯達看來,主要是敍事風格上的自然與質樸,而非修辭學意義上的浮誇與修飾。從《紅與黑》的藝術實踐上看,無論小説的描寫還是敍述,或者人物對話,基本上都體現出這一風格。小説中沒有古樸典雅的華麗詞組,沒有史詩化的壯麗詩句,也沒有如浪如潮的浪漫主義式的想象和感情渲染,整部小説都在一種簡約質樸的風格中展開的。 [9] 
為了追求小説風格的散文化,司湯達在小説情節縱向發展過程中,時而切斷情節,插入主人公的心理描寫或作者本人的評論等。這種寫法由於橫向描寫的增加,勢必使小説導向散文化。在小説中,於連的心理活動緊隨着情節的敍述,每章,甚至每頁都有心理描寫。至於小説寫到於連最後入獄時,心理描寫幾乎使情節完全陷於停頓。因而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情節的“濃度”,使小説走向散文化。除此之外,司湯達本人也時而以全知全能的視野,時而又充當小説中的一個角色出來對小説中的事件或人物發表品頭論足的評論。有些評論固然是畫龍點睛,具有點題作用,但有些卻完全遊離於情節。如寫到於連參加德,拉莫爾侯爵主持的一次陰謀會議時,作者加上關於政治與文學關係的一段議論,確是多餘的。 [9] 
結構
《紅與黑》小説的結構形式是由三個不同的生活、場景構成的:維利也爾小城、貝尚松神學院和巴黎莫爾侯爵府,且三個生活場景又有相對的封閉性和獨立性。聯接三個生活場景的不是主人公於連性格發展的必然走向,而是於連生活中的偶發性事件,它們純屬於連生活流程中的一個個自然環節。於連身為一個細木匠的兒子,由於西朗神甫發現了他的才華,教給他拉丁文的《聖經》,爾後把他介紹給德·瑞那爾市長做家庭教師,這對於連説來的確是很偶然的。去貝尚松神學院讀書,也是西朗神甫力薦。這雖然符合於連做神甫的決心,但小説並未説明於連一定要進神學院,況且他進神學院主要是迫於他與德·瑞那夫人的曖昧關係。至於去德·拉莫爾侯爵府,完全是宗教教派內訌所致。如果從另一方面説,這恰恰是有悖於他做一個神甫的野心。以上説明,《紅與黑》的結構形式,不是由主人公性格走向決定的,而是由主人公生活流程中的偶然性因素使然。如果剔了這些因素,《紅與黑》的藝術結構便會坍塌,因為三個生活組曲之間,並未由於連性格發展的必然邏輯聯接在一起。 [9] 
心理描寫
作者描寫人物不重肖像、服飾等外部特徵而重內心世界,擅長運用剖析方法描寫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內心秘密和複雜性格,例如作品中寫到“鐘聲把他驚醒了,如同雄雞一唱驚醒了聖彼得一樣,他明白執行最困難任務的時間已經到了,他一直沒有去想他那個無禮的要求,自從把它提出來之後,它是多麼令人難堪地遭到拒絕!我已經告訴她我今夜兩點鐘要到她寢室裏去,他一邊站起來,一邊想,我可能又粗野,又沒有經驗,完全是一個鄉下佬的兒子,德爾維爾夫人對我講得夠清楚了,但至少我不是弱者。”
從以上描寫可以看出:作者描寫人物心理與描寫人物行動結合在一起,做到由表及裏,靜中有動,表裏一致,動靜結合,為小説的情節發展作了鋪墊,作者以高超的心理描寫技巧刻畫人物,使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完整和豐滿,具有生動性和真實性。 [10] 

紅與黑作品影響

紅與黑圖書封面
紅與黑圖書封面(16張)
《紅與黑》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19世紀歐洲文學史中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傑作,也是美國作家海明威開列的必讀書,1986年法國《讀書》雜誌推薦的理想藏書。
《紅與黑》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自1830年問世以來,贏得了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特別為年輕人所喜愛。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於連是一個具有高度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已成為個人奮鬥的野心家的代名詞。 [11] 
《紅與黑》在文學史上影響深遠,法國有專門研究司湯達和《紅與黑》的學問——“司湯達學”和“紅學”,還有專門研究該書的“司湯達俱樂部”。 [11] 

紅與黑作品評價

司湯達的《紅與黑》已顯示了20世紀小説的方向,進入這本書中,就會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説家才能給予的震撼,因為它帶給人們的是更富真實感的精神內涵。——美國教授費迪曼 [12] 
《紅與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書籍。——法國作家紀德 [13] 
司湯達的《紅與黑》中的於連是19世紀歐洲文學中一系列反叛資本社會主義的英雄人物的“始祖”。——俄國作家高爾基 [12] 
小説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於連深層意識的活動,並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説”、“心理小説”的先河,是一首“靈魂的哲學詩”。——《外國文學史》 [13] 
於連在司湯達筆下非常生動,是在各個時代都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
——英國作家毛姆 [15] 
孩子讀經典文學,起碼不會犯錯誤。《紅與黑》《包法利夫人》等初中可以讀。
——《活着》作者餘華 [15] 

紅與黑出版信息

時間
作品
譯者
出版社
1944年
《紅與黑》
趙瑞蕻譯
重慶作家出版社
1954年
《紅與黑:一八三零年紀事》
羅玉君譯
上海平明出版社
1986年
《紅與黑》
郝運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8年
《紅與黑:一八三零年紀事》
聞家駟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3年
《紅與黑》
郭宏安譯
譯林出版社
1994年
《紅與黑》
羅新璋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5年
《紅與黑》
趙琪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5年
《紅與黑》
鄒心勝譯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年
《紅與黑》
邊芹譯
花城出版社
1996年
《紅與黑》
劉志威譯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7年
《紅與黑》
胡小躍譯
灕江出版社
1999年
《紅與黑》
張冠堯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9年
《紅與黑》
林甫譯
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9年
《紅與黑》
楊華、杜君譯
海天出版社
2003年
《紅與黑》
陳文豹譯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3年
《紅與黑》
肖紅譯
安徽文藝出版社
2004年
《紅與黑》
孫文穎譯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年
《紅與黑》
魏裕譯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5年
《紅與黑》
南健翀譯
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
2006年
《紅與黑》
董紅鈞譯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6年
《紅與黑》
胡榮譯
廣州出版社
2007年
《紅與黑》
王殿忠譯
華夏出版社
2007年
《紅與黑》
許淵衝譯
重慶出版社
2008年
《紅與黑》
王瑾澤譯
農村讀物出版社
2009年
《紅與黑》
水木譯
萬卷出版公司
2010年
《紅與黑》
王麗萍譯
哈爾濱出版社
2011年
《紅與黑》
劉志威譯
湖南文藝出版社

紅與黑作者簡介

司湯達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也是19世紀現實主義的先驅,在文藝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提倡浪漫主義,反對古典主義,主張文學應“藝術的反映當代生活”,反對因循守舊。他的一生並不長,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學上起步很晚,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遊記。 [14] 
司湯達原名馬裏-亨利·貝爾(Marie-Henri Beyle),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以準確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練的筆法而聞名,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義實踐者之一,被譽為“現代小説之父”。代表作有《紅與黑》《阿爾芒斯》 《巴馬修道院》等。 [15] 
參考資料
  • 1.    王楨著.外國文學名作選讀 古代-19世紀歐洲文學:貴州大學出版社,2017.11:第240-241頁
  • 2.    鄧雙琴編.世界一流文學名著精縮: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01:第107-110頁
  • 3.    [法]司湯達著 郝運譯.紅與黑.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08-01:目錄頁
  • 4.    三讀《紅與黑》  .易文網.2008-3-9[引用日期2013-12-12]
  • 5.    鄧軼嘉.《紅與黑》中於連形象淺析[J].文學教育(上).2012年05期
  • 6.    何新著.何新論美.北京市:東方出版社, 2010.12
  • 7.    葉皖林.《紅與黑》中的女性形象[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 8.    朱立春主編.世界名著全知道.北京市: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03:145
  • 9.    王建琦.也論《紅與黑》的現實主義藝術[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4期
  • 10.    劉秀英.從《紅與黑》看司湯達小説創作的藝術特色[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 11.    趙銀芳編著.領導幹部讀文學經典.北京市: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0.11:242
  • 12.    王林發,李浩主編.塵世的傳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06:第134頁
  • 13.    張家林主編.讀中外名著·悟智慧人生: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第261-262頁
  • 14.    《紅與黑》相關介紹  .搜狐娛樂.20080110[引用日期2016-10-04]
  • 15.    紅與黑 (豆瓣)  .豆瓣網.2021-08-03[引用日期2024-01-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