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臉鸕鷀

鎖定
紅臉鸕鷀(學名:Phalacrocorax urile),大型水鳥,體長70~76釐米,體重約2千克。夏羽主要為黑色,頭頂和枕部備有一簇彼此分離的冠羽、顏色為黑色,具銅綠色金屬光澤,腰股部有一簇長而窄的白色羽毛。冬羽亦為黑色而富有金屬光澤。常成小羣活動。除晚上和休息時上到岸上外,其他時候幾乎在海上活動。營巢於海岸和鄰近島嶼的懸巖峭壁上,特別是突出於海中的較為平坦和開闊的懸巖和岩石。常呈分散的小羣營巢。巢通常由海草構成。
中文學名
紅臉鸕鷀
拉丁學名
Phalacrocorax uril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鵜形目
鸕鷀科
鸕鷀屬
紅臉鸕鷀
亞    種
無亞種 [1] 
外文名
Red-faced Cormorant
命名人及時間
Gmelin, 1789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紅臉鸕鷀形態特徵

紅臉鸕鷀
紅臉鸕鷀(15張)
夏羽主要為黑色,頭頂和枕部備有一簇彼此分離的冠羽、顏色為黑色,具銅綠色金屬光澤,腰股部有一簇長而窄的白色羽毛。頸基部和尾下有稀而窄的白色羽毛。飛羽11枚,黑色,第2枚飛羽最長,頸具紫色光彩,嘴具綠色光彩。 [3] 
冬羽亦為黑色而富有金屬光澤。頭和頸具綠色光澤,尾圓形,尾羽12枚。尾上和腹部綴有銅綠色,背和肩具紫綠色。
虹膜褐色,嘴基、喉側和眼周裸露皮膚鮮紅色,腳短而粗,黑色
幼鳥黑褐色,肩和翅覆羽微綴紫色,頭和上背煙灰色。其餘似成鳥。
大小量度:體重2000克,體長700~760毫米,嘴峯53~57毫米。 [3] 

紅臉鸕鷀棲息環境

棲息於沿海海岸和鄰近島嶼海洋中。 [3] 

紅臉鸕鷀生活習性

常成小羣活動。除晚上和休息時上到岸上外,其他時候幾乎在海上活動。善游泳和潛水,亦善飛翔。起飛時需煽動兩翅和在海面助跑後才能飛離水面。通常在水面作低空飛行。 [3] 
主要以魚類為食。也吃少量甲殼類等其他小型海洋動物。覓食方式主要通過潛水在水下追捕魚類。
紅臉鸕鷀為居留型鳥類,部分種羣作小距離遷徙。 [3] 

紅臉鸕鷀分佈範圍

分佈圖 分佈圖 [4]
繁殖從堪察加半島沿海到阿留申羣島和千島羣島。越冬在繁殖地南部到日本和中國遼東半島沿海,偶爾到台灣。 [3] 

紅臉鸕鷀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營巢於海岸和鄰近島嶼的懸巖峭壁上,特別是突出於海中的較為平坦和開闊的懸巖和岩石。常呈分散的小羣營巢。巢通常由海草構成。親鳥通常在巢域附近海面就近潛入水下攝取海草作為營巢材料。巢內放有細而柔軟的海草和鳥類羽毛。巢的大小平均為直徑40~50釐米,高15釐米。如果繁殖成功,巢下年還繼續被利用,或許可利用若干年。每窩產卵3~4枚,卵為長卵圓形,顏色為淡藍色或白色。大小為53~66×33~42毫米,平均為60×38毫米。各個繁殖羣和不同地區繁殖開始的早晚很不一致。早的在5月末6月初即已開始產卵,遲的到7月才產卵。幼鳥在7月末即有離巢的,但有的持續到9月才離巢。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赤裸無羽,未睜眼,幾天以後背中部即長出絨羽,一個半月左右即達到成鳥大小,但仍被絨羽,還不能離巢,直到飛羽長全後才離巢。 [3] 

紅臉鸕鷀保護現狀

紅臉鸕鷀保護級別

紅臉鸕鷀種羣現狀

中國僅見於遼東半島大連灣和台灣沿海,數量極為稀少。屬偶見冬候鳥。 [3]  該物種分佈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