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腺蕨

鎖定
紅腺蕨(Dryopteris pseudocaenopteris (Kunze) Li Bing Zhang),紅腺蕨,紅腺蕨屬,生密林下溪邊。
中文名
紅腺蕨
拉丁學名
Dryopteris pseudocaenopteris (Kunze) Li Bing Zhang [3]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鱗毛蕨科
鱗毛蕨屬
紅腺蕨

紅腺蕨形態特徵

植株高50-75釐米。根狀莖短而直立,木質,粗約1釐米,先端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長8-10毫米,先端漸尖,全緣,厚膜質,深棕色。葉簇生;柄長25-33釐米,基部粗2.5-3.5毫米,褐棕色,有光澤,下部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向上鱗片漸小並漸稀疏,脱落後常留下隆起的鱗痕;葉片卵形或長卵形,長30-48釐米,基部寬17-40釐米,先端長漸尖,四回羽狀深裂;羽片16-20對,下部的近對生,相距5-7.5釐米,柄長6-12毫米,向上的往往互生,斜展,彼此接近,基部一對較大,長15-24釐米,基部寬6.5-11釐
紅腺蕨
米,長三角狀披針形,向上呈鐮刀狀,先端尾狀漸尖,基部為圓截形,三回深羽裂;小羽片16-18對,互生,偶有對生,上先出,有短柄(長1-2毫米),相距1.3-2(-2.7)釐米,略斜展,彼此接近,上下兩側的小羽片不等長(在上部的羽片為等長),上側的長度為下側的1/2,基部下側一片最長,5-10釐米,基部寬2-2.6釐米,披針形,漸尖頭,基部對稱,圓截形,二回羽裂;末回小羽片10-17對,有短柄,分離,斜展,彼此接近,橢圓形,長1-1.8釐米,基部寬4-6毫米,尖頭或鈍頭並有2-4個矮齒牙,基部不對稱,闊楔形,上側平截,與小羽軸平行,下側狹楔形,羽裂深達末回小羽軸;裂片4-5對,僅基部一對對生,疏離,斜向上,橢圓形,長3-6毫米,中部寬1-2.2毫米,圓頭,頂端有2-4個小齒或近全緣;向上的羽片較狹,基部下側一片小羽片略較長,下先出,末回小羽片往往近全緣或上側多少羽裂。葉脈下面明顯,在末回小羽片(或裂片)為羽狀,小脈單一或二叉,斜向上,不達葉邊。葉紙質,幹後褐棕色,上面疏被深棕色短粗節狀毛,下面沿葉脈飾有深紅色的球形腺體,老時變為棗紅色;葉軸及各回羽軸褐棕色,疏被棕色小鱗片及捲曲的節狀毛,鱗片脱落後表面粗糙。孢子囊羣球形,直徑約0.8毫米,包於圓球形的囊羣蓋內,通常每末回小羽片或裂片各有1枚,背生於基部上側一小脈上;囊羣蓋近革質,褐色,成熟時自頂端縱裂成不規則的2-3瓣,裂瓣不等大,宿存。 [1]  [4] 

紅腺蕨生長環境

紅腺蕨生長於海拔1 200-2 600米的密林下或溪邊。

紅腺蕨分佈範圍

紅腺蕨
紅腺蕨(5張)
紅腺蕨產自於雲南南部及西部(硯山、文山、屏邊、蒙自、景洪、新平、瀘水、易門、景東、漾濞、瑞麗、盈江、龍陵、騰衝、貢山)、海南(五指山)及台灣。也廣佈於尼泊爾、不丹、印度、斯里蘭卡、越南、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 [1] 

紅腺蕨變種

紅腺蕨旱生紅腺蕨

var. minor Ching ex S. H. Wu in Acta Phytotax. Sinica 21 (4): 375. 1983.
形體較矮小,葉片長12-26釐米,基部寬10-12釐米,基部羽片長約7-10釐米。
產雲南(硯山、貢山、文山)及海南(白沙)。生山谷或山腰石上,海拔1 200-1 700米,為乾旱生境的類型。 [1] 

紅腺蕨西藏紅腺蕨

又稱喜馬拉雅紅腺蕨(西藏植物誌)
羽片和小羽片幾無柄。
產西藏東南部(察隅、墨脱)。生山坡闊葉林下,海拔1 600-2 200米。也產於尼泊爾、錫金及印度西北部。 [1] 

紅腺蕨相關類羣

小葉紅腺蕨 Diacalpe adscendens Ching ex S. H. Wu
圓頭紅腺蕨 Diacalpe annamensis Tagawa
大囊紅腺蕨 Diacalpe chinensis Ching et S. H. Wu
離軸紅腺蕨 Diacalpe christensenae Ching
光軸紅腺蕨 Diacalpe laevigata Ching et S. H. Wu
峨眉紅腺蕨 Diacalpe omeiensis Ching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