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赤腹松鼠

(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齧齒目松鼠科動物)

鎖定
赤腹松鼠是齧齒目松鼠科麗松鼠屬哺乳動物,別名紅腹松鼠。體側無皮膜;吻短;耳小而圓;頸粗壯;爪鋭利呈鈎狀;尾略短於體長或略相等。背部及四肢外側為橄欖黃雜有黑毛;頸部為淡灰色;胸腹部及四肢內側均為鏽紅色或棕紅色;尾背部背色,後半部毛較長,黃黑相間,形成不明顯的半環狀;耳郭發黃,無簇毛;眼及面頦色淺灰。 [8] 
赤腹松鼠原產於東南亞,現主要分佈於緬甸、印度、泰國、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國,在中國雲南、貴州、海南、福建等地均有分佈。 [9]  棲居於熱帶雨林、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次生稀樹灌叢、矮灌叢或果園中。洞巢多建在樹洞、喬木樹杈或藤本植物纏繞的高枝濃密處。多於晨昏活動,雨過天晴時活動最頻繁。主要食物為各種果實,如松果、榛子、桃、杏、梨等。繁殖期較長,4-9月均能發現懷孕母獸,每胎2-4仔,以2仔居多。 [10] 
赤腹松鼠會啃食柳杉、銀杏、馬尾松、板栗、側柏等樹木的樹皮,使其生長受到嚴重影響,啃食嚴重會造成樹木死亡。啃食過的樹木,大約會造成30%左右的木材損失,危害樹種達47種。 [9]  被列入2000年8月1日中國國家林業局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1] 
別    名
紅腹松鼠
中文學名
赤腹松鼠 [1] 
拉丁學名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齧齒目
松鼠科
亞    科
麗松鼠亞科
麗松鼠屬
赤腹松鼠
分佈區域
中國、緬甸、印度阿薩姆、不丹、泰國、柬埔寨、老撾、越南
命名者
Pallas [2] 
命名年份
1778 [2] 

赤腹松鼠動物學史

根據數據劃分分析給出的最佳數據劃分策略,利用聯合數據分別構建ML和BL樹,結果顯示,兩種方法構建的系統發生樹有相同的拓撲結構:
  • 分支A巨松鼠(Rahufa bicolor):是基礎分支,剩下的松鼠科物種形成了三個主要分支。
  • 分支B包括松鼠(S.vulgaris)和四種飛鼠:小飛鼠(P.volans),中印飛鼠(H.electilis),紅白解鼠(P.alborufus)和海南晤鼠(P.hainana)。
  • 分支C包括七種地松鼠:巖松鼠(S.dividiarmus),花鼠(T.sibiricus),黑尾草原犬鼠(C.ludovicianus),草原犬鼠(C.leucurus),多紋黃鼠(I.tridecemlineatus),喜馬拉雅旱獺(M.himalayana)和達烏爾黃鼠(S.dauricus)。
  • 分支D包括五種樹松鼠:赤腹松鼠(C.erythraeus),倭松鼠(T.maritimus),隱紋花松鼠(T.swinhoei),珀氏長吻松鼠(D.pernyi)和紅腿長吻松鼠(D.prrhomerus)。
四個主要分支之間的系統發生關係為:分支C(包含七種地松樹)和分支D(包含物種樹松鼠)首先聚為姐妹羣關係,再與分支B(包含飛鼠和松鼠)聚為一支,最後再與分支A巨松鼠聚為一支。樹棲的巨松鼠亞科(分支A)最早分化出來,其次是包含樹棲和飛鼠的松鼠亞科(分支B),然後是地松鼠亞科(分支C)和麗松鼠亞科(分支D)。根據該系統發生的拓撲結構可以推測現存松鼠類物種的祖先應該是樹棲類型,隨後有一支進化為地棲的地松鼠。

赤腹松鼠形態特徵

赤腹松鼠
赤腹松鼠(2張)
體細長,體長200(178~223)mm。尾較長,若連尾端毛在內幾等於體長。吻較短。前足裸露,掌墊2枚,指墊4枚;後足踱部裸出,踱墊2枚,趾墊5枚。乳頭2對,位於腹部。 [3] 
體背自吻部至身體後部為橄欖黃灰色,體側、四肢外側及足背與背部同色。腹面灰白色。尾毛背腹面幾乎同色,與體背基本相同。尾後端可見有黑黃相間環紋4~5個,尾端有長20mm左右的黑色區域。耳殼內側淡黃灰色,外側灰色,耳緣有黑色長毛,但不形成毛簇。 [3] 
鼻骨粗短,其長小於眶問寬。腦顱圓而凸,僅眶間部略低凹。眶後突發達。顴骨平直,不向外凸,側面觀中間向上有一突起,聽泡大小適中,較突出。 [3] 
上門齒扁而窄,無明顯切跡。第1上前臼齒形小,呈圓柱形。第2上前臼與臼齒形狀大小相似,咀爵面上無明顯中柱。 [3] 

赤腹松鼠近種區別

赤腹松鼠
巖松鼠
體細長,體長200(178~223)毫米。尾較長,若連尾端毛在內幾等於體長。
成鼠外形和一般松鼠無多大區別;尾長比體長稍短。
背部及四肢外側為橄欖黃雜有黑毛;頸部為淡灰色;胸腹部及四肢內側均為鏽紅色或棕紅色;尾背部背色,後半部毛較長,黃黑相間,形成不明顯的半環狀;耳郭發黃,無簇毛;眼及面頦色淺灰。 [8] 
背毛灰黑色,背毛黑色尖端下面一段為黃褐色;腹部的毛為淺灰黃色;尾毛蓬鬆,有少數尾毛尖端呈白色。
赤腹松鼠 赤腹松鼠
巖松鼠 巖松鼠

赤腹松鼠生活習性

赤腹松鼠
赤腹松鼠(1張)
赤腹松鼠多棲居在樹上,借樹枝的變杈處,利用小弼投上下搭架,圍以樹葉及細茅草攀物,從外表看形似鳥窩。亦有利用樹幹腐洞和啄木扁之類的洞穴改建為鼠窩的。 [4]  在山崖石糙和山區農村屋檐下也有它的窩巢,也有在松樹或其他種喬木樹枝上築巢的。有時還能利用鳥類棄巢加以改造,或利用近山區居民點住房的屋檐上及天花板裏作巢。 [5] 
食性較雜,危害栗子、棒子、桃、李、山梨、龍眼、荔枝、枇杷、葡萄等, [4]  也吃禾草、農作物和昆蟲、鳥卵、雛鳥及蜥蜴等動物。 [5]  坐着進食,以前足送食入口。此外,生活在民房附近的赤腹松鼠常入廚房偷竊食物。 [5] 
尤喜棲居於山毛櫸科植物的樹林中,在山崖灌叢一帶也有活動。終日均活動,一般早晨或黃昏前活動較為頻繁,活動時有一定的路線。 [4]  。喜羣居,多半在樹上活動, [3]  善於高攀,在峭壁懸崖上都能穿行,善跳躍,尋食時常從一樹跳往另一樹,遠達5—6米,故有“飛鼠”或“鏢鼠”之稱。 [4] 

赤腹松鼠生長繁殖

赤腹松鼠繁殖階段

赤腹松鼠
赤腹松鼠(5張)
赤腹松鼠的繁殖高峯期主要在春季(2月~4月),每胎胎仔數為1~3只。不同地方的赤腹松鼠繁殖期和胎仔數不同。如中國台灣中部山區分佈的赤腹松鼠,其妊娠率以12月底至5月初最高,9月~11月沒有發現妊娠的個體,每胎產1~2仔。而在中國台北地區,赤腹松鼠有2個生殖旺期,為初春和夏季兩季,即1年可能有兩次性成熟的轉換。在日本的赤腹松鼠,其繁殖期從12月開始到第二年秋天止,可3次產仔,每次產仔數2~4只。
在繁殖季節,赤腹松鼠有集中做巢的習慣。在交配之前,雌鼠首先會對領域進行巡視並選擇一個安全舒適的地點築巢,這一行為在春季和秋季達到高峯,並與繁殖季節相一致,在這個巢中雌體會完成分娩併產下數個後代。赤腹松鼠的雌性居於配對選擇的主控地位,並以追逐為求偶儀式。雄體為了提高繁殖的成功率,會表現出明顯的佔區行為,所以雄體在繁殖期很可能因開展擴大領域、追逐、對抗、吠叫等行為而消耗掉巨大的能量。雌體雖無佔區行為,但妊娠、分娩和泌乳也會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在繁殖期時,赤腹松鼠會大量取食樹皮以滿足繁殖的需求。

赤腹松鼠哺育階段

赤腹松鼠的婚配製度是混交制,後代的養育主要由雌性松鼠承擔,因此雌鼠在妊娠育幼期可能表現出強烈的領域性。一方面為保護其後代,另一方面為保護其養育後代的食物資源。而對於雄鼠來説,在妊娠育幼期,其求偶需求降低,不再將雌鼠看做是繁殖後代的資源,因此其巢域面積減小,並不再與雌鼠的巢域發生重疊。
雌鼠在妊娠育幼期會減小其巢域面積。雌性松鼠在妊娠育幼期平均巢域面積的減小與當地的生境狀況及赤腹松鼠面臨的捕食風險相符,由於在妊娠育幼期赤腹松鼠巢域內有較為豐富的食物,赤腹松鼠在此時期受食物的影響較小,所以不會冒着風險擴大巢域面積。雌鼠可能在此時期為提高後代成活率而減小巢域面積,這可能是雌性赤腹松鼠此時期在食物資源和捕食風險之間作出的權衡。 [5] 

赤腹松鼠分佈範圍

赤腹松鼠主要分佈在亞洲地區,包括中國、緬甸、印度阿薩姆、不丹、泰國、柬埔寨、老撾、越南和馬來西亞。中國以內分佈在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福建、台灣、浙江、江蘇、安徽、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 [1] 

赤腹松鼠棲息環境

赤腹松鼠
赤腹松鼠(6張)
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亦見於次生林、砍伐跡地以及丘陵台地、椰林、灌木林、竹林、喬木和竹林混交林、馬尾松林、樅林、灌木叢等植被環境。 [5] 

赤腹松鼠亞種分化

學名
命名者
命名年份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erythraeus
Pallas
1779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flavimanus
Geoffroy St. Hilaire
1831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castaneoventris
Gray
1842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erythrogaster
Blyth
1842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hyperythrus
Blyth
1855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siamensis
Gray
1860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griseimanus
Milne-Edwards
1867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harringtoni
Thomas
1867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gordoni
Anderson
1871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sladeni
Anderson
1871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intermedius
Anderson
1879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styani
Thomas
1894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bhutanensis
Bonhote
1901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ningpoensis
Bonhote
1901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thaiwanensis
Bonhote
1901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rubeculus
Miller
1903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bonhotei
Robinson & Wroughton
1911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michianus
Robinson & Wroughton
1911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bartoni
Thomas
1914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shanicus
Ryley
1914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pranis
Kloss
1916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zimmeensis
Robinson & Wroughton
1916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thai
Kloss
1917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gloveri
Thomas
1921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hendeei
Osgood
1932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atrodorsalis [2] 
Gray
1942

赤腹松鼠保護現狀

赤腹松鼠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6]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CITES)Ⅲ [7]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2] 

赤腹松鼠種羣現狀

赤腹松鼠壽命較長,種羣數量穩定。自20世紀90年代,由於赤腹松鼠對人工針葉林的危害增大,在部分地區對其進行了危害防治,數量總體而言呈下降趨勢。

赤腹松鼠致危因素

在正常的野生環境下,赤腹松鼠屬於食物鏈相對底端的動物,它們的天敵包括野貓、鼬科動物以及大型的猛禽等,赤腹松鼠的生存受到威脅。
由於人類對森林植被的破壞,使赤腹松鼠失去了棲息地。人類的干擾活動不但降低了赤腹松鼠的種羣數量,而且延遲了在松林內的小獸的出現時間。許多研究表明,人類的活動會改變小獸的數量、結構和組成。在非保護區松林中,赤腹松鼠在21~30年松齡段才開始出現,且種羣數量顯著低於保護區。

赤腹松鼠保護措施

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來保護赤腹松鼠的棲息地。在中國,建立木林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惠東古田省級自然保護區等。在印度,建立鷹巢野生動物保護區、康朗野生動物保護區、帕克河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塔利谷野生動物保護區等。

赤腹松鼠物種危害

赤腹松鼠主要危害林木。法國和日本的媒體均報道了赤腹松鼠對林木的危害。在這些地區,赤腹松鼠被認定為入侵物種,並可能在競爭中危害如紅松鼠等本土野生動物。2016年,赤腹松鼠被歐盟禁止進口、培育或任意放生到自然環境中。
在中國四川省,赤腹松鼠氾濫成災,其危害的樹種達40多種,其中杉木、馬尾松、板栗、側柏、木荷、銀杏6個樹種危害率都在40%以上。其中在銀杏苗圃,赤腹松鼠對林木的危害率達87.9%,樹木死亡率高達21.4%。在中國台灣省受到危害最為嚴重的是人工針葉林,甚至出現了林木大面積的死亡。
攝食需要
在人工林中,單一的植物讓赤腹松鼠的食物短缺,尤其是春冬兩季,樹葉較少,在沒有任何果實的情況下,赤腹松鼠就會啃食樹皮。因此,人工林的植物單一化,讓赤腹松鼠啃食樹皮的比例上升,是它們成為“害獸”的原因之一。
缺少天敵
人工林本身就沒有完整的生態,在赤腹松鼠進入之後,它們可以在其中肆意地繁殖、生存。再加上林區中植物的密度很大,單一性較強,所以對於猛禽來説,它們很難從密林上鎖定松鼠,也增加了天敵捕殺的難度。缺少了天敵的約束,赤腹松鼠的數量就逐漸變得不受控制。

赤腹松鼠防治措施

營林措施
營林措施是通過撫育伐等林業生產來破壞鼠類適宜的棲息和繁殖的生存環境及食物條件,以影響害鼠種羣數量增長。這是一項基礎性的綜合治理措施,具體包括優化林分及樹種結構、搞好林內衞生、實現提早鬱閉,提高林分的生長勢,增強森林的自控能力,以形成可持續控制鼠害的生態林分等。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赤腹松鼠的天敵抑制害鼠種羣密度的方法。具體措施如實行封山育林、禁捕、禁獵等天敵保護措施;在人工林內壘積石頭堆或枝柴、草堆等招引鼬科動物;在人工林緣或林中空地,保留較大的活葉樹或懸掛招引杆及安放帶有天然樹洞的木段,以利於食鼠鳥類的棲息和繁衍行為。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學原理製成捕鼠器械對害鼠進行人工捕殺。對於害鼠種羣密度較低或不宜進行大規模滅鼠的林地,可以使用鼠錸、地箭、司形鐵、降阱等物理器械或方法,開展人工滅鼠。物理防治的優點有:不具後遺症、使用者容易評估防治結果、被殺死的松鼠不會遺屍在不安全的地方、不會造成屍臭和二次中毒。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使用有毒的化合物對害鼠進行殺滅的方法,適用於害鼠種羣密度較大、已造成一定危害的林地。應用毒餌(poison bait)是降低有害松鼠種羣密度,防除鼠害的一種有效、迅速的方法。採用單位面積毒餌堆施法防治赤腹松鼠有效率可達到98%。冉江洪等人在討論四川省人工林鼠害防治方法時也提出採用第二代抗凝血劑毒餌,即在赤腹松鼠危害嚴重的區域採用堆積法集中投餌殺滅赤腹松鼠,並提出在毒餌中添加嘔吐劑來保證毒餌的滅殺效果,同時又能有效保護其它哺乳動物。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