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胸鵑鳩

鎖定
紅胸鵑鳩(學名:Macropygia amboinensis):體重1-2千克,體長300-400毫米。是一種體型大而尾巴長的褐色鵑鳩。背及尾滿布黑色或褐色橫斑。頭灰,頸背呈亮藍綠色。胸偏粉,漸至白色的臀部。雌鳥無亮綠色。背上橫斑較密,尾部橫斑有別於同地區的其他鵑鳩。 虹膜黃色或淺褐色,嘴黑色,腳紅色。
留鳥,通常棲息於稠密的森林地帶,喜2-3只集成小羣活動。主要以植物的果實和各種漿果為食。叫聲響亮,為kro-uum或u-wa聲,第二音節比第一音節更響更高,僅在近處可聞。分佈於印尼和巴布亞新幾內亞。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1] 
外文名
Slender-billed Cuckoo-dove
別    名
烏鵑鳩
細嘴鵑鳩
中文學名
紅胸鵑鳩
拉丁學名
Macropygia amboinens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鴿形目
鳩鴿科
亞    科
鳩鴿亞科
鵑鳩屬
紅胸鵑鳩
亞    種
10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66

紅胸鵑鳩形態特徵

紅胸鵑鳩
紅胸鵑鳩(10張)
紅胸鵑鳩體長38-40釐米,體重107–179克。體形比棕頭鵑鳩大。頭部、頸側和後頸為肉桂赤褐色或慄褐色,微雜黑色的細紋,額部、眼周和喉部的羽色較淡,頭頂和枕部近黑色,具紫紅色的光澤。背部、翅膀和尾羽為暗慄褐色,上背和翅膀具有綠紫色金屬光澤。尾羽甚長,顏色與背部相同,外側兩對尾羽的基部為鏽褐色,並具有不明顯的黑色橫斑。下體為鏽褐色或肉桂褐色,具不甚明顯的黑褐色細紋。頦部、喉部較淡而無斑。兩脅和腹部較暗。
虹膜藍色,嘴褐色,基部紅色,腳紅色。 [3] 
雄鳥和雌鳥的羽色大體相似。體形較為肥胖,頭部稍微較小,頸部粗而短,羽毛較為柔軟而稠密。嘴短,嘴基有由軟的皮膚所形成的蠟膜,上嘴的先端膨大而堅硬,嘴尖稍稍彎曲。鼻孔被羽毛所遮蓋。翅膀長而尖,初級飛羽為11枚。尾羽為圓形或楔形。跗蹠的前緣被盾狀鱗。腳短而強,適於在地面行走。4個趾均在同一平面上,趾間沒有蹼。尾脂腺裸出或退化。 [4] 

紅胸鵑鳩棲息環境

通常棲息於濃密的常綠闊葉林中。 [3] 

紅胸鵑鳩生活習性

常結2-3只的小羣活動,很少結成大羣。疾速穿越樹冠層。落地時尾上舉。性情羞怯而膽小,很怕見人,不易接近,飛翔時翅膀振動的聲音很大。主要以草莓、麪包果等各種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 [3] 

紅胸鵑鳩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尼和巴布亞新幾內亞。 [5] 

紅胸鵑鳩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7月。成對營巢繁殖。通常營巢於森林中茂密的樹枝上。巢呈盤狀,主要由細的枯枝構成,每窩產卵1枚。卵的顏色為暗奶油色,大小為23毫米×19毫米。 [3] 

紅胸鵑鳩亞種分化

紅胸鵑鳩(10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細嘴鵑鳩摩鹿加羣島亞種
Macropygia amboinensis admiralitatis
Mayr, 1937
2
細嘴鵑鳩指名亞種
Macropygia amboinensis amboinensis
Linnaeus, 1766
3
細嘴鵑鳩俾斯麥羣島亞種亞種
Macropygia amboinensis carteretia
Bonaparte, 1854
4
細嘴鵑鳩新幾內亞東部亞種
Macropygia amboinensis cinereiceps
Tristram, 1889
5
細嘴鵑鳩路易西亞德羣島亞種
Macropygia amboinensis cunctata
Hartert, 1899
6
細嘴鵑鳩梅斯納姆島亞種
Macropygia amboinensis griseinucha
Salvadori, 1876
7
細嘴鵑鳩新漢諾威島亞種
Macropygia amboinensis hueskeri
Neumann, 1922
8
細嘴鵑鳩卡伊羣島亞種
Macropygia amboinensis keyensis
Salvadori, 1876
9
細嘴鵑鳩紐摩島亞種
Macropygia amboinensis maforensis
Salvadori, 1878
10
細嘴鵑鳩馬納姆島亞種
Macropygia amboinensis meeki
Rothschild & Hartert, 1915
[2] 

紅胸鵑鳩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趨勢論證認為種羣是穩定的,因為它們很容易適應次生林,一般很少受到棲息地碎片化的影響。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5] 

紅胸鵑鳩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5] 
(注:紅胸鵑鳩和褐鵑鳩曾經是同一物種,名稱為“褐鵑鳩”,2014年作為亞種的Macropygiaamboinensisphasianella獨立出來名稱仍為褐鵑鳩”,而Macropygia amboinensis中文標準名稱則是“紅胸鵑鳩”) [2]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