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背安緣蝽

鎖定
昆蟲名,為半翅目,緣蝽科。分佈在吉林、江西、福建、廣東等省。主要危害大豆、豇豆、菜豆、綠豆、四季豆、瓜類、花生、合歡、竹類等。
中文學名
紅背安緣蝽
拉丁學名
Anoplocnemis phasianas Fabricius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昆蟲綱
半翅目
緣蝽科
分佈區域
廣西、雲南、河南等

紅背安緣蝽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20~27毫米,寬8~10毫米,棕褐色。觸角第四節棕黃色。前胸背板中央具1條淺色縱帶紋,側緣直,具細齒,側角鈍圓。後胸臭腺孔和腹部背面橙紅色。雌蟲第3節腹板中部向後稍彎曲,雄蟲則相應部位向後擴延成瘤突,伸達第4節腹板的後緣。雌蟲後足腿節稍彎曲,近端處有1個小齒突;雄蟲後足腿節強彎曲,粗壯,內側基部有顯着的短錐突,近端部擴展成三角形的齒狀突。雄蟲生殖節後緣寬圓形,中央稍凹入。
紅背安緣蝽 紅背安緣蝽
卵長2.2~2.6毫米,略呈腰鼓狀,橫置,下方平坦。初產時淡褐色,以後變為暗褐色,被白粉。
一齡若蟲體長3~4毫米,黑色,形似螞蟻。前、中、後胸背板後緣平直。二齡體長5~6毫米,黑色。觸角第4節基部黃褐色。中胸背板後緣向後曲伸。三齡體長7~9毫米,黑或灰黑色。觸角第3節基部,第4節基部1/2及末端黃褐色。中、後胸背板側後緣向後伸展成翅芽。四齡體長10~14毫米,灰黑或灰褐色。觸角除第1、2、3節基部和第4節基部及末端黃褐色外,其餘為黑色。翅芽伸達腹部背板第2節後緣或第3節前緣。五齡體長15~18毫米,灰褐或黃褐。觸角除第2、3節端部為黑色外,其餘為紅褐色。翅芽伸達腹部背面第3節後緣或第4節前緣。 [1] 

紅背安緣蝽種羣分佈

分佈在吉林、江西、福建、廣東等省。

紅背安緣蝽生物特性

長江以北年生1代,長江以南年生2代,以成蟲在寄主附近的枯枝落葉下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開始活動、交尾,5月上旬至7月中旬產卵,6月底到7月下旬成蟲陸續死亡。第1代若蟲從5月中旬到7月底孵化,6月中到8月底羽化為成蟲。7月上旬至9月上旬產卵,8月下旬至9月中旬成蟲陸續死亡。第2代若蟲從7月中旬到9月中旬孵化,8月下到10月下旬先後羽化,11月陸續進入越冬狀態,成、若蟲常羣集在嫩莖或豆莢上取食。遇驚墜地,有假死性。雌成蟲產卵於莖稈及附近的雜草上,聚生橫置,縱列成串。每雌可產卵40~85粒。 [1] 

紅背安緣蝽防治方法

(1)利用瓜褐蝽喜聞尿味的習性,於傍晚把用尿浸泡過的稻草,插在瓜地裏,每667m2插6~7束,成蟲聞到尿味就會集中在草把上,翌晨集中草把深埋或燒燬。
(2)必要時噴灑5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或25%殺蟲雙水劑4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10%多來寶膠懸劑1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採收前5~7天停止用藥。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