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翅鵙鶥

鎖定
紅翅鵙鶥(學名:Pteruthius flaviscapis)是畫眉科、鵙鶥屬體中小型鳥類。頭似伯勞,但尾較短,上體色暗,下體色淡,翅具紅斑。雄體額頭頂及枕黑色,具黑藍色金屬光澤;背、腰及尾上覆羽灰藍色;眼先黑色;頰及耳羽黑色染灰;眉紋白色從眼前緣後伸達頸側。雌體額、頭頂及枕藍灰色,背及尾上覆羽黃褐色;眼先、頰及耳羽似頭頂,但色較淡;眉紋灰白,自眼前上緣後伸達枕部。上喙黑色,具明顯的鈎和缺,下喙角白色。足肉紅色,爪色更淡,虹膜棕褐色。
紅翅鵙鶥主要棲息於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的山地森林中,除繁殖季節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集小羣活動。繁殖季節成對活動。一般6-7只結集小羣或與其他小鳥混羣活動。常在闊葉樹上的樹枝間跳動尋食,或攀緣活動於灌叢間,有時緩慢地沿樹幹向上移動直到樹頂,在樹木裂縫和枝葉間搜尋食物,行動甚遲緩但不膽怯,棲息在灌木小枝的頂端。主要以昆蟲(蜚蠊、毛蟲等)、以及漿果種子等為食。分佈範圍從巴基斯坦向東到尼泊爾、不丹、印度、孟加拉國、中國、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越南、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和加里曼丹島等。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紅翅鵙鶥
拉丁學名
Pteruthius flaviscapis
外文名
White-browed Shrike-babbler
Pied Shrike-babbl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畫眉科
鵙鶥屬
紅翅鵙鶥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1836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紅翅鵙鶥形態特徵

紅翅鵙鶥
紅翅鵙鶥(11張)
體中小型,頭似伯勞,但尾較短,上體色暗,下體色淡,翅具紅斑。雄體額頭頂及枕黑色,具黑藍色金屬光澤;背、腰及尾上覆羽灰藍色;眼先黑色;頰及耳羽黑色染灰;眉紋白色從眼前緣後伸達頸側;頦、喉、上胸灰色;下胸、上腹及兩脅淺灰色,飛羽黑褐色;初級飛羽除第1枚外,均具白色端斑,其中以第5枚白斑最大,兩側較小;自第3枚初級飛羽始以內的各飛羽外翈緣具藍黑色金屬光澤。最內側3枚飛羽內明棕紅,外翈鮮黃,並具藍黑色羽端斑,倒數第4枚最內側飛羽中部的外翈鮮黃;餘部與其餘4枚飛羽同。翼上各覆羽黑褐,具藍黑色外珝緣,翼緣白色,羽下覆羽白色;尾羽黑褐,外翈緣具藍黑色金屬光澤;尾羽具細的隱橫紋。 [3] 
雌體額、頭頂及枕藍灰色,背及尾上覆羽黃褐色;眼先、頰及耳羽似頭頂,但色較淡;眉紋灰白,自眼前上緣後伸達枕部;頦、喉和上胸淡藍灰色,下胸及上腹灰褐色,下腹及尾下覆羽白色,兩脅淡灰褐;飛羽內珝黑色,自第2枚初級飛羽以內各羽的外翈羽緣橄欖綠,且愈內側者綠緣愈寬;第3-6枚初級飛羽外珝羽緣的遠段灰白色;除外側3枚初級飛羽外,各初級飛羽具白色端斑,初級飛羽內珝中部具白斑,最內側3枚飛羽的內嘲棕紅色,第36枚初級飛羽具切跡;飛羽式:4>5>3>6>7>2>8>9>10。第1枚初級飛羽較長,其長度大於最內側飛羽,而小於次內側飛羽;尾羽12枚,黃綠色,具黃白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愈外側色斑愈大。 [3] 
上喙黑色,具明顯的鈎和缺,下喙角白色。足肉紅色,爪色更淡,虹膜棕褐色。 [3] 
大小度量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32-40克
158-180毫米
13-15毫米
80-87毫米
57-63毫米
24-28毫米
雌性
35-40克
150-178毫米
13-15毫米
78-87毫米
55-65毫米
22-27毫米
[4] 

紅翅鵙鶥棲息環境

紅翅鵙鶥主要棲息於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的山地森林中,在不同的國家棲息的海拔高度不同:印度次大陸為900-2700米,中國為350-3050米,東南亞為700-2500米,蘇門答臘為950-2700米,爪哇島為1000-3000米,婆羅洲為750-3100米。在冬季,紅翅鵙鶥進入山谷尋找更温暖的地方。 [5] 

紅翅鵙鶥生活習性

習性:留鳥,除繁殖季節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集小羣活動。 [3]  繁殖季節成對活動。一般6-7只結集小羣或與其他小鳥混羣活動。常在闊葉樹上的樹枝間跳動尋食,或攀緣活動於灌叢間,有時緩慢地沿樹幹向上移動直到樹頂,在樹木裂縫和枝葉間搜尋食物,行動甚遲緩但不膽怯,棲息在灌木小枝的頂端。 [4] 
食性:主要以昆蟲(蜚蠊、毛蟲等)、以及漿果種子等為食。 [3]  [4] 

紅翅鵙鶥分佈範圍

分佈範圍從巴基斯坦向東到尼泊爾、不丹、印度、孟加拉國、中國、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越南、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和加里曼丹島等。在中國見於西藏東南部,經四川、廣西、東到福建,南到雲南、海南島各地。 [4] 
紅翅鵙鶥分佈圖 紅翅鵙鶥分佈圖

紅翅鵙鶥繁殖方式

紅翅鵙鶥在印度和中國的繁殖期為4-6月,在泰國和越南的繁殖期為1-4月。具體的繁殖時間是由鳥兒的歌聲決定的。巢是由小根、小樹枝和纖維組成的,它們無序地堆疊在一起,形成鬆散的切口;外壁襯有地衣和苔蘚,用蜘蛛網加固,並裝飾有小根;該結構的形狀像一個吊牀,多置於樹頂細而下垂的樹枝末梢;在地面上方5-13米之間,很難找到巢穴。每年1-2窩,每窩產卵2-4枚,顏色為粉紅色白色,帶有豐富的紫褐色標記,斑點在蛋殼的寬闊部分上形成一種環。它們的大小變化很大,卵的大小為21-24毫米×16-19毫米。 [3]  [5] 

紅翅鵙鶥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6]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參考資料